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桂12刑终113号
裁判日期: 2017-07-01
公开日期: 2017-09-13
案件名称
覃汉奎贪污二审刑事裁定书
法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案件类型
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覃汉奎
案由
贪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
全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刑 事 裁 定 书(2017)桂12刑终113号原公诉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人民检察院。上诉人(原审被告人)覃汉奎,男,因涉嫌犯贪污罪、滥用职权罪于2015年5月13日被刑事拘留,同年5月30日被逮捕。辩护人韦胜国,广西宜人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人民法院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原审被告人覃汉奎犯贪污罪一案,于2017年1月25日作出(2015)宜刑初字第267号刑事判决。原审被告人覃汉奎不服,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本院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7年5月12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覃晴、代理检察员韦艳思出庭履行职务,上诉人覃汉奎及其辩护人韦胜国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原判认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规定,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出现困难,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经国家批准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包括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培训和补植补造等。其中后续产业是通过发展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特色畜牧、特色经济林种(养)业、林下种植和优化造林树种等途径,开拓农户增收渠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必须紧紧围绕改善生态、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退耕农户收入水平,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年至2011年期间,被告人覃汉奎在担任宜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兼任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期间,利用其负责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的职务便利,虚构事实并冒用他人名义,套取国家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共计237.6万元占为己有。具体犯罪事实如下:一、2010年,被告人覃汉奎承包位于宜州市安马乡北关村板潭屯约500亩的土地。2010年12月11日,覃汉奎与韦某14签订转让协议,受让韦某14承包的位于宜州市安马乡尧眉屯的800亩土地的经营权。后为骗取上述林地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覃汉奎冒用蒙某的名义在伪造的《整地造林协议》上签名,虚构安马乡人民政府委托蒙某在板潭屯、尧眉屯造林1400亩并移交给当地群众的事实,并自行填写《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后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在申请表的审批栏上签字同意拨款,最终骗取得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58.8万元占为己有。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有:1.《林地承包合同》及《公证书》证实,覃汉奎承包位于安马乡北关村板潭屯约500亩的荒山荒岭,承包期限40年。2.《林业用地承包合同书》及《林地转让协议》证实,韦某13、韦某14等五人承包了尧眉屯总面积为856亩的林地,承包期限20年;2010年12月11日,韦某14将尧眉屯800亩林地的经营权转让给覃汉奎。3.《整地造林协议》及植树造林签收凭据证实,覃汉奎为骗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所制作的材料,虚构的内容为:2009年10月1日、2010年12月1日,宜州市安马乡人民政府将安马乡尧眉屯800亩的桉树造林施工任务与北关村板潭屯600亩的桉树造林施工任务均交由蒙某承包负责,宜州市发改局已将上述桉树林移交给安马乡索敢村尧眉屯和安马乡北关村板潭屯,其中两份《整地造林协议》甲、乙方分别为覃某1、蒙某;尧眉屯的签收凭据中接收人为韦某15、韦某2、韦某3、韦某16;板潭屯的签收凭据中接收人为蒙某、覃某立。4.《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宜州市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往来归集户支付申请书》、记账凭证、账户交易明细证实,覃汉奎签字同意在巩固退耕还林经费中拨付58.8万元,后下拨到蒙某账号为20×××29的银行账户共58.8万元。5.取款凭条证实,覃汉奎伪造蒙某签名,将蒙某账号为20×××29的银行账户内的58.8万元取走占为己有。6.证人蒙某证实,其没有承包安马乡板潭屯和安马乡尧眉屯桉树造林工程,板潭屯和尧眉屯的整地造林协议、取款凭证中“蒙某”的签名均不是其本人所签。覃汉奎曾向其借用其户口本和身份证,农行账号为20×××29的存折不是其办理也未支取过该存折里的钱。7.证人覃某立证实,2010年,覃汉奎在板潭屯承包500亩的荒地用于种树,板潭屯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人移交的林地或是收取除租金以外的钱。其不知道覃汉奎以板潭屯600亩的林地申请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补贴亦未公示。8.证人覃某1(原安马乡乡长)证实,安马乡政府并没有雇请蒙某在尧眉屯和板潭屯实施造林项目,其应覃汉奎的要求在整地造林合同中签字并在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上盖安马乡政府的公章。9.证人韦某1、韦某2、韦某3、韦某4、韦某5(原尧眉屯社长)证实,尧眉屯没有跟宜州市安马乡政府或是其他部门合作造林,蒙某也没有在尧眉屯实施造林项目。尧眉屯800亩荒山林地于2005年承包给韦某13和韦某14,后某汉奎跟韦某14转让得这800亩的林地。《安马乡索敢村尧眉屯植树造林签收凭据》中的签名或手印,系覃汉奎于2013年或2014年的一天,请尧眉屯的四个社长吃饭,酒后其四人就在该凭据上按了手印,但实际上覃汉奎并未将800亩林地移交给尧眉屯。证人韦某5另证实,其没有见过《安马乡索敢村尧眉屯植树造林签收凭据》。10.被告人覃汉奎供述,2010年5月,其承包了板潭屯600亩的荒山用于造林,10月找蒙某、孔某1在这600亩荒山上种植桉树,2011年4月该工程通过验收。2008年安马乡上报了索敢村尧眉屯一片约800亩的桉树林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整地造林项目,实际上这800亩的林地是韦某14、韦某13等人承包的且上报时该林地已种植桉树,但因当时宜州市的项目比较少,所以发改局也将林地上报作为巩固退耕还林项目。2011年初,其以53万元的价格与韦某14、韦某13购买了索敢村尧眉屯这片桉树林,于2011年4月通过验收。2008年至2010年的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资金于2010年下拨到宜州市发改局,其为了申报领取该补助,伪造两份安马乡政府与蒙某签订整地造林协议,并冒签蒙某姓名,用蒙某身份证办理账号为20×××29的农行存折,由其保管和使用。后其以蒙某的名义填写了四张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并冒签蒙某名字后,其找安马乡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申请表上盖章,并让发改局项目股股长韦某11和分管领导韦某10签字同意,其再在审批栏签字同意拨款,之后其将四张申请表和其持有的蒙某的存折的账号交给发改局的财务人员,最后58.8万元的补助款就拨入由其持有的蒙某的存折中。其将从尧眉屯申请到的33.6万元中的28万元,用来购买尧眉屯桉树林50%的经营权,从板潭屯申请到25.2万。二、2006年6月22日,宜州市福龙乡弄桑村屯拉屯将本屯约1000亩的荒岭承包给姜某。2010年7月13日,姜某与被告人覃汉奎约定,在姜某承包的1000亩荒坡上植树造林,收益二人平分。后为骗取上述林地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覃汉奎冒用熊某的名义在伪造的《整地造林施工合同》上签名,虚构福龙乡人民政府委托熊某在福龙乡弄桑村屯拉屯种植1000亩林地并移交给当地群众的事实,并自行填写《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后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在申请表的审批栏上签字同意拨款,最终骗取得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42万元占为己有。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有:1.《荒坡造林承包合同书》证实,2006年宜州市福龙乡弄桑村屯拉屯将本屯约1000亩的荒岭承包给姜某,承包期限30年。2.《荒坡造林承包合同书》证实,2010年7月13日,姜某将其承包的1000亩弄桑村屯拉屯的荒坡山岭出租给黄某植树造林,约定姜某负责支付荒坡的承包金和林区道路修建费用,黄某负责支付开荒种植的人工费、树苗费及人工护理、管理、化肥等费用,盈利二人各收一半,租期暂定为25年。3.《造林管理委托书》、《整地造林施工合同》、《工程移交证明表》、《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证实,覃汉奎为骗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所制作的材料,虚构的内容为2010年7月8日,福龙乡弄桑村屯拉屯将宜州市发改局利用巩固退耕还林资金种植的约1000亩速生桉委托给姜某管理;2010年12月24日,宜州市福龙乡人民政府雇请熊某在弄桑村屯拉屯1000亩的荒山上植树造林,该《整地造林施工合同》甲、乙方为彭某、熊某;2011年5月16日,宜州市发改局和福龙乡人民政府将1000亩桉树林移交给福龙乡弄桑村屯拉屯,该《工程移交证明表》中接收单位参加人员为潘某1、潘某2。4.《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宜州市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往来归集户支付申请书》、记账凭证、银行流水证实,覃汉奎签字同意在巩固退耕还林经费中拨付42万元,后下拨至熊某账号为95×××14的银行账户中共42万元。5.证人姜某证实,2006年其向福龙乡屯拉屯承包了1000亩的荒山,2011年年初,其与覃汉奎合伙种树,其负责提供林地和管理,覃汉奎负责出资,收益二人平分,随后熊某开始在荒山上造林。《造林管理委托书》、《工程移交证明表》及《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其从来没有看见过,并未将1000亩的桉树林移交给屯拉屯或委托其管理,未向国家申请过补贴。6.证人熊某证实,2010年初,其帮姜某和覃汉奎在福龙乡弄桑村屯拉屯的荒地上种植了550亩的桉树。2010年底其曾将卡号为95×××14的农行卡及密码交给姜某,其未得卡也未在使用过该卡。《整地造林协议》、《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中均不是其签名,其种植桉树没有申请过补贴。7.证人潘某1、潘某2(原弄桑村屯拉屯社长)证实,《造林管理委托书》和《工程移交证明表》上的签名系本人所签,但宜州市发改局并没有将1000亩的桉树林移交给屯拉屯,屯拉屯也没有委托姜某管理和维护这1000亩的桉树林,亦未获得巩固退耕还林种植补贴。受弄桑村委副主任蓝荣成请求曾到福龙乡政府在表上签字。8.被告人覃汉奎供述,2006年姜某在宜州市福龙乡弄桑村屯拉屯承包30年租期的1000亩荒山。2010年初,因为当时宜州市发改局没有林地来落实整地造林项目,所以其就同意以姜某的荒山进行申报,后该项目获得批准。并与姜某合伙种树,约定由姜某提供林地并支付租金,其出资造林,收益二人平分,之后其找黄某出面与姜某签订合,并找熊某等人进行造林。姜某承包的荒山有1000亩,但在申报项目前该荒山已种植500亩桉树,熊某只在屯拉屯种植500亩的桉树。其私拟一份福龙乡政府与熊某签订的在屯拉屯造林1000亩的整地造林协议,并冒签熊某名字,向姜某要了一张以熊某名字开户的农行卡,并以熊某为施工负责人填写了两张《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再让福龙乡乡长彭某盖章。之后其将申请表和造林合同拿给宜州市发改局韦某11、韦某10签字,后其在申请表的领导审批栏上签字同意拨款,过后其按照申请表中填写的金额到宜州市地税局开了一张涉农免税发票和一张购买化肥的增值税发票,后其将这些材料及熊某的银行卡账号交给发改局的财务人员,最后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资金42万元拨付到由其持有的熊某的农行卡中。三、2010年2月26日,被告人覃汉奎承包宜州市龙头乡人民政府企办林场约500亩林地的经营权。2010年6月30日,苏敏将其承包的位于宜州市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约2000亩的山岭地和河道转让给韦某6经营,后某汉奎与韦某6约定在该2000亩山岭、河道植树造林,收益二人平分。后为骗取上述林地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覃汉奎冒用熊某、孔某1、孔某2的名义在伪造的《糖蔗种植协议》、《整地造林协议》上签名,虚构龙头乡、石别镇人民政府委托熊某、孔某2、孔某1种植150亩甘蔗、2600亩林地移交给当地群众的事实,并自行填写《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后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在申请表的审批栏上签字同意拨款,最终骗取得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120万元占为己有。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有:1.《山岭林地河道租赁承包合同》及《公证书》、《转让山岭地河道租赁承包合同协议书》证实,2008年7月22日,宜州市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将该屯约2000亩的山岭地和河道承包给苏某,承包期30年;2010年6月30日,苏某将其承包的纳赖屯约2000亩的山岭地和河道转让给韦某6使用,转让期限28年。2.《林地承包协议书》证实,2010年2月26日宜州市龙头乡人民政府与黄某签订协议,约定将龙头乡政府企办林场约500亩林地的经营权发包给黄某,承包期限40年。3.《造林管理委托书》、《整地造林协议》、《糖蔗种植协议》、《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工程移交证明表》、《合作造林协议书》证实,覃汉奎为骗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所制作的材料,虚构的内容如下:(1)2010年7月1日,宜州市石别镇人民政府将800亩的松树造林施工任务交由孔某2承包负责,该《整地造林协议》甲、乙方为吴某、孔某2;2010年7月16日,宜州市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将1200亩的造林施工任务交由孔某2、孔某1承包负责,该《整地造林协议》甲、乙方为程某2、覃某5、孔某2、孔某1;2010年7月18日,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将宜州市发改局利用国家巩固退耕还林资金种植的约2000亩林地交由黄某管理;2011年5月16日,宜州市发改局将2000亩桉树及松树移交给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该《工程移交证明表》中接收单位参加人员有覃某3、覃某4;2011年6月5日,宜州市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将宜州市发改局利用巩固退耕还林资金84万元种植的约2000亩的林地交由黄某管理;(2)2010年8月26日,宜州市龙头乡人民政府将600亩的造林施工任务交由孔某2、孔某1承包负责,该《整地造林协议》甲、乙方为韦某7、孔某2、孔某1;2011年5月6日,宜州市发改局将600亩桉树林移交给龙头乡龙头社区,该《工程移交证明表》中接收单位参加人员有梁某、金某;2011年5月26日,龙头乡龙头社区将宜州市发改局利用巩固退耕还林资金25.2万元种植的桉树林交由黄某管理;(3)2010年10月5日,宜州市龙头乡人民政府将约150亩的糖蔗种植任务交由熊某承包负责,该《糖蔗种植协议》甲、乙方为覃某2、熊某。4.《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宜州市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往来归集户支付申请书》、宜州市财政直接支付凭证、记账凭证、银行流水,证实覃汉奎签字同意在巩固退耕还林经费中拨付10.8万元下拨至熊某账号为95×××14的银行账户中;覃汉奎签字同意在巩固退耕还林经费中拨付共109.2万元,该109.2万元于下拨至孔某2账号为70×××68的银行账户中。5.证人黄某证实,其和覃汉奎在龙头乡合伙承包了约500亩荒地种植桉树,林地承包协议书中“黄某”的签名是其亲笔所签,但承包龙头乡府500亩林地由覃汉奎负责,是否造林、是否申请巩固退耕还林补贴款以及造林后林地是否移交给群众均不知情。6.证人韦某6证实,2010年6月其向苏敏承包了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约2000亩的林地,后其用这片林地与覃汉奎合伙种树,由覃汉奎负责出资造林,其负责交租金,获得的收益二人五五分成,至于覃汉奎是否申请退耕还林补贴款其不知情,并未将2000亩桉树和松树移交给纳赖屯。7.证人孔某1、孔某2证实,孔某1帮覃汉奎在他承包的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和龙头社区的荒地上种植松树和桉树,《整地造林协议》、《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中的的签名均不是二人所签,覃汉奎曾要了孔某2身份证和一本账号为70×××68的存折,之后该存折一直由覃汉奎使用。孔某2没有帮覃汉奎种过树。8.证人熊某证实,其没有帮覃汉奎在龙头乡种植甘蔗,也没有与龙头乡政府签订甘蔗种植协议,《糖蔗种植协议》和《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中的签名均不是其签的,其也没有从宜州市发改局领取过10.8万元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9.证人韦某7(原龙头乡党委书记)证实,2010年2月26日,宜州市龙头乡政府与黄某约定龙头乡政府将约500亩的林地经营权承包给黄某,期限40年,后知道系覃汉奎承包。《整地造林协议》、《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均不是其签字、盖章,其不认识孔某2、孔某1。10.证人覃某2(原龙头乡副乡长)证实,2010年2月,覃汉奎承包租赁龙头乡政府企办林场500亩林地,黄某负责签字。覃汉奎在该承包林地内种植约150亩的甘蔗。孔某2、孔某1的造林协议没有见过。熊某的整地造林协议中,其应某汉奎要求在协议上签字。甘蔗种植项目的《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及申请拨款9.6万元的那张《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均未见过。11.证人金某、梁某证实,2011年的一天,韦某8和覃某2让金某拿公章到龙头乡府帮覃汉奎签字盖章,金某经梁某同意后在几份验收表和移交表及一份合作造林协议书上签梁某名字,并加盖公章,并不存在600亩桉树林移交给龙头社区的事实。12.证人韦某8(原龙头乡武装部长)证实,其否认参与国家巩固退耕还林验收工作,不知情龙头社区600亩的桉树林是否移交给当地群众之事。13.证人程某1、覃某3、覃某4证实,纳赖屯没有和宜州市发改局或是石别镇政府合作造林,纳赖屯的荒山已于2008年出租给苏敏,租期40年。并不知情获得8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在该荒山上造林2000亩,更未有移交的事情。曾应某汉奎的要求帮他在《合作造林协议书》、《工程移交证明表》、《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上签字。14.证人吴某、陆某(原石别镇副镇长)证实,2011年5月曾帮覃汉奎在《项目移交工程验收及移交表》上签字,石别镇政府没有委托孔某2在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造林600亩。15.证人覃某5证实,纳赖屯没有和宜州市发改局或者石别镇政府合作造林,也没有雇请孔某2、孔某1到纳赖屯植树造林,整地造林协议中“覃某5”的签名不是其签的。16.被告人覃汉奎供述,(1)韦某6与苏敏转租位于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的2000亩荒山,后其合伙共同在荒山上造林,其让黄某与韦某6签订合伙造林协议。其让孔某1在该2000亩荒地上造林,该工程于2010年3、4月份完工。因荒山面积太大,宜州市发改局就将这2000亩荒山分为两个项目申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整地造林项目。2010年年底,其私拟两份协议,其中一份是石别镇政府与孔某2签订的在纳赖屯造林800亩的协议,另一份是石别镇板围村纳赖屯与孔某2、孔某1签订的在纳赖屯造林1200亩的协议,并冒签孔某2、孔某1的名字,又向孔某1要一张孔某2的存折,并填写了四张《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后其拿整地造林合同和拨款申请表找吴某、程某2、覃某5等人签字并盖章,之后其将造林合同和拨款申请表交给宜州市发改局韦某11、韦某10签字,其再在领导审批栏签字同意拨款,之后其到宜州市地税局开了两张涉农免税发票和两张购买化肥的增值税发票,最后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资金84万元拨付到由其持有的孔某2的账户内。(2)2010年年初,其与龙头乡政府签订了两份协议,一份是购买龙头乡集体林场树木的协议,另一份是承包龙头乡集体林场500亩林地的协议,并安排黄某签订合同,后其让人在该500亩林地上种植了桉树和甘蔗。私拟一份龙头乡政府与孔某2、孔某1签订的造林600亩的整地造林协议,并冒签孔某2、孔某1的名字,填写三张《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私拟一份龙头乡政府与熊某签订的种植甘蔗150亩的协议,并冒签熊某的名字,填写一张《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并将整地造林协议、甘蔗种植协议及拨款申请表拿到龙头乡政府找人签字盖章后,又将以上协议和申请表交给韦某11、韦某10签字,其在领导审批栏签字同意拨款,其到宜州市地税局开了四张涉农免税发票和一张购买化肥的增值税发票,最后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资金25.2万元和10.8万元分别拨付到由其持有的孔某2的存折和熊某的农行卡内。四、2007年9月至10月,覃某2(另案处理)与他人分别承包宜州市龙头乡龙头社区拉炭屯和宜州市龙头乡高明村各150亩的荒地用于造林。2010年,覃某2与被告人覃汉奎合谋骗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后某颂革按照覃汉奎的指点,冒用郭某的名义在两份伪造的《整地造林协议》上签名,并虚构龙头乡人民政府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委托郭某在龙头乡高明村、龙头乡龙头社区拉炭屯各造林200亩移交给当地群众的事实后,覃某2冒用郭某的名义在两张共计10万元的《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上签名并加盖龙头乡人民政府的公章,覃汉奎则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在申请表的审批栏上签字同意拨款,后该10万元汇入郭某的账户,覃某2将该10万元取出并全部占为己有。之后某汉奎又自行填写两张共计6.8万元的《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并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在申请表的审批栏上签字同意拨款,最终覃汉奎又骗取得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6.8万元占为己有。2015年5月12日9时许,宜州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办案人员电话通知覃汉奎到宜州市人民检察院接受询问并自书材料交代其犯罪事实。2015年6月4日,覃某2向宜州市人民检察院退赔违法所得10万元。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有:1.《荒坡地承包合同书》证实,2007年9月18日,宜州市龙头乡龙头社区拉炭屯将位于拉炭水库旁约150亩的荒坡承包给覃某2、李某,承包期限30年;2007年10月26日,宜州市龙头乡高明村委会将位于高明村150亩的荒坡承包给覃某6,承包期限30年。2.《整地造林协议》、《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工程移交证明表》证实,覃某2、覃汉奎为骗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所伪造的材料,虚构的内容为宜州市龙头乡人民政府将龙头乡高明村约200亩的松树造林工程和龙头社区拉炭屯约200亩的松树造林工程交由郭某负责,其中两份《整地造林协议》甲、乙方为覃某2、郭某;2011年5月6日宜州市发改局分别将上述松树林移交给龙头乡高明村和龙头乡龙头社区,两张《工程移交证明表》中接收单位参加人员有韦某9、梁某、金某。3.《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宜州市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往来归集户支付申请书》、宜州市财政直接支付凭证、记账凭证、银行流水证实,覃汉奎签字同意在巩固退耕还林经费中拨付10万元至郭某账号为95×××88的银行账户;覃汉奎签字同意在巩固退耕还林经费中拨付6.8万元到孔某2账号为70×××68账户。4.暂扣押款专用票据证实,2015年6月4日覃某2向宜州市人民检察院退赔违法所得10万元。5.证人孔某2证实,其没有帮覃汉奎种过树,也没有签订过任何整地造林协议,未获得补助款。6.证人覃某6、郭某证实,2007年承包了龙头乡高明村约150亩的荒地,2008年种植了约200亩的松树。2009年覃某6让三弟覃某2代为向发改局申请种树补贴,并提供郭某的工行卡给覃某2,后某颂革给其10万元,说其中5万元是补贴款,另外5万元是借款,未与高明村群众合作造林亦未将种植松树移交给群众。7.证人覃某2证实,2007年其和李某承包了龙头社区拉炭水库旁的荒坡,后其又和哥嫂覃某6、郭某一起承包高明村的荒坡,2008年其在拉炭屯的荒地造林约220亩,在高明村的荒地造林约230亩。2010年10月,其找覃汉奎帮忙申请种树的补贴获批400亩林地作为2008年度国家巩固退耕还林项目。2011年4月,覃汉奎告诉其可得10万元的巩固退耕还林补贴款,后其按照覃汉奎的指点到德胜地税所虚开了10万元的税票,后其将巩固退耕还林拨款申请表、发票及郭某的工行卡和身份证一同交给覃汉奎,宜州市发改局拨付了10万元到郭某的账户,后把钱交给覃某6。后某汉奎让其补签两份整地造林协议,其冒签郭某的名字并加盖龙头乡政府公章。后为完成验收,覃汉奎让其以“郭某”的名字签了两份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但实际上其并未将400亩的林地移交给当地群众,而此时其发现其应该得到16.8万元的补贴款,其未再领取剩余6.8万元。8.证人李某证实,2008年初其与覃某2、兰孟益等人在龙头乡龙头社区拉炭屯承包150亩的荒坡用于种植松树,其不知道覃某2利用该松树林申请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补贴。9.证人金某证实,拉炭屯种植200亩松树的《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工程移交证明表》上签字是应某汉奎要求签字盖章。10.证人梁某证实,龙头社区拉炭屯曾将150亩荒地租给覃某2和李某,其没见过龙头政府与郭某签订的在拉炭屯种植200亩松树的造林工程协议。11.证人韦某8证实,其否认参与巩固退耕还林验收工作。12.证人韦某9(原龙头乡高明村党支书)证实,2007年高明村集体出租了大约150亩的荒地给覃某6,后某颂培把地转租给了覃汉奎。2012年,其应某汉奎要求在《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工程移交证明表》签字并盖章,实际上松树林并未移交给高明村。13.被告人覃汉奎供述,2010年覃某2让其帮忙申报种树的补贴,其同意覃某2将龙头乡高明村、拉炭屯400亩林地作为申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其就将整地造林合同的范本提供给覃某2,后某颂革把合同、请求拨款申请表提供给其,其批复同意拨付10万元资金给覃某2。实际上拉炭屯和高明村两个项目所获得的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资金是16.8万元,其冒签孔某2的名字填写了两份《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之后其将申请表拿到龙头乡政府找相关的领导盖章,过后又让韦某11、韦某10在申请表上签字,最后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6.8万元拨付到由其持有的孔某2银行卡账户。综合证据有:1.户籍证明证实被告人覃汉奎身份基本情况,犯罪时已达完全刑事责任年龄。2.干部履历表及任职文件证实,覃汉奎曾任宜州市发改局局长、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职务。3.到案经过证实,2015年5月12日9时许,宜州市人民检察院电话通知覃汉奎到宜州市人民检察院接受调查,其到案后如实供述骗取得国家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事实。4.桂发改西部[2009]956号文件证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的管理办法,包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的基本原则、建设内容、组织管理、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内容。5.搜查笔录、扣押文件清单、情况说明、见证人户籍信息证实,侦查机关依法对覃汉奎办公场所及家庭住所依法进行搜查及扣押《合作造林协议书》、《工程移交证明表》、《造林管理委托书》等书证的情况。6.宜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文件、河池市发展和改革局文件、宜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等证实,宜州市2008年度、2009年度、2010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7.证人刘某(原宜州市发改局综合股股长)证实,其按覃汉奎的指示在《工程移交证明表》和《项目工程验收及移交表》上签字,其只参与龙头社区600亩桉树林的验收工作。8.证人韦某10(原宜州市发改局副局长)证实,其在《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中分管领导审查意见栏处签署其本人姓名,但实际上其并没有参与福龙、龙头、石别等地整地造林项目的实施。9.证人韦某11(原宜州市发改局综合股工作人员)证实,其按覃汉奎要求在多张空白的《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签字,其并没有到龙头、石别等地验收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整地造林项目。原审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对被告人覃汉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覃汉奎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已退赔的违法所得人民币10万元,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被告人覃汉奎尚未退赔的违法所得人民币227.6万元,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覃汉奎上诉称,原判认定事实错误,相关证人证言不客观真实,一审适用、理解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法律错误,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来申报其承包的林地骗取国家专项资金。请求二审法院给其公正的判决。覃汉奎的辩护人提出:1、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请求改判覃汉奎无罪。上诉人覃汉奎符合领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主体;林木移交给群众是不能兑现的;覃汉奎实际支付了部分资产权益给尧眉屯群众。2、覃汉奎即使构成贪污罪,但其有自首及部分退赃情节,原判量刑过重,请求二审法院予以改判。辩护人在二审庭审时当庭举出如下证据:索敢村尧眉屯代表韦某17、韦某18、覃温庭、韦某19于2014年12月20日收到黄某交来林场公路填方补偿款五万元的收条一张。河池市人民检察院出庭意见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上诉人覃汉奎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其作为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在明知不具有领取补贴资格的情况下,擅自冒用他人名义套取退耕还林专项补贴,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骗取资金的行为,其行为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建议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经二审审理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与原审相同,且证据均经原审庭审举证、质证、查证属实,本院予以确认。对于上诉人的上诉理由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本院综合评判如下:1、是否符合项目申报主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木发展的决定》、《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大户承包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可以参与林业开发,承包大户亦可以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国家公职人员承包土地造林,应当并不违反退耕还林的政策精神。2、是否利用职务便利。上诉人覃汉奎作为宜州市发改局局长兼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办公室主任,负责项目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充分掌握政策信息。其利用负责项目后续产业发展营造速生桉林、松树林的规划及组织实施的职权,将其已经承包原有林地,或是根据实施规划方案,到相应的实施巩固退耕护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规划营造速生桉树、松树的村屯,寻找相应地块承包人合伙承包土地,承包土地后隐瞒合伙人,利用其职务便利申报营造速生桉树、松树项目的建设资金,再利用职权完善相应的手续,自行审批后发放领取项目建设资金。3、是否存在虚假行为。根据在案证据证实,上诉人覃汉奎在申报项目建设资金过程中,存在冒用他人名义、冒充他人签名、伪造项目承包合同、开具虚假移交证明等一系列虚假行为。4、如何理解“专项资金投资形成的资产权益要落实到土地所有者或集体”。根据《国务院发改委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广西壮族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专项资金投资形成的资产权益要落实到土地所有者或集体,不能向承包大户集中”。根据国务院文件可以明确,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进行移交的是项目成果的产权。具体到本案,后续产业发展进行荒山速生桉树、松树造林,由负责项目实施单位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资金在退耕还林区进行营林,项目建设验收合格后应当将所植所造速生桉树、松树移交给土地所有者、集体管护。具体的项目施工单位获得的仅是项目建设施工工程款,而非获得其承包造林的林木林权。施工单位或个人承包种植树苗任务完成后,经验收单位验收合格后领取项目工程款,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将成活的树苗移交给土地所有者、集体进行管护。上诉人覃汉奎利用其承包土地申报项目建设资金,若其作为具体项目营林施工人,亦仅能获得种植树苗的工程款,其完成种植任务后应当将其负责种植林木移交给土地所有者、集体进行管护。但上诉人覃汉奎利用部分原既有林地或种植部分树苗申报套取得项目建设资金后,其并未真实将种植林木进行移交管护,覃汉奎及其辩护人均称并不会进行真实移交。覃汉奎既获取项目建设资金,又获得利用项目建设资金种植的林木产权,专项资金投资形成的资产权益并不能落实到土地所有者或集体。另其辩护人提供的收条所记载内容与本案并无关联,不予作为证据采信。5、上诉人覃汉奎获取巩固退耕还林后续发展项目建设资金是否违背政策初衷。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规定“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发展问题”。上诉人覃汉奎利用承包土地进行造林,并无不当,但其在利用职务之便伪造材料,套取得项目建设资金后,并未起到帮助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退耕农户并未能从中受益,并未起到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作用。虽然从表面上看上诉人的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但其所采用的是隐瞒事实真相的欺骗手段,主观目的是为了套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客观上利用职权采用欺骗的行为触犯了刑律。综上,上诉人覃汉奎及其辩护人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构成犯罪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本院认为,上诉人覃汉奎在担任宜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兼任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期间,利用其负责宜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的职务便利,套取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资金共计237.6万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原判已充分考虑上诉人覃汉奎具有自首及部分退赃情节,并对其予以从轻处罚,罚当其罪,并无不当。其辩护人提出“原判量刑过重,请求改判”的请求,本院不予采纳。一审法院根据上诉人覃汉奎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所作判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据此,本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裁定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裁定为终审裁定。审 判 长 罗正灵审 判 员 甘耐芬代理审判员 吴大宁二〇一七年七月三二〇一七年七月三日书 记 员 黄薇荧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