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粤01民终9280号
裁判日期: 2017-08-01
公开日期: 2017-08-15
案件名称
黎曙贤、黎曙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黎曙贤,黎曙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案由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
全文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7)粤01民终9280号上诉人(原审原告):黎曙贤。上诉人(原审原告):黎曙忠。以上上诉人共同委托代理人:郭昊昶。法定代表人:陈达灿,职务:院长。委托代理人:符忠,广东经纶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朱上恒,广东经纶律师事务所律师。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法定代表人:何建行,职务:院长。委托代理人:李立凯,广东永航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曹赞锋,该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一案,不服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2013)穗荔法民一初字第1004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经审理认定事实如下:2012年10月2日,黎某因“左侧肢体乏力2天,加重1天”入住被上诉人广州市慈善医院(下称慈善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右侧颞叶、顶叶)、肺恶性肿瘤、肺部感染、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颈动脉硬化、肝囊肿、单纯性肾囊肿(右肾)、肾结石(右肾)、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前列腺增生。入院完善相关检查,10月11日胸片示:与2012年3月21日比较,左肺上叶肿块,符合周围性肺癌;与前片比较,为新出现肿块,建议CT;10月15日T行胸部CT平扫+增强示:“左上肺尖后段占位,考虑周围性肺癌,并胸部3A、5、6区淋巴结转移可能”复查,与2012年2月14日CT片比较,现片示:左上肺尖后段病灶较前稍增大;纵隔淋巴结未见明显变化,右侧肺门淋巴结增大;双侧胸腔积液;左肺上叶下舌段、右肺中叶、右肺上叶前段慢性炎症大致同前等。治疗方面,西医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抗聚,奥美拉唑口服护胃,立普妥降脂稳斑,先后予络活喜、倍他乐克及拜新同控制血压,尼莫同扩张脑血管,扶他林止痛,耐信护胃,碳酸氢钠纠酸,诺和锐皮下注射控制血糖,静滴新特灭抗感染,静推及雾化沐舒坦稀化痰液,延请胸外科、内二科会诊协助专科诊治;中医以标本兼治为则,以益气健脾涤痰、活血化瘀为法。先后予参芪扶正静滴、参附针静推益气扶正,疏血通、灯盏细辛静滴活血通络,中药汤剂辩证给予治疗。经治疗后,黎某脑梗塞病情稳定,精神状态较前改善,于2012年10月25日出院。出院时,黎某神清,精神一般,咳嗽,咯痰减少,可自行咯出黄白粘痰,理解可,简单对答,言语含混,左上肢可稍抬离床面,左下肢活动可直立于床面,左上肢手背轻度浮肿,未见下肢不自主抽动,纳一般,眠少,大便3次,少便调,舌暗,苔白,脉滑。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细湿啰音,心率80次/分,律齐,双下肢不肿;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左侧鼻唇沟变浅,构音不清,伸舌左偏,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2012年10月25日,黎某因“口干多饮10余年,左侧肢体乏力20余天”入住被上诉人慈善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2型糖尿病、脑梗死恢复期(右侧颞叶、顶叶)、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周围性肺癌,胸部3A、5、6区淋巴结转移)、慢性肾衰竭、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颈动脉硬化、肝囊肿、单纯性肾囊肿(右肾)、肾结石(右肾)、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前列腺增生。入院完善相关检查,10月26日胸片示:左肺上叶占位,考虑肺癌;左肺上叶舌段、右肺中上叶慢性炎症;双肺多发肺泡形成;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稍高,CRP偏高。治疗上,西医予以波立维口服血小板抗聚,予耐信护口服液护胃粘膜,诺和锐30特充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拜新同、倍他乐克控制血压,尼莫同扩张脑血管,立普妥降脂稳斑,沐舒坦雾化及静推化痰,新特灭抗感染;中医以急则治其标为则,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法,予丹红注射液静滴活血化瘀,安宫牛黄丸口服清热化痰、醒脑开窍。中药汤剂辩证加减。经治疗,黎某于2012年11月12日出院。出院时,神清,精神稍倦,时有咳嗽,言语不清,可简单对答,左侧肢体稍乏力,左上肢稍浮肿,纳一般,睡眠昼夜颠倒改善,二便调,舌淡暗红,苔微腻,脉细。2012年11月12日中午,黎某因“反复咳嗽、咳痰30余年,发现肺部阴影1月”入住被上诉人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附属医院”)。现病史: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呈阵发性连声咳嗽,伴咳少量白色稀痰,发作与季节、日夜无关,无夜间呼吸困难,无发热,无胸闷气促,无咯血,无头痛、头晕,曾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肺部感染”,给予对症支持后好转,但病情反复,1月余前患者因左侧肢体乏力并有咳嗽、咳痰加重,咳绿色粘痰,气促明显,遂到省中医院就诊,完善胸部CT提示“左肺结节影,考虑肺癌”,并在当地医院住院给予抗感染、化痰等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有咳白色稀痰,活动后气促。疾病史:发现高血压病10余年,未规律监测血压及服药;发现Ⅱ型糖尿病10余年,使用诺和锐30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理想;1年前有脑梗塞病史;有冠心病史,曾行PCI术;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史。体格检查:体温36.7度,脉搏7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7/80mmHG。嗜睡状,车床推入病区,呼吸稍促。肺部:呼吸节律对称,触诊语颤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吸气相湿性啰音及散在呼气末干啰音。神经系统:颈软,伸舌左偏,膝反射正常,左侧肢体肌张力减弱,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IV,右侧肢体肌力V-级。初步诊断为肺部感染、肺部阴影性质待查,肺癌?脑梗塞后遗症期、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冠心病PCI术后、慢性肾功能不全。予完善相关检查,给予告病重、心电监护、抗感染、化痰、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2012年11月12日16时,患者血压显著增高,血压最高达233/100mmHG,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查体:P98次/分,R20次/分,血氧98%,神志呈嗜睡状,呼之可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吸气相湿性啰音及散在呼气末干啰音,给予持续亚宁定控制血压治疗。2012年11月13日8时50分,患者血氧低,血氧下降至40%,查体:心率90次/分,血氧40%,血压186/72mmHG,患者呈昏迷状,呼之不应,无法对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张口呼吸,可闻及明显鼾音及痰音,双肺呼吸音弱,可闻及较多痰鸣音及湿啰音,给予加大吸氧、吸痰等处理后血氧无恢复,予插入口咽管通畅气道治疗后,血氧可回升至98%,考虑舌根后坠引起气道阻塞,但患者口咽管无法停留,且伴有烦躁,拔除口咽管后患者再次出现血氧下降,并有心率减慢至60次/分,立即给予力月西镇静、肾上腺素静注、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后,血氧可回升至99%,心率82次/分,血压154/92mmHG,神志呈镇静状态,给予复查胸片及分析,继续抗感染、加强气管管理等治疗,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家属表示理解,并同意转重症监护室外继续治疗。经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转监护室监护,并加强抗感染、气管管理、调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控制血压、维持有效性循环血容量,控制血糖等治疗,患者病情曾有好转,并成功脱机并行无创通气治疗,但因为患者老年男性,合并肺癌、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病情危重,肺部感染进一步加重。11月26日约7时30分,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停止,血氧、血压不能测及,持续心电监护提示一条直线,立即给予心脏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静脉推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患者于7时35分心跳恢复至68-7BMP,血氧BAO饱和度上升至81%-94%,但患者8时心跳再次停止,再次予以心肺复苏治疗。后患者持续心肺复苏术7小时后心跳仍无法恢复,血压测不出,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全身大动脉搏动消失,行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患者于15时20分死亡,死亡原因是重症××、肺癌。家属拒绝尸体解剖。原审审理期间,依当事人申请,原审法院曾先后委托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医疗损害鉴定。2013年8月13日,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函复原审法院,鉴定人黎某未做死因鉴定,根据目前资料,无法进行死因推断,认为缺乏鉴定基础,不予受理。2013年12月2日,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函复原审法院,被鉴定人黎某未做死因鉴定,仅根据病历资料无法推断出确切的死亡原因,不能受理此案。2014年2月24日,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接受原审法院委托对黎某医案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但并未召开医患双方听证会。2015年10月30日,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出具了司法鉴定意见书。该鉴定中心认为,患方脑梗塞(急性,右侧颞叶、顶叶)、肺部感染、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高血压病、颈动脉硬化诊断可以认定;肺恶性肿瘤(肺癌)可能性大。患方死后未作尸体解剖,其确切的死亡原因难以确定;根据其病史、病程经过、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死亡经过分析,符合脑梗塞、晚期肺癌并肺部感染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医方在医疗服务中存在以下过失行为:1、患方既往有多种严重慢性疾病;主要因脑梗死(急性,右侧颞叶、顶叶)入住医方慈善医院的神经内科,经综合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脑梗死病情稳定,精神改善,肺部咳嗽咯痰减少,可以出院;若考虑有必要转科进一步治疗,可按转科制度规定的程序商请会诊,经转入科室同意后办理转科手续及转科交接手续,转出、转入科室分别写转出和转入记录,应加强转诊患者的交接管理,及时传递患者的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医方慈善医院神经内科违反了入、出院制度及转科制度的有关规定,没有资料表明医方慈善医院内分泌科在对患方肺部病变及血常规定进行了复查,也没有资料表明医方慈善医院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对患方肺部感染进行了有效治疗。2、患方既往史明确,新近脑梗塞病史明确,患方病情发展恶化不除外脑梗塞的病变发展或新发的影响。医方附属医院在接诊患方时询问、采集病史不全面,忽略了患方40天前因急性脑梗死住院治疗的病史及有关检验检查资料,诊为脑梗死后遗症期(应为恢复期),未对患方的脑梗死进行必要的相关复查和施以相应的治疗。3、患方在2012年11月12日入住医方附属医院时病情基本稳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012年11月13日8时50分许,患者血氧低,血氧下降至40%,昏迷状,呼之不应,无法对答,张口呼吸,出现呼吸衰竭表现;期间估计至少约两小时以上处于严重低血氧分压状态下,是病情发展恶化的原因之一;此后患方病情一度发展严重,经各种治疗抢救措施无明显改善,最终死亡。期间加大吸氧、吸痰等处理后血氧无恢复,予插入口咽管通畅气道治疗后,血氧可回升至98%,应系舌根后坠引起气道阻塞所致。患方为高龄重症病员,患多急慢性严重疾病,一级护理,按照意识障碍病人的有关规定,随时吸除口腔和气管内的分泌物,舌后坠者应及时用舌钳牵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医方附属医院对患方可能发生舌后坠引起呼吸道堵塞没有预见,观察不细,发现不及时,解除气道堵塞不及时;医方附属医院还应将发生此种情况的可能性及后果告知患方家属,以配合密切观察和注意。4、咪达唑仑注射液使用说明书载:不良反应:咪达唑仑应用后最常见的反应是生命体征的不稳定。麻醉或外科手术时最大的不良反应为降低呼吸容量和呼吸频率。严重的呼吸抑制易见于老年人和长期用药的老年人,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窒息,心跳暂停,甚至死亡。注意事项:慎用于体质虚弱或慢××、肺阻塞性疾病、慢性肾衰、肝功能损害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若使用咪达唑仑应减少剂量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老年患者用药:60岁以上老人为高风险病人之列。用法用量:本品为强镇静剂,注射速度宜慢,剂量应根据临床需要、病人生理状态、年龄和配伍用药物情况而定。药物过量:严重不定期量可导致昏迷,反射消失,呼吸抑制和窒息。用法用量:ICU病人镇静,先静注2-3mg,继之以0.05mg/(kg.h)静脉滴注维持。医方附属医院临时医嘱单载:2012年11月13日10:47咪达唑仑注射液(2ml:10mg)10mg静脉注射,每天一次1支;2012年11月13日10:48咪达唑仑注射液(2ml:10mg)10mg微泵静注,每天一次1支;2012年11月13日11:11咪达唑仑注射液(2ml:10mg)10mg微泵静注,每天一次1支;2012年11月13日12:04咪达唑仑注射液(2ml:10mg)410mg微泵静注,每天一次4支(以上11月13日12:04执行);2012年11月13日22:04咪达唑仑注射液(2ml:10mg)410mg微泵静注,每天一次4支(2012年11月13日22:04执行)。医方附属医院在使用咪达唑仑注射液明显过量,违反了药物使用的有关规定和老年人用药的有关规定。综上所述,医方慈善医院和附属医院在对患方的医疗服务中存在过失行为。其过失行为与患方死亡的损害后果相关。考虑到患方既往患多种严重慢性疾病,这些疾病本身致死风险极高,难治性高,预后差且难以预料;患方为高龄老人,抵抗力、免疫力低下,生命较脆弱等因素;医方应负次要责任,建议参与度30%左右。根据其过失程度及其对损害后果的影响,建议医方慈善医院承担5%,医方附属医院承担25%。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支付了鉴定费27200元。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是黎某的儿子。黎某的妻子吴好珍在诉讼期间于2014年10月4日死亡。原审法院认为:2012年10月2日至11月12日,黎某入住慈善医院治疗,经治疗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改善。2012年11月12日附属医院接诊,密切观察黎某病情变化。2012年11月13日,附属医院发现黎某病情发生变化,即行气管插管处理,按照临床需要使用咪达唑仑注射液镇静治疗。黎某经抢救病情好转,并成功脱机并行无创通气治疗。2012年11月26日,黎某因突然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黎某死亡后,黎曙贤、黎曙忠拒绝尸检,无法推断出黎某确切的死亡原因。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认为慈善医院未对黎某肺部感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疗;附属医院未对黎某的脑梗死进行必要的相关复查和施以相应的治疗、不及时解除气道堵塞、违反了咪达唑仑注射液使用规定等与黎某死亡相关,理据不充分。结合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未召开医患双方听证会的情况,原审法院对该司法鉴定意见书不予采信。慈善医院、附属医院已对黎某尽了治疗义务,其医疗服务并无过错。因此,黎曙贤、黎曙忠请求慈善医院、附属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理据不充分,原审法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于2017年3月13日判决如下:驳回黎曙贤、黎曙忠全部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3645元和鉴定费27200元,由黎曙贤、黎曙忠承担。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上诉称:一审法院对事实的认定存在重大错误:(一)一审法院认为黎某死亡后,因上诉人拒绝尸检,无法推断出黎某确切的死亡原因。但事实上在作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时,医患双方就已明确表示对死亡原因没有异议,只是要求鉴定医方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医疗过错的责任程度。(二)一审法院对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意见书不予采信,无任何理由说明。(1)、司法鉴定意见书是由一审法院委托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作的,程序合法有效,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未召开医患双方听证会一事已对一审法院进行书面说明,且该做法是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的一贯操作,亦一直得到法院的认可。(2)虽然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未召开医患双方听证会,但司法鉴定中心己就医方的问题进行书面答复,并没限制医方答辩的权利。(3)司法鉴定意见书认为医方存在4方面的过错,但一审法院并未对认定医方有4种过错行为理据不充分的依据进行释明,主观判决医方没有过错,上诉人在一审庭审时听审判长说:她不是医学专业人士,所以必须做司法鉴定才能明确判别医方有否过错。现在判决中并未邀请医学专家对鉴定意见进行分析,更未进行其他鉴定,在判决书中又不进行释明,上诉人不明白一审如何认定医方无过错的?医方不存在过错应由医方承担举证责任,现时医方并未举证,反而是患方证实医方存在过错,希望二审法院能依法改判。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上诉请求:一、要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一)被上诉人广州市慈善医院赔偿医疗费11431.1元,护理费2848.5元,住院伙食补助费1230元;被上诉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赔偿医疗费20713.02元,护理费836.08元,住院伙食补助费420元。(二)两被上诉人共同连带赔偿丧葬费10898.85元、死亡赔偿金52135.8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合共:150113.35元。二、本案诉讼费用(包括鉴定费用27200元)由两被上诉人承担。被上诉人广州市慈善医院答辩称同意原审判决。被上诉人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答辩称同意原审判决。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原审判决查明事实一致。本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两被上诉人对患者所实施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如有过错,是否对患者产生损害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在原审法院审理期间,原审法院委托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医疗损害鉴定,并出具了《司法鉴定意见书》。虽然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并未召开医患双方听证会,但并未违反法定程序,也未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且并未有相反证据予以否定,故原审法院对该《司法鉴定意见书》不予采信,处理欠妥,本院予以纠正。上诉人该上诉意见成立,本院予以采纳。2012年10月2日至11月12日,黎黎某住慈善医院治疗,经治疗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改善。2012年11月12日附属医院接诊,密切观察黎黎某情变化。2012年11月13日,附属医院发现黎黎某情发生变化,即行气管插管处理,按照临床需要使用咪达唑仑注射液镇静治疗。黎黎某抢救病情好转,并成功脱机并行无创通气治疗。2012年11月26日,黎黎某突然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为高龄重症病人,患多种急慢性严重疾病,本身病情较为复杂。考虑到患者死亡后没有进行尸检,结合《司法鉴定意见书》、病历记录以及当事人的陈述意见,基本可以认定患者自身疾病的特殊性和严重性与其死亡有直接因果关系,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关于上诉人主张被上诉人慈善医院承担医疗过错赔偿责任的问题。患者黎黎某2012年10月2日因“左侧肢体乏力2天,加重1天”入住慈善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经治疗后,黎黎某梗塞病情稳定,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并于2012年10月25日出院。同日,黎黎某因“口干多饮10余年,左侧肢体乏力20余天”入住被上诉人慈善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经治疗,黎黎某2012年11月12日出院。出院时,神清,精神稍倦,时有咳嗽,言语不清,可简单对答,左侧肢体稍乏力,左上肢稍浮肿,纳一般,睡眠昼夜颠倒改善,二便调,舌淡暗红,苔微腻,脉细。广东通济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认为慈善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违反了入、出院制度及转科制度的有关规定,没有资料表明医方慈善医院内分泌科在对患方肺部病变及血常规定进行了复查,也没有资料表明医方慈善医院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对患方肺部感染进行了有效治疗。对此本院认为,被上诉人慈善医院神经内科对患者因脑梗死入住治疗,经综合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脑梗死病情稳定,精神改善。而后患者出院后又入住该院内分泌科进行治疗,并经治疗后出院。在此过程中,被上诉人慈善医院在用药选择以及用药剂量上均符合规范。且患者是在慈善医院出院后在其他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并无证据证实慈善医院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死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对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慈善医院承担过错赔偿责任的意见,本院不予采纳。关于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附属医院承担医疗过错赔偿责任的问题。根据病历以及《司法鉴定意见书》的认定,被上诉人附属医院无论是在接诊环节还是在治疗和用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过失行为,其过失行为与患者死亡的损害后果相关。考虑到患者为高龄老人,自身患有多种严重慢性疾病,本身致死风险性极高,因此本院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酌情确定被上诉人附属医院在本案中承担10%的赔偿责任。上诉人部份上诉意见成立,本院予以采纳。原审对此处理欠妥,本院予以纠正。关于上诉人要求的人身损失赔偿项目及数额:1、附属医院的医疗费用。上诉人提交了医疗费用发票个人支付部分为20713.02元,本院予以采纳。2、护理费。患者在附属医院住院14天,护理费标准应按1人每天100元计算,合共1400元。上诉人要求按2016年度广东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计算,依据不足,本院不予采纳。3、住院伙食补助费。患者在附属医院住院14天,伙食补助费标准应按每天100元计算,合共1400元。4、丧葬费。按2016年度广东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72659元/年÷12月/年×6月=36329.5元。5、死亡赔偿金。按2016年度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57.2元/年×6年=208543.2元。被上诉人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并无异议,本院予以采纳。6、精神损害抚慰金。被上诉人附属医院的过错行为轻微,上诉人要求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0元过高,本院酌情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按10000元赔偿。综上,被上诉人附属医院应承担上述损害赔偿金为(20713.02元+1400元+1400元+36329.5元+208543.2元)×10%=26838.57元,以及精神抚慰金10000元,合共36838.57元。综上所述,上诉人部分上诉意见成立,本院予以采纳,其余上诉意见本院亦予以驳回。审查原审判决处理欠妥,应予撤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判决如下:一、撤销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2013)穗荔法民一初字第1004号民事判决;二、被上诉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在本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支付赔偿款36838.57元;三、驳回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本案一审受理费3645元,由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负担3000元,被上诉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担645元。鉴定费27200元,由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负担17200元,被上诉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担10000元。二审受理费3645元由上诉人黎曙贤、黎曙忠负担3000元,被上诉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担645元。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 杨晓航审判员 魏 巍审判员 乔 营二〇一七年八月一日本书记员 谢汝华叶永峰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