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闽05民终4159号
裁判日期: 2017-10-27
公开日期: 2017-12-18
案件名称
杨丽英、张清美民间借贷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福建省泉州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杨丽英,张清美,张某1
案由
民间借贷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
全文
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7)闽05民终4159号上诉人(原审被告):杨丽英,女,1974年3月2日出生,汉族,住福建省晋江市。法定代理人:张某1,男,系杨丽英之夫。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张清美,女,1955年3月20日出生,汉族,住福建省晋江市。委托诉讼代理人:柯志荣,福建协志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审被告:张某1,男,1970年12月30日出生,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现住福建省晋江市,系上诉人杨丽英之配偶。上诉人杨丽英与被上诉人张清美、原审被告张某1因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不服福建省晋江市市人民法院(2015)晋民初字第6120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张清美原审提出如下诉讼请求:杨丽英、张某1共同偿还借款本金8万元,并支付自起诉之日起至实际还款之日止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事实和理由:杨丽英以生意经营需要资金为由于2015年6月17日向张清美借款8万元,口头约定一个星期内付清。杨丽英、张某1系夫妻关系,本案借款发生在其二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借款期限届满后,杨丽英、张某1未予偿还,张清美遂向法院起诉。杨丽英、张某1共同辩称:一、杨丽英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出具借条前一直在治疗中,至今未治愈。借条不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不具有法律效力;二、本案诉争款项不是借款而是标会款,依法不应受到法律保护;三、即使诉争款项为借款,但款项未用于家庭生活,张某1对借款亦不知情,张某1不应承担共同还款责任。原审法院查明:杨丽英与张某1系夫妻关系。2015年6月17日,杨丽英向张清美借款8万元,双方未约定借款期限和利率。2015年8月5日,杨丽英住进泉州市第三医院,被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于同年8月12日出院。2017年1月16日,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法院作出(2016)闽0582民特42号民事判决书,宣告杨丽英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其配偶张某1为监护人。原审法院认为:本案系张清美与杨丽英、张某1之间因民间借贷关系而产生的纠纷。因张某1系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故本案属涉港商事案件,应参照涉外商事案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按照当事人的选择,本案适用内地法律作为准据法。张某1提供的泉州市第三医院出具的《出院小结》载明,杨丽英以“眠差、多疑、行为异常2年余”入院。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正常,年貌相称,衣着整洁,被动接触可,注意力欠集中,一问一答,思维散漫,言语内容荒谬,存有幻觉、幻听、附体、关系、被害、嫉妒妄想,情感焦虑、抑郁,情感反应与周围环境及内心体验不协调,智能、记忆力正常,意志活动病理增强,行为异常,呆坐,时忍不住想哭,对自身病情缺乏认识,无自知力。杨丽英住院时间为2015年8月5日,本案借条出具时间为2015年6月17日,即借条系在杨丽英住院前出具的,《出院小结》证实杨丽英住院时,意识清楚,智能和记忆力正常,张某1缺乏证据证实杨丽英出具借条时,意识处于模糊或昏迷状态,智能和记忆力不正常,即杨丽英出具借条时意识清楚,智能和记忆力正常,具备出具借条的相应行为能力,是其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杨丽英出具的借条具有法律效力。杨丽英主张本案系“标会”关系,缺乏有效证据证明,不予采信。张某1主张杨丽英所借款项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未能举证证明,本案借款发生于杨丽英、张某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且借款数额较小,故应认定本案借款系杨丽英、张某1夫妻共同债务,由其二人承担共同还款责任。综上,张清美与杨丽英之间的民间借贷关系,未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应确认合法、有效。经张清美催讨,杨丽英未还款,应承担违约责任。张某1与杨丽英系夫妻关系,本案借款发生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张某1应与杨丽英共同承担偿还责任。原审法院判决:杨丽英、张某1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共同偿还原告张清美借款本金8万元,并支付自2015年7月3日起至实际还款之日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标准计算的利息。本案受理费1800元,由张清美负担200元,杨丽英、张某1共同负担1600元。杨丽英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一、撤销(2015)晋民初字第6120号民事判决,并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二、原审、二审诉讼费用由张清美负担。事实与理由:一、本案诉争款项8万元系标会款而非借款,且诉争款项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二、杨丽英患有精神分裂症,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出具的借条不是真实意思表示;三、张清美在原审中关于诉争款项性质及交付方式的陈述前后不一致,应当不予采信。诉争款项不应认定为借款。张清美辩称:杨丽英主张诉争款项系标会款,但未能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杨丽英在诉讼过程中虽被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在借款以及出具借条时,意识是清醒的,故该借条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杨丽英的上诉请求缺乏相应的事实与法律依据,请求法院驳回杨丽英的上诉请求。二审审理中,杨丽英向本院提供(2017)闽0582民初3860号案件民事起诉状、欠条、传票,(2016)闽0582民初4689号案件民事起诉状、借条、传票,(2017)闽0582民初4802号案件民事起诉状、借条、传票,(2017)闽0582民初1167号民事判决书,证明杨丽英与他人之间存在多笔民间标会纠纷,均已起诉至法院。本案诉争款项也是标会款,且数额巨大,不可能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张清美对杨丽英提供的上述证据的真实性不予确认,由法院依法认定。杨丽英于2017年9月6日向本院提出证人出庭作证申请,请求证人杨某、张某2、陈某出庭作证,证明本案诉争款项实为标会款。本院依法予以准许。证人杨某、张某2、陈某述称,其与张清美有一起参加杨丽英组织的标会。本案诉争款项实际上应为标会款,而不是张清美所主张的借款。杨丽英认为杨某、张某2、陈某的证人证言属实,依法应予确认。对于杨某、张某2、陈某的证人证言,张清美认为,杨某、张某2、陈某并不是借款当事人,仅凭其个人推测无法证明本案借款就是标会款。本院认为,杨丽英提供的证据体现的系其与其他案外人之间的纠纷,与本案无关,故在本案中不作认定。对于杨某、张某2、陈某的证人证言,杨某、张某2、陈某亦仅是凭自己的主观推断认为本案诉争款项系标会款,故对其证人不予采信。且仅凭证人证言,亦不能证明本案诉争款项即为标会款。本案二审争议的焦点为:一、杨丽英在出具本案借条时,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杨丽英、张某1是否应当偿还本案借条项下的借款本金8万元及相应利息?关于本案的争议焦点,杨丽英、张清美的意见与上诉及答辩意见一致。本院认为:关于第一个争议焦点,张某1原审提供的泉州市第三医院出具的《出院小结》载明,杨丽英以“眠差、多疑、行为异常2年余”入院。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正常,年貌相称,衣着整洁,被动接触可,注意力欠集中,一问一答,思维散漫,言语内容荒谬,存有幻觉、幻听、附体、关系、被害、嫉妒妄想,情感焦虑、抑郁,情感反应与周围环境及内心体验不协调,智能、记忆力正常,意志活动病理增强,行为异常,呆坐,时忍不住想哭,对自身病情缺乏认识,无自知力。杨丽英入院时间为2015年8月5日,本案借条出具时间为2015年6月17日,即借条系在杨丽英住院前出具的。杨丽英主张其在出具借条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由其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但杨丽英未能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故对其该项抗辩意见不予采纳。因此,应认定杨丽英出具本案借条的行为,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关于第二个争议焦点,张清美提供的杨丽英于2015年6月17日出具的《借条》,系表明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在没有相反证据可以推翻的情况下,上述《借条》是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关系的最有力证据。结合张清美在原审庭审中关于款项交付形式等的陈述,可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杨丽英向张清美借款的事实。杨丽英在其提交的上诉状中亦承认有欠张清美8万元,只是认为款项性质是标会款,但其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故对其关于本案诉争款项为标会款的抗辩意见,不予采纳。本案借款发生在杨丽英与张某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借款时杨丽英与张某1未约定杨丽英所负债务系其个人债务,亦不存在杨丽英与张某1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且为张清美所知晓的情形,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关于“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的规定,杨丽英在与张某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向张清美所借款项及由此而产生的利息,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由杨丽英、张某1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杨丽英关于其所负债务非夫妻共同债务的主张,不予采纳。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查明的事实一致。本院认为:本案系张清美与杨丽英、张某1之间因民间借贷关系引起的纠纷,因张某1系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故本案属涉港民商事案件,应参照涉外案件处理。双方一致选择与本案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即内地法律作为本案的准据法。借款后,经张清美催讨,杨丽英、张某1未予偿还,应承担相应的还本付息的责任,即偿还尚欠借款本金8万元并支付相应的利息。综上,杨丽英的上诉请求不能成立,予以驳回。一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予以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案二审案件受理费1800元,由杨丽英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黄蕴真审 判 员 黄海瑞代理审判员 王 帆二〇一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书 记 员 李颖华附:本案适用的主要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更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