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7)皖1623民初1092号

裁判日期: 2017-06-09

公开日期: 2017-07-31

案件名称

谢某1与代某1、代某2婚约财产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利辛县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利辛县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谢某1,代某1,代某2

案由

婚约财产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全文

安徽省利辛县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7)皖1623民初1092号原告:谢某1,男,1999年8月10日出生,汉族,住安徽省利辛县。法定代理人:王某,女,1978年6月10日出生,汉族,住安徽省利辛县。委托诉讼代理人:李夺翠,利辛县望疃镇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被告:代某1,女,1997年2月16日出生,汉族,住安徽省利辛县。委托诉讼代理人:翟如飞,安徽恒言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代某2,男,1978年3月28日出生,汉族,住安徽省利辛县。原告谢某1与被告代某1、代某2婚约财产纠纷一案,本院于2017年2月16日立案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谢某1及法定代理人王某和委托诉讼代理人李夺翠,被告代某1及委托诉讼代理人翟如飞,被告代某2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谢某1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1请求法院判决被告返还原告彩礼款222100元;2、本案的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事实与理由:原告与被告代某1于2015年2月经人介绍相识,双方于2015年2月14日在被告家见面,中午在中疃镇周集饭店吃饭,被告代某1向原告索要见面礼,经媒人手原告给被告39600元,衣服款3600元,手机一部价值3000元,酒、肉、果子、糖等物品价值1700元。××××年××月××日过大礼,被告向原告索要礼金,经媒人的手给被告150000元。2016年农历正月19日举行结婚仪式,被告向原告索要金猪款2000元,上轿礼2400元,下轿礼2000元,酒、肉、果子、糖等物品价值7000余元。被告代某1和原告在家总共生活了7天,接她找不到人,联系她说有工作,找到她接不回,被告代某1总以各种借口不愿意回到原告家中,从举行婚礼至今通过几次电话,被告代某1总是要求原告给她汇款,为了能见到她,原告无奈通过建设银行几次给被告代某1汇款12500元,现金3000元。结婚时原告母亲给被告代某14000元,以上给被告家人现金共222100元,礼品折款8700元。被告借婚姻向原告索取巨额彩礼,给原告家造成生活困难,违背了婚姻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原告谢某1针对其陈述的事实和理由向法庭举出证据为:证人谢某2证言,证明证人谢某2是原告谢某1与被告代某1的媒人,第一次见面原告谢某1给被告代某1下小礼39600元(包括给被告家亲戚6个红包,每个红包600元,合计3600元),钱是交给被告代某2的;过大礼原告谢某1给被告代某1150000元,其中60000元是从银行取得,剩的是东拼西凑的,这些钱通过好几个人一起给的,给钱的时候代某1及她爸代某2也在场,钱也是交给代某2的;举行结婚仪式时,原告谢某1给被告代某1金猪款2000元,四个红包,一个红包是600元,到了以后,被告代某1说没有给见面礼,说不下车,后原告谢某1又给被告代某12000元。书面证据为:证据一、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证明原告的身份及诉讼主体资格;证据二、汇款凭证二份,证明原告向被告转款的事实;证据三、利辛县望疃镇玉光村村民委员会证明一份,证明因被告向原告索要彩礼款,造成原告家庭特别困难的事实。被告代某1辩称,请法庭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1、女方在婚约关系建立过程中没有收到男方所谓的强行索要的彩礼款;2、男方多次承诺保证不再向女方索要彩礼,综上应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被告代某1就其抗辩的事实与理由向法庭提交的证据为:证人代某3证言,证明2016年10月份被告代某1租证人代某3的房子做服装生意,房租一年8000元。证人代某4证言,证明证人代某4是女方的大宾,经证人代某4的手给原告谢某1压了30000元,钱是交给被告代某1的,给钱的时候原告谢某1在场。证人代某5证言,证明证人代某5看到原告谢某1与被告代某1吵架,进行调解,男方说以后不会打女方骂女方了,写的有一份保证书,内容是证人代某5写的,下面署名谢某1说不会签字,叫证人代某5代签的。书面证据:证据一、被告代某1的身份证复印件,证明被告代某1的身份及诉讼主体资格;证据二、被告代某1购买的嫁妆、首饰、电瓶车等发票收据,证明被告代某1用彩礼款购买嫁妆,花费44912元;证据三、报警记录、住院病历、受伤照片,证明被告代某1与原告谢某1同居期间,被告代某1被打受伤的事实及被告代某1首饰丢失的报警记录的事实;证据四、保证书一份,证明原告谢某1在亲戚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公开承诺并书写了保证书交给被告代某1,保证不会再向被告代某1要彩礼钱了。被告代某2辩称,订婚的时候说,如果哪一方不同意了,如果是被告这边不同意,会一分不少的退回,因为是原告方不同意的,所以被告什么都不会退还的。下大礼时回了8000元给谢某1,每次过年过节都不来家里,他们每次生气,都是我出面给他们俩调解,保证书内容是按照谢某1的意思写的,谢某1三个字是他本人写的。其他同代某1答辩意见。被告代某2就其抗辩的事实与理由未向法庭提交证据。本院经审理认定事实如下:谢某1与代某1经媒人谢某2介绍认识,第一次见面过小礼谢某1给代某1彩礼款39600元(包括给代某1家亲戚6个红包,每个红包600元,合计3600元),该彩礼款是经媒人谢某2手交给代某2的,给付该彩礼款时,代某1在场。第二次过大礼谢某1给代某1彩礼款150000元,金猪款2000元,四个红包(一个红包是600元,合计2400元),该彩礼款是经媒人谢某2手交给代某2的,给付该彩礼款时,代某1也在场。××××年××月××日,谢某1与代某1按农村风俗举行结婚仪式,谢某1给付代某1见面礼2000元,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举行结婚仪式时代某1陪送的嫁妆有:电瓶车一辆、沙发一套、茶几一个、饮水机一台、布衣柜一个、洗衣机一台、家具一套、桌子一个、被子8床,代某1陪送的嫁妆除电瓶车一辆外,其他嫁妆均在谢某1家中。谢某1与代某1在同居期间,于2016年6月份发生矛盾,导致谢某1与代某1不能再共同生活下去。谢某1要求代某1、代某2返还彩礼,代某1、代某2至今未返还。本院认为,婚约是男女双方为结婚为目的做出的事先约定,期间按照习俗给付的财物即为彩礼,若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本院予以支持。原告诉称要求两被告返还过小礼的6个红包3600元及过大礼时金猪款2000元、4个红包2400元和举行结婚仪式时给付的2000元,本院认为上述款项系原告为缔结婚姻关系时自愿给付,不是两被告的索要,因此对原告要求两被告返还过小礼的6个红包3600元及过大礼时金猪款2000元、4个红包2400元,和举行结婚仪式时给付的2000元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被告代某1辩称,原告书写保证书一份,保证不再要求被告返还彩礼,但该保证书没有原告签字确认,因此本院对被告代某1的此项辩解意见不予采信。被告代某1辩称举行结婚仪式时经代某4交给原告30000元,因该款系代某4是交给被告代某1,不是交给原告本人,且原告当庭予以否认见到该笔款,因此本院对被告代某1的此项辩解意见不予采信。被告代某2辩称下大礼时给原告8000元,原告当庭予以否认见到该笔款,因此本院对被告代某2的此项辩解意见不予采信。第一次过小礼媒人谢某2能够证明原告谢某1经其手给予被告代某1、代某2彩礼款36000元,第二次过大礼媒人谢某2能够证明原告谢某1经其手给予被告代某1、代某2彩礼款150000元,因此本院认定原告谢某1给付被告代某1、代某2彩礼款为186000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彩礼,如果查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本案就属此种情形,符合该解释的规定,故本院对原告谢某1要求被告代某1、代某2返还彩礼款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原告谢某1与被告代某1按农村习俗举行了结婚仪式,共同同居生活较短,且因给付彩礼造成原告谢某1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综合考虑被告代某1、代某2返还彩礼的比例应按60%返还为宜,计186000元×60%=111600元。被告代某1举行结婚仪式时陪送的嫁妆是其个人财产,除电瓶车一辆外,其他嫁妆均在原告处,应由原告谢某1返还给被告代某1。综上所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二)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代某1、代某2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原告谢某1彩礼款111600元;二、原告谢某1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被告代某1陪送的嫁妆(包括沙发一套、茶几一个、饮水机一台、布衣柜一个、洗衣机一台、家具一套、桌子一个、被子8床);三、驳回原告谢某1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4632元,减半收取2316元,由被告代某1、代某2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安徽省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黄海洋二〇一七年六月九日书记员  李志宁附相关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二)第十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第二百五十三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更多数据:搜索“”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