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晋0107民初1990号
裁判日期: 2017-06-30
公开日期: 2018-09-19
案件名称
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中心与杨双雨、阎淑媛等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太原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中心,杨双雨,阎淑媛,阎雅媛,阎庆媛,闫建荣,阎玉芳,闫金环,阎润全,阎晓媛
案由
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第六十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全文
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6)晋0107民初1990号原告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中心,住所地太原市双塔西街**号。法定代表人张耀东,主任。委托代理人王自力,山西达道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武林萍,山西达道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杨双雨,女,1926年4月27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阎淑媛,女,1950年4月2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阎雅媛,女,1952年3月12日出生,汉族,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阎庆媛,女,1954年5月16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闫建荣,男,1956年6月1日出生,汉族,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阎玉芳,女,1958年5月2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闫金环,女,1961年8月27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阎润全,男,1963年6月19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山西省太原市。被告阎晓媛,女,1969年4月13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山西省太原市。九被告共同委托代理人曹晋萍,女,太原市杏花岭区华泰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住太原市。原告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市政开发中心)与被告杨双雨、被告阎淑媛、被告阎雅媛、被告阎庆媛、被告闫建荣、被告阎玉芳、被告闫金环、被告阎润全、被告阎晓媛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市政开发中心的委托代理人王自力、武林萍,被告杨双雨、被告阎淑媛、被告阎雅媛、被告阎庆媛、被告闫建荣、被告阎玉芳、被告闫金环、被告阎润全、被告阎晓媛的共同委托代理人曹晋萍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市政开发中心诉称,原告是永兴堡回迁住宅楼项目的拆迁人。2010年4月27日,经太原市房地局批准了《胜利街永兴堡改造工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以下简称《拆迁安置方案》。太原市房地产管理局给原告颁发了房屋拆迁许可证。被告家庭原房屋坐落于太原市胜利街永兴堡6号院(【地】号为2046006,结构为砖木,建筑面积150.87m2)属拆迁范围,原登记房屋所有权人为闫敬仁(2002年去世),被告杨双雨系闫敬仁配偶,被告阎淑媛、被告阎雅媛、被告阎庆媛、被告闫建荣、被告阎玉芳、被告闫金环、被告阎润全、被告阎晓媛均是闫敬仁的子女,九被告为闫敬仁的继承人。2012年1月12日,原告与被告闫雅媛、被告闫建荣等人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产权调换)》(以下简称《拆迁安置协议》),约定:原告以产权调换的方式为九被告安置房屋498m2;其中提供3套现房,面积为93.76×3,安置在永兴堡1号回迁楼31-33层;其余216.72m2在永兴堡3号回迁楼解决4套。同时约定《拆迁安置方案》是本协议的有效组成部分,未尽事宜以《拆迁安置方案》为准。《拆迁安置方案》第十一条规定:房屋产权调换,安置户型建筑面积约为50m2-90m2,在返还原面积的基础上,超出原拆迁建筑面积部分15m2按1800元/平米结算(不足45m2按45m2补齐);再超出10m2按2800元/平米结算;其余按安置时的商品房价格结算;被拆迁房屋为平房的,按600元/m2收取结构差价。在动迁过程中,被告用车堵的方式阻挠地基工程正常施工,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为了让已拆迁的居民按时回迁,原告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与被告签订了违背《拆迁安置方案》的《拆迁安置协议》,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拆迁安置协议》签订当日,被告闫建荣、被告阎雅媛等人出具了《拆迁承诺书》,交回了原房产证,原告向其出具了《房屋拆迁证》,并给被告发放了搬家费等费用38517.4元。2012年2月15日,原告将永兴堡1号回迁楼31-33层3套现房及钥匙交付闫建荣、阎雅媛等九被告,其出具了收条。2014年8月10日,原告在太原日报发布“胜利街永兴堡小区二期回迁安置”公告,被告闫建荣在2014年9月代表其他被告选了二期3号回迁楼的21至24层51.95m2房屋4套,该房屋至今仍给予保留。2015年初,原告建好永兴堡二期3号回迁楼,开始正式回迁安置,被告阎雅媛、被告闫金环却提出要在2号楼超过剩余面积217.77m2,约超200m2给予解决大户型房屋2-4套,既不愿按《拆迁安置协议》接收四套51.95m2的安置房、支付房款,还想用较低的价格获取较多的安置面积。原告就房屋安置问题多次与被告协商未果。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1、判令九被告按《拆迁安置协议》、《拆迁安置方案》履行义务,支付已安置被告3套282.84m2的房屋的房款653216元(其中包括结构差价90522元)、配套费16830元及从2012年2月15日至2016年10月9日的利息206836.7元。2、判令九被告继续履行《拆迁安置协议》,接收3号楼4套共215.16㎡的安置房,并支付原告相应房款1116714元整。3、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负担。被告杨双雨、被告阎淑媛、被告阎雅媛、被告阎庆媛、被告闫建荣、被告阎玉芳、被告闫金环、被告阎润全、被告阎晓媛共同辩称,1、被告并未阻止拆迁,是原告强行拆迁,导致被告无法正常生活,从而签订《拆迁安置协议》,该《拆迁安置协议》有效,总安置面积为498㎡,应安置被告7套房屋,超出498㎡的被告才应按照均价2200元支付房款。原告已安置被告3套现房,剩余4套房屋没有安置,该4套房屋协议约定应由被告决定套数及户型。2、拆迁人是山西晋海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而不是本案原告,原告起诉被告没有事实依据。综上,法院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经审理查明,原告市政开发中心(原为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处)是永兴堡回迁住宅楼项目的拆迁人。2010年4月27日,经太原市房地产管理局批准了《拆迁安置方案》。太原市房地产管理局给原告颁发了房屋拆迁许可证。坐落于太原市胜利街永兴堡6号院(【地】号为2046006,结构为砖木,建筑面积150.87m2)属拆迁范围,原登记房屋所有权人为闫敬仁(2002年去世),被告杨双雨系闫敬仁配偶,被告阎淑媛、被告阎雅媛、被告阎庆媛、被告闫建荣、被告阎玉芳、被告闫金环、被告阎润全、被告阎晓媛均是闫敬仁的子女,九被告为闫敬仁的继承人。2012年1月12日,被告阎淑媛、被告阎雅媛、被告阎庆媛、被告闫建荣、被告阎玉芳、被告闫金环、被告阎润全、被告阎晓媛授权被告闫建荣、被告阎雅媛、被告阎玉芳三人与原告办理了拆迁手续,并在原告出具的拆迁通知单及拆迁承诺书上签字,承诺同意拆除永兴堡6号院,所提供的资料真实有效,无争议,如有不实后果自负。同日,被告闫建荣、被告阎雅媛、被告阎玉芳与原告签订了《拆迁安置协议》,协议约定:拆迁地址为胜利街永兴堡6号院;产权人为闫敬仁;权属性质为私产;搬家费、其他补偿及奖励金共计38517.4元;经双方协商,以闫敬仁所持地号2046006、产权证号并字第00002197号附图肆至276m2,以1.74的系数置换480m2加18m2,共计498m2;其中提供3套现房,面积为93.76×3,安置在永兴堡1号回迁楼31-33层;其余面积依照闫敬仁委托意愿在永兴堡3号回迁楼解决,套数和户型由闫建荣、阎雅媛、阎玉芳三人确定,回迁房朝向、层次、户型满足三人意愿(备注:20层左右、南北通透);剩余面积按4套分配,超出面积按成本价计收(均价2200元)。该协议还注明太原市房地局批准的《拆迁安置方案》是本协议的有效组成部分,本协议未尽事宜以本方案为准。2012年1月17日,原告向被告发放了搬家费、奖励金等费用38517.4元。2012年2月13日,山西晋海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原告交纳永兴堡1号回迁楼31-33层三套房屋配套费16830元。2012年2月15日,原告将永兴堡1号回迁楼31-33层3套现房及钥匙交付闫建荣、阎雅媛等九被告。被告向原告出具了收条。2014年8月11日,原告在太原日报发布“胜利街永兴堡小区二期回迁安置”公告。2015年3号回迁楼建成并回迁安置,因剩余4套房屋户型及套数双方发生纠纷,至今未予安置,原告多次组织与被告进行协商无果。遂形成本诉。另查明,《拆迁安置方案》中第十一条规定,拆迁住宅房屋选择产权调换的实行原址回迁安置,安置房屋为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置户型建筑面积约为50m2-90m2,在返还原面积的基础上,超出原拆迁建筑面积部分15m2按1800元/平米结算(不足45m2按45m2补齐);再超出10m2按2800元/平米结算;其余按安置时的商品房价格结算。被拆迁房屋为私产平房的,按600元/m2收取结构差价。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均认可已安置的3套现房的面积共计282.84m2。本案经法院调解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以上事实,有原告提供的原告组织机构代码证、太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件、被告阎雅媛、被告阎玉芳及被告闫建荣身份证、授权委托书、《拆迁安置方案》、《拆迁安置协议》、拆迁公告照片、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证、拆房通知单、拆迁承诺书、房权证、继承权公证书、永兴堡拆迁项目搬家过渡奖励发放款签收单、收条、配套费缴费通知单、收据、2014年8月11日太原日报公告等和被告提供的《拆迁安置协议》、三份房屋契约、会议记录等以及庭审笔录在卷佐证。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研究认为,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本案中原、被告经协商后所签订的《拆迁安置协议》,对拆迁被告房屋的有关补偿安置事宜进行了约定,应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该协议于2012年1月12日生效。各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就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一、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本案所涉《拆迁安置协议》所载明的主体为原、被告,所引发的法律关系应存在于原、被告之间。故原告作为主体起诉被告是适格的。二、根据《拆迁安置协议》的约定回迁安置面积为498m2。庭审中双方均认可已交付被告使用3套住房,实际面积共计282.84m2,该面积尚未超过498m2。剩余215.16m2面积的房屋至今未能给予被告回迁安置,《拆迁补偿协议》中约定“其余面积回迁房朝向、层次、户型满足三人意愿(备注:20层左右、南北通透)”,但3号回迁楼在建成后并没有南北通透的户型,双方又未能就该约定达成补充一致的意见,剩余面积的房屋原告无法按协议安置,房屋的实际面积也尚未能确定,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房款、结构差价及被告接收3号回迁楼4套房屋的请求,本院不予支持。三、原、被告在《拆迁安置协议》中对配套费未作出约定,原告提供的证据收据中该配套费的收款人是原告,付款人为山西晋海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此款项再次由被告交纳,应属于向原告重复交纳,对原告要求被告支付配套费16830元的诉讼请求,本院亦不予支持。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第六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中心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22742元,由原告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中心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 判 长 黄 静人民陪审员 姚晓仙人民陪审员 陈新丽二〇一七年六月三十日书 记 员 王 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