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京0101民初794号
裁判日期: 2016-06-29
公开日期: 2016-08-04
案件名称
张君黛诉张瑞林物权保护纠纷一案
法院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北京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案由
法律依据
全文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6)京0101民初794号原告张君黛,女,1991年8月21日出生。委托代理人鲍利君,女,1968年3月28日出生。被告张瑞林,男,1951年2月9日出生。委托代理人李平,北京市双利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李钧,北京市双利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告张君黛诉被告张瑞林物权保护纠纷一案,本院于2016年1月7日立案受理。依法由代理审判员张提担任审判长,与代理审判员范欠歌、人民陪审员刘爱军组成合议庭,适用普通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张君黛及其委托代理人鲍利君,被告张瑞林的委托代理人李平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张君黛诉称:原、被告系父女关系。被告张瑞林与原告的母亲鲍利君于2015年4月离婚,离婚时对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位于本市东城区×××号楼×××单元×××号房屋(以下简称诉争房屋)进行分割,即被告张瑞林对鲍利君进行经济补偿后,诉争房屋归被告张瑞林所有。2014年,原告曾起诉被告张瑞林和鲍利君,要求确认原告对诉争房屋享有居住使用权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作出(2014)东民初字第05991号民事判决书,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现被告将诉争房屋出售与案外人,此行为侵害原告对诉争房屋享有的居住使用权益。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张瑞林补偿原告对北京市东城区×××号楼×××单元×××号房屋享有的居住使用权益损失80万元,案件受理费由被告承担。被告张瑞林辨称:被告出售诉争房屋是为了履行民事判决书确定的义务,同时也为了治疗自身疾病,并非故意妨碍原告行使居住权益。法院判决原告对诉争房屋享有居住权益,主要基于原、被告之间父女关系,彼此有相互抚养、照顾的义务的考虑而作出。居住权不是法定物权,该权益与诉争房屋之间不存在唯一对应关系,被告作为房屋的所有权人出售房屋时,只要采取措施保障原告正常居住的权利即可,故原告要求对其居住权益进行货币补偿没有法律依据。实践中,对居住权益进行补偿存在多种方式,包括另行购房、租房供居住权人居住、货币补偿等方式。原告自201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租房居住,无对诉争房屋行使居住权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故原告要求对其居住权进行补偿没有法律依据。被告表示愿意用售房的余款另行购买面积较小的房屋或另行租房,并为原告保留独立空间,以使父女二人共同居住,以便原告照顾已经年满65岁、身患重病的被告。经审理查明:被告张瑞林与鲍利君原系夫妻关系,原告张君黛系该二人之女。位于本市东城区×××号房屋1间系被告张瑞林承租的公房。2001年6月30日,被告张瑞林(乙方)与案外人北京京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甲方)签订《危旧房改造公房回迁购房协议书》,约定乙方住址东城区×××号,在危改区内承租公有非成套住房1间,使用面积7.3平方米,建筑面积9.71平方米;现有正式户口3人,安置人口3人,分别是承租人张瑞林、之妻鲍利君、之女张君黛;甲方安置乙方2居室1套,建筑面积77.43平方米;乙方自愿购买东城区×××楼×××门×××号2居室1套,建筑面积(暂定)77.43平方米;乙方实际应向甲方交纳购房款及公共维修基金共计162968元。2003年9月19日,被告张瑞林(乙方)与北京京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甲方)签订《危旧房改造回迁购房补充协议书》,约定乙方自愿购买的施工号东城区×××号楼×××门×××号2居室1套,现已竣工。经公安部门批准的管理楼号为东城区×××号楼×××门×××号2居室1套,经测绘部门实际测定的建筑面积为83.47平方米,即诉争房屋。2003年,原告、被告及鲍利君入住诉争房屋。2006年9月20日,被告张瑞林取得诉争房屋所有权证。2014年5月份,原告张君黛将被告张瑞林及鲍利君起诉至本院,要求确认原告对诉争房屋有权居住使用。本院经审理作出(2014)东民初字第05991号民事判决书,判决确认原告张君黛对诉争房屋有权居住使用,该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2015年3月份,鲍利君将被告张瑞林起诉至本院,要求法院判决:鲍利君与被告张瑞林离婚;将北京市东城区×××号楼×××单元×××号房屋产权判归鲍利君所有,鲍利君给付张瑞林十分之三的房屋折价款;张瑞林给付鲍利君精神损害赔偿5000元等。审理中,张瑞林与鲍利君确认诉争房屋市场价为380万元。本院经审理,判决鲍利君与张瑞林离婚;张瑞林名下本市东城区×××号楼×××单元×××号房屋归张瑞林所有,张瑞林自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给付鲍利君折价款228万元;鲍利君名下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号楼×××号楼房一套归鲍利君所有,鲍利君自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给付张瑞林折价款28万元等。该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2016年1月12日,被告张瑞林与案外人唐倩、葛建国签订《存量房屋买卖合同》。该合同约定被告张瑞林将诉争房屋出售给案外人唐倩、葛建国,成交价为260万元。2016年2月19日,案外人唐倩、葛建国取得诉争房屋的所有权证。庭审中,原告主张被告张瑞林将诉争房屋出售的实际成交价为450万元。被告张瑞林仅认可诉争房屋的实际成交价为420万元。原、被告双方就其主张均未向法庭提供证据。上述事实,有(2014)东民初字第05991号民事判决书,(2015)二中民终字第06155号民事判决书,房屋权属档案材料,残疾证,医院诊断证明,以及原、被告双方的当庭陈述等证据在案为证。本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民事权利应受法律保护。根据本案审理查明的事实,诉争房屋系由被告张瑞林承租的公有住房被拆迁安置而来。原告张君黛作为被告张瑞林之女,也是拆迁公有住房的共居人,原告张君黛对诉争房屋享有居住权益,该居住权益已被生效的判决所确认。需要指出,诉争房屋原系被告张瑞林与前妻鲍利君的夫妻共同财产,其二人应当共同对原告张君黛的居住权益承担责任。被告张瑞林与鲍利君离婚时,对诉争房屋进行了分割,由被告张瑞林支付鲍利君诉争房屋60%的折价款即228万元,诉争房屋归被告张瑞林所有。被告张瑞林为支付鲍利君诉争房屋折价款228万元,将诉争房屋出售给案外人。现被告张瑞林将诉争房屋出售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合法居住权益,被告张瑞林应就其对原告张君黛的居住权益负责任部分,对原告张君黛承担赔偿责任。被告张瑞林与原告张君黛系父女关系,被告张瑞林将诉争房屋出售后,被告张瑞林名下在本市无其他住房,原告张君黛名下在本市亦无其他住房,原告张君黛又不愿意与被告张瑞林共同生活。而被告张瑞林属于残疾人,已年满六十五岁,且身患疾病。原告张君黛25岁,身体健康,有工作能力。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原告张君黛主张的赔偿数额,本院予以酌定。综上所述,判决如下:一、被告张瑞林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原告张君黛支付居住权益补偿款二十万元;二、驳回原告张君黛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11800元,由原告张君黛负担8850元(已交纳),由被告张瑞林负担2950元(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纳)。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上诉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上诉期满后七日内未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审 判 长 张 提代理审判员 范欠歌人民陪审员 刘爱军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九日书 记 员 宿云达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