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7)鲁01民再66号

裁判日期: 2017-08-28

公开日期: 2017-09-30

案件名称

付修某与付修甲等继承纠纷审判监督民事判决书

法院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山东省济南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再审

当事人

付修某,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一百七十条

全文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7)鲁01民再66号再审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付修某,女,1955年3月15日出生,汉族,住济南市。委托诉讼代理人:高某某(系付修某之夫),男,1953年10月14日出生,汉族,住济南市。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付修甲,男,1957年8月18日出生,汉族,住济南��。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付修乙,男,1962年10月4日出生,汉族,住山东省青州市。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付修丙,男,1965年6月3日出生,汉族,住济南市。三被申请人共同委托诉讼代理人:党君,山东鲁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再审申请人付修某因与被申请人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继承纠纷一案,不服本院(2016)鲁01民终4122号民事判决,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于2017年5月2日作出(2017)鲁01民申132号民事裁定再审本案。本院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了本案。再审申请人付修某及其委托诉讼代理人高某某,被申请人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的共同委托诉讼代理人党君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付修某申请再审称,1.二审判决以付修某主张继承分割原坐落于南皋埠村南兴业街30号房屋拆迁补偿款,证据不足,不予支持的判定不当。现有枣园街道办事处的证明、拆迁补偿协议等相关证据证实付修某的主张。2.付修乙从未就14万元的拆迁补偿款与付修某进行分配。二审判决以付修某未提供证据证实要求分配未果的认定错误。付修某再审中已经要求付修乙限期分割。原判决认定原在南皋埠村南街路南的房屋归付修甲所有错误,应当作为遗产进行分配。3.家庭协议书没有付某某的签字,第一条、第二条中存在未经权利人同意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形,应属无效条款。综上,请求撤销二审判决,按法定继承平均分割被继承人付某某名下房屋拆迁补偿款14万元以及被继承人隗某某名下房屋拆迁补偿款219053.76元,认定2012年3月25日签订的家庭协议书第一项、第二项无效。被申请人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共同辩称,原一、二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驳回付修某的再审请求。付修某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继承分割遗产,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支付付修某15万元,诉讼费用由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负担。事实与理由:被继承人隗某某、付某某夫妻生前养育付修某、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四个子女,被继承人遗留房产4处,一处是坐落于南皋埠村路南,已拆迁,拆迁补偿款被付修甲拿走;另一处是坐落于南皋埠村村南,已拆迁,拆迁补偿款被付修丙占有;第三处坐落于南皋埠村尚德街37号,已拆迁,拆迁补偿款由付修丙拿走;第四处是付某某的安置房80平方米的楼房,坐落于南皋埠村新址,被付修丙占有。以上四处房产均系被继承人的合法遗产,价值90万元,请求依法继承���割遗产。一审法院认定事实:付修某、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系被继承人隗某某、付某某夫妻的子女,现均已独立生活。隗某某系退休工人,退休后投靠妻子付某某,在章丘市枣园街道办事处南皋埠村生活,于2001年9月22日去世。付某某与隗某某婚后,继续随父亲付志修在章丘市枣园街道办事处南皋埠村生活,于2015年9月9日去世。付修某、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出生后跟随付某某生活,后付修某结婚到章丘市枣园街道办事处北皋埠村丈夫高某某家生活,付修乙接班后到青州市生活,付修甲、付修丙成人后仍在章丘市枣园街道办事处南皋埠村生活。付志修原在南皋埠村南街路南有草房16间,付志修去世后,付某某、隗某某继承该房产,一家在此居住、生活。1983年,因居住紧张,以隗某某之名申请宅基地1处,在兴业街30号新建宅院1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登记在隗某某名下。后隗某某、付某某将老宅分给付修甲一家居住,其与付修丙在兴业街30号居住。1987年,付修甲个人投资对老宅进行了翻建,于1993年1月9日取得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于2003年1月4日取得房屋所有权证。1994年,经隗某某、付某某同意,付修丙夫妻投资将兴业街30号的房屋进行了翻建,建起了二层楼房。1998年11月16日,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协商一致,由付修乙投资4000元,购买本村刘某某在尚德街37号闲置的宅院1处,给付某某、隗某某居住,房屋过户登记在付某某名下,但约定将来归付修乙所有。后隗某某、付某某搬至尚德街37号房屋居住,2003年10月该房屋所有权过户至付某某名下。付修丙一家在兴业街30号楼房中居住,隗某某去世后,2003年房屋所有权登记时,兴业街30号的房产仍登记于其名下。2012年因绣源河改造,上述3处房产被拆迁,付修甲、付���某、付修丙居住的房屋拆迁后,进行了安置并领取了补偿。2012年3月25日,付修某、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对付某某名下房屋应安置80平方米的房屋、房屋补偿款14万元和付某某的赡养事宜,在村主任付某乙及付某甲的见证下签订了家庭协议书一份。家庭协议书约定,付某某应享受的80平方米安置房,每平方米1100元,由付修丙出钱购买,房屋在付某某名下,付某某百年后由付修丙继承;房屋补偿款14万元存于付某某名下,付某某百年后由付修乙分配;付某某今后与付修丙在一起居住生活,付修某、付修甲、付修乙每月交100元生活费,由付修丙夫妻收取;付某某生病住院医疗费4人均摊,如生活不能自理轮流护理。协议签订后,付修丙购买了付某某应享受的80平方米安置房,付某某与付修丙一家一起生活,双方未产生争议。本案审理中,付修甲、付修丙均认为付修乙为���某某购买的房屋因拆迁取得的补偿款14万元,应归付修乙所有和支配。付某某因病治疗支付的医疗费,去世后丧葬费双方尚未结算。付修某只认可为付某某办理丧事,自14万元补偿款中支付丧葬费3万元。一审法院认为,付修某与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签订的家庭协议书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不侵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有效合同,双方均应依约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付修某与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均系被继承人付某某、隗某某的继承人,享有继承权。付修甲名下的房产经分家取得,翻建后进行了登记,应归付修甲所有,因拆迁安置取得的房屋和补偿款不是遗产。登记在隗某某名下的房产,因付修丙翻建早已经不存在,付修丙新建的楼房因拆迁安置取得的房屋和补偿款,也非遗产。双方签订家庭协议书时未涉及上述两处房产,也��证实双方对上述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不存异议,故付修某诉求继承上述房屋安置补偿款,于法无据,依法不予支持。原登记在付某某名下的房产系付修乙购买,应为付某某与付修乙的家庭共有财产,该房屋因拆迁后安置的房屋并未登记,只是挂在付某某名下,且依约定由付修丙购买和继承,故由付修丙购买的该安置房也非法定继承的范围,故付修某诉求继承相应的价值,于法无据,依法不予支持。登记在付某某名下的房产拆迁取得的14万元补偿款,因协议明确约定由付修乙分配,现双方尚未结算、分配,付修某也未提供证据证实要求分配未果的事实,故其诉求继承,于法无据,依法不予支持。综上,付修某诉求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支付15万元继承份额,证据不足,依法不予支持。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付修某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650元,由付修某负担。本院二审确认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属实。另认定,一审期间,付修某称原坐落于南皋埠村南兴业街30号房屋,由付修丙与其父母居住,父母搬出居住后,经付修丙翻建为二层楼房。本院二审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为涉案房产是否属于遗产,对应的财产应否予以分割。对于原坐落于南皋埠村尚德街37号房屋因拆迁后应安置房屋折价款及拆迁补偿款,付修某与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于2012年3月25日签订了家庭协议书,双方约定因该房屋拆迁应安置的80平方米的房屋由付修丙出钱购买,付某某百年后由付修丙继承;该房屋拆迁补偿款14万元,付某某百年后由付修乙分配。该协议系双方对原坐落于南皋埠村尚德街37号房屋因拆迁后应安置房屋问题及拆迁补偿款问题的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故付修某主张分割应安置的房屋折价款,于法无据,不予支��。关于14万元的拆迁补偿款,协议明确约定付某某百年后由付修乙分配,但应如何分配,付修某未提供证据证实,且鉴于因存在处理家庭事务花销的事实,双方尚未结算、分配,付修某亦未提供证据证实其要求分配未果的事实,故一审法院未予支持,并无不当。综上,付修某主张分割应安置80平方米的房屋折价款及拆迁补偿款14万元,证据不足,不予支持。对于原坐落于南皋埠村南兴业街30号房屋,虽然该房屋产权登记在隗某某名下,但原房屋因付修丙翻建早已经不存在,且付修某亦未提供证据证实该房屋拆迁补偿款的补偿范围及数额,故付修某主张继承分割拆迁安置取得的房屋和补偿款,证据不足,亦不予支持。对此,付修某可待证据充分后,另行主张权利。对于原坐落于南皋埠村南街路南的房屋,登记在付修甲名下,系付修甲经分家取得,翻建后进行了登记,应归付修甲所有,一审认为该房屋因拆迁安置取得的补偿款不是遗产,并无不当。付修某主张该房屋拆迁补偿款属于遗产应予以分割,未提供有效证据证实,不予支持。综上所述,付修某上诉请求无事实依据,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本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1650元,由上诉人付修某负担。经再审,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属实,本院再审予以确认。再审中,付修某提交了两份房屋及附属物拆迁补偿协议书复印件,三被申请人质证认为是复印件,无法与原件核对,不予认可。付修某另提交了一份枣园街道办事处出具材料,三被申请人质证认为纸张上半部分缺失,内容不完整,不予认可。本院认为,被申请人质证意见成立,对付修某提交的证据材料不予采信。付修某提交了向付修乙发出的要求于2016年12月28日内分割14万元补偿款的通知及邮寄、查询单。经电话核实付修乙,其确认已经收到。本院再审认为,再审申请人付修某主张涉案的三处房产,即原南皋埠村南街路南房产一处、原兴业街30号房产、原尚德街37号房产为其父隗某某、母付某某的遗产,并要求按照法定继承分割三处房屋的拆迁补偿款及有关安置房折价款,付修某应承担举证证明的责任。经审理查明,原南皋埠村南街路南房产一处,在隗某某、付某某在世时即已经分家给了付修甲,后经付修甲翻建,并取得房产证,该房产非隗某某、付某某的遗产。原兴业街30号房产,系1994年付修丙经父母同意,付修丙夫妻投资对原有房屋翻建后建起的二层楼房,付修丙一家一直居住和使用。原在该处宅基地上所建的房屋早已不存在。2012年拆迁时,付修丙与枣园街道办事处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付修某未提出异议。家庭协议书中也未涉及原兴业街30号房屋的拆迁补偿,说明对该处房屋补偿问题并无争议。付修某要求对该处房屋的拆迁款作为遗产进行分割,证据不足,不予采信。原尚德街37号房产,经查实,系付修乙1998年出资购买,让其父母居住,非隗某某、付某某的家庭财产。2012年房屋拆迁中,子女四人针对付某某名下房屋拆迁安置、拆迁补偿款处理以及付某某赡养问题,签订了家庭协议书,并有村委会主任以及另一名见证人在场见证,合法有效。该拆迁房屋系付修乙出资购买,付修乙享有对拆迁补偿款的处置权,不属于无权处分。付某某作为村民享有的安置房,约定由付修丙出资购买,并在付某某百年后约定由付修丙继承,付修某、付修甲、付修乙、付修丙均有签字确认,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也不存在未经权利人同意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形。付修某主张对该处房屋拆迁补偿款以及安置房,按照遗产平均分配,与事实不符,三被申请人也均不认可,付修某也没有充分证据支持其主张。付修某虽向付修乙发出了分割通知,但对于14万元拆迁补偿款如何分配,取决于付修乙的个人意愿,不属于法定继承范围,本院不予处理。综上所述,付修某主张对三处房产的拆迁补偿款以及安置房折价按照遗产进行分配的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法律适用正确,依法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一款、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维持本院(2016)鲁01民终4122号民事判决。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  钟淑健审判员  林洁华��判员彭辉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书记员  武广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