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黔2322民初1516号
裁判日期: 2016-09-20
公开日期: 2016-11-29
案件名称
敖某与朱某1、朱某2婚约财产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兴仁县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兴仁县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敖某,朱某1,朱某2,杨某
案由
婚约财产纠纷
法律依据
全文
贵州省兴仁县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6)黔2322民初1516号原告:敖某,男,1989年5月21日生,回族,贵州省兴仁县人,初中文化,农民,住兴仁县。委托诉讼代理人:余光云,贵州黔乾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特别授权。被告:朱某1,女,1996年7月19日生,汉族,贵州省兴仁县人,小学文化,农民,住兴仁县。被告:朱某2,男,1967年6月10日生,汉族,贵州省兴仁县人,小学文化,农民,住兴仁县。被告:杨某,女,1968年10月2日生,汉族,贵州省兴仁县人,小学文化,农民,住兴仁县。原告敖某与被告朱某1、朱某2、杨某婚约财产纠纷一案,本院立案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敖某的委托代理人余光云,被告朱某1、朱某2、杨某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敖成林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判决被告朱某1、朱某2、杨某连带返还原告敖某彩礼金39600元和“三金”折价3698元。事实与理由:被告朱某2、杨某系被告朱某1的父母。2015年9月,原告敖某经王八娘、林晓凤介绍与被告朱某1认识,经过两个月的交往,在原告敖某父母和被告朱某1父母(朱某2、杨某)均对敖某与朱某1的婚事无异,且原告和被告同意后,于2015年11月7日,原告敖某邀约亲朋好友到被告朱某1家举行订婚仪式,在订婚仪式中,被告朱某1及父母(朱某2、杨某)共同收取原告敖某彩礼金3600元,衣物约2400元,糖食烟酒肉约2000元。订婚后于2015年农历11月23日,原告敖某与被告朱某1按农村习俗举行结婚仪式,被告朱某1、朱某2、杨某又收取原告敖某彩礼金36000元,肉钱2000元(现金)衣物约4166元,金耳环、金戒指、金相链等“三金”价值3698元。按农村习俗举行结婚仪式后被告朱某1与原告敖某未办理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在兴仁县城敖某家同居生活。结婚一周后被告朱某1父母以婚后要回娘家住十日为由,让其弟朱万财到敖某家中将朱某1接回巴铃家中,然后被告朱某2打电话告知敖某母亲,以敖某有病为由,要敖家同意敖某请人算命,敖某母亲便同朱某2及其亲戚乘车到屯脚三家寨请人算命后,才让接回被告朱某1;不久,朱家又以亲戚(二伯父嫁女)办酒为由让被告朱某1回巴铃家后,被告朱某2再次要求原告敖某要同意请7个先生到敖家跳神五天,这次敖家不同意,被告朱某1拒不回敖家,后敖某母亲及亲朋友前去巴铃才将被告接回;两周后被告朱某1以表姐办酒为由再次回到巴铃家中,被告朱某1、朱某2、杨某又以结婚出亲时不利为借口,要求敖家重新给被告朱某1买衣服、开车到巴铃重新拜堂才给接回,敖家无法,只好请媒人王八娘、林晓凤及其亲友再次到巴铃将被告朱某1接回。2016年3月21日,被告回巴铃家中后,原告敖某及母亲前去接回时,遭到被告朱某1、杨某及其亲属的辱骂,且被告朱某1回答不再回到兴仁县城与原告敖某同居生活,之后原告敖某及母亲再次到巴铃接被告朱某1,被告朱某2、杨某坚决不让接走被告朱某1,被告朱某1也坚持不再与原告敖某同居生活。原告敖某按农村风俗给付被告朱某1、朱某2、杨某彩礼金和各种衣物的目的,是要与被告朱某1同居结婚为条件而给付的,因被告朱某2、杨某不再让被告朱某1与原告敖某同居生活并结婚。因此被告朱某1、朱某2、杨某应依法返还原告敖某所给付的彩礼金和衣物。特向贵院提起诉讼。被告朱某1辩称,我去他家生活,喝水要喊我念经、吃饭也要念经,我是2015年农历十月十二去他家的,拿来的彩礼钱订婚3600元、结婚给36000元也是属实的。买有三金也是事实,但是被原告拿回去了。我从原告家回娘家4个多月了。被告朱某2辩称,拿了2000元的肉钱是事实,是现金。39600元也是我收的。衣服买得有也是事实,但是在结婚当天原告方就全部拿走了,回门的时候旧衣服都收走了。关于我们陪嫁的东西是属实,但是还有我家三亲四友买的也被原告方拿走了,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了。关于原告陈述的讲我们喊他家去请先生跳神是原告来我家叫我去的,我家没有喊,是他家喊的。我们姑娘是放哪家就是哪家人,是原告方不要我家姑娘。被杨某辩称,我的意见与朱某2、朱某1是一样的。经本院审理认定事实如下:原敖某琳与被朱某1银经人介绍认识后,于2015年农历10月12日按照农村习俗举行婚礼开始同居生活,至今未办理结婚证。双方在共同生活期间,未生育子女、无共有财产、也无共同债权、债务。同居前原敖某琳分两次共拿了39600元的彩礼金给被朱某1银,分别是订婚时彩礼金3600元、结婚时36000元,该二笔彩礼金均由被朱某1银的父朱某2成收取。另外原告还拿有“三金”给被朱某1银,同居后除耳环还朱某1银处外,其余原告已拿回。原敖某琳与被朱某1银同居时被朱某1银陪嫁到原告家的物资有:十件套一套、绵絮两床、被套两床、枕套四对、枕巾四对、床单四床、毛巾被一床、毛毯两床、枕芯一对、八十公分的不锈钢盆两个、四十公分不锈钢盆两个、四十公分锑盆一个、温水瓶一对、水壶一个、茶具两套、塑料花两钵、香皂盒一对、漱口杯一对、茶盘一对、旅行箱一个。以上事实双方均已认可,本院予以确认。本院认为,原敖某琳与被朱某1银的同居关系依法不受法律保护。本案中,原敖某琳虽然按农村习俗给被告方拿去了彩礼,并与被朱某1银在一起同居生活,但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夫妻,也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结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法院应当予以支持”的规定,原敖某琳拿去彩礼时,被朱某1银还与被朱某2成杨某芬共同生活,且二笔彩礼均由被朱某2成收取,因此,三被告理应共同返还原告彩礼金39600元,但考虑到本案的特殊性,综合本案,应用被告陪嫁的物资折抵彩礼金10000元后,再由三被告共同酌情实际返还原敖某琳彩礼金20000元较为适宜。对原告请求三被告共同返还39600元的诉讼请求,本院只予部分支持。对于双方在相互往来中给予的物资,应作为赠与关系处理,双方不再相互返还。为此,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二)》第十条之规定,判决如下:用被朱某1银陪嫁的物资:十件套一套、绵絮两床、被套两床、枕套四对、枕巾四对、床单四床、毛巾被一床、毛毯两床、枕芯一对、八十公分的不锈钢盆两个、四十公分不锈钢盆两个、四十公分锑盆一个、温水瓶一对、水壶一个、茶具两套、塑料花两钵、香皂盒一对、漱口杯一对、茶盘一对、旅行箱一个等折抵原敖某琳给付彩礼金39600元中的10000元(该物资归原敖某琳享有),实际再由被朱某1银朱某2成杨某芬共同酌情返还原敖某琳彩礼金人民币20000元,该款限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付清。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880元,减半收取440元,由原敖某琳负担200元,由被朱某1银朱某2成杨某芬负担240元。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金传芳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日书记员 刘金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