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威环民初字第3480号
裁判日期: 2016-04-28
公开日期: 2016-05-27
案件名称
于某某与于某、于某某、于某某、于某某法定继承纠纷一案民事判决书
法院
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威海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于某某,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于建军于某某
案由
法定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第五条,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全文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威环民初字第3480号原告于某某,男,汉族,1928年10月22日出生,身份证号码3706201928********,住威海市环翠区文峰伍街*号***号。委托代理人王瑞光,山东伟鹏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于兰于某,女,汉族,1956年3月17日出生,身份证号码3706201956********,住威海市环翠区塔山东路**号***号。被告于爱华于某某,女,汉族,1957年7月16日出生,身份证号码3706201957********,住威海市环翠区人防东街*号***号。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女,汉族,1960年10月9日出生,身份证号码3706201960********,住威海市环翠区杏花北三街**号***号。以上三被告之共同委托代理人尚回乐,山东鹏华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于建军于某某,男,汉族,1966年6月10日出生,身份证号码3706201966********,住威海市环翠区海城巷**号***号。原告于某某与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于建军于某某法定继承纠纷一案,本院于2015年12月10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审判员赵燕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于某某之委托代理人王瑞光、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及其共同委托代理人尚回乐到庭参加诉讼。被告于建军于某某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应诉。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于某某诉称,原告与张锡花张某某系夫妻关系,四被告系原告与张锡花张某某的子女,张锡花张某某于2015年3月22日去世。张锡花张某某生前与原告于1995年购买房屋一栋,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文峰五街XX2号楼205室房屋,房屋(房产证号:威房地字第5000036**号),拥有共同存款47.9万余元。张锡花张某某去世后,本应对其遗产进行分割,因于建华于某某在张锡花张某某去世时已经书面放弃继承张锡花张某某与原告的一切财产,因此无权继承张锡花张某某的遗产,其他继承人无法就遗产分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且该存款在张锡花张某某去世后不久,在原告不知情的情况下,四被告自行进行了分割。因此,原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对涉案房屋及存款中张锡花张某某的遗产进行分割,并将原告所拥有的存款份额支付给原告。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共同辩称,1、对原告主张对涉案房屋进行分割的诉请无异议,同意依法分割;2、对于原告诉称的被告于建华于某某“书面放弃继承张锡花张某某与原告一切财产”的书面声明,其从未见过,而事实上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已经继承了张锡花张某某的遗产,并接受了原告的资金赠予。于建华于某某没有做出过放弃继承权的声明;3、对于原告诉称的47.9万元是“在原告不知情的情况下,四被告自行进行了分割”,并主张要求四被告返还其拥有的资金份额的问题,该笔资金款项中既有被继承人遗产,也有原告个人财产,该47万余元的分配完全是在原告的倡导下,在全部继承人共同参加下,公平合理自愿的进行了分割和赠与,现该款项已经分割赠与交付给了四被告,且也不存在可撤销赠与的任何情形,故不同意返还其已赠与交付给被告的款项。被告于建军于某某书面辩称,原告陈述的事实与理由全部属实,关于分割47万元的事情原告确实不知情,被继承人去世前,原告与被继承人一直在自己家中生活,因被告于建华于某某距父母居住较近且下岗十余年,两位老人私下确定将自己名下的工资卡及身份证、存折等物品交给被告于建华于某某代为保管并每月领取工资。被继承人去世后,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到其家中交给其一张原告名下的10万元的存折,后其妻子和被告于建华于某某一起去转存,后又交给其7500元现金,其共分得107500元,其同意原告要回其所有的财产。经审理查明,被继承人张锡花张某某与原告于某某系夫妻关系,四被告系张锡花张某某与于某某的子女,2015年3月张锡花张某某因病去世,张锡花张某某的父母均在张锡花张某某去世前去世。被继承人张锡花张某某生前与原告于1995年间购买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文峰五街XX2号楼205室房屋(房产证号:威房地字第5000036**号,现登记在原告名下)一套,原告于2015年12月10日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涉案房屋及夫妻共同存款47.9万元中张锡花张某某的遗产。庭审中,双方对涉案房屋价值达成一致,均认可为33万元,并同意归原告所有,据此进行分割。对于原告主张存款部分,双方均认可在被继承人去世后被继承人与原告夫妻共同存款数额共计47万元,但对于上述款项分割情况,双方存在争议,原告主张上述款项在其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四被告私自进行分割,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则主张该笔款项系在2015年3月25日原告住处,原、被告均在场的情况下,原告拿出四张支票,每张支票10万元,分别给了四被告,四被告每人10万元,被告于建军于某某提议因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对原告及被继承人付出较多,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军于某某每人再向被告于建华于某某支付1万元,后原告又拿出7万元平均分配给四被告,因此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军于某某分别分得107500元,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分得147500元,对此提交2015年5月7日原告与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的谈话录音及书面整理材料各一份,载录有原告与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谈及分钱及以后赡养等事宜,其中关于分割涉案款项原告相关表述为“不管怎么分了…我错了,如果是我不同意的的话,谁给我分了,不会就这样分了,是不是”,被告于兰于某称“俺妈刚走你哪的那个钱你也发愁,告诉不要那些,这你分了以后你又要,…说话不算数啊”,原告答“是的,你给就给,不给就算”。原告因耳背无法听清无法质证,其代理人质证称录音中原告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说出同意分割的话,从录音中来看是几个子女在劝说原告同意对存款进行分割,而原告不同意,原告因其年龄大,表述上并不非常准确,不能仅凭原告一句含糊的表述就作为其各被告私分财产的依据。原告为证实被告于建华于某某放弃继承权,对此提供2014年12月20日于建华于某某出具的证明一份,载明“我于建华于某某在养二位老人的前提下,主动放弃老人的房产和钱款。”拟证实被告于建华于某某放弃了继承遗产的权利。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质证称,对该证据真实性没有异议,但与本案继承无关,因该证据的出具原因是被告于建华于某某为了避免别人误解赡养老人是为了图财,并不是放弃继承权的声明,且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放弃继承权应是在继承开始之后遗产分割之前进行,该证据并非在被继承人去世后遗产分割前由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出具。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为证实三被告与父母关系非常融洽,申请证人戚玉敏戚某某出庭作证称,其居住在原告对门,是30多年的邻居关系,原告子女都很孝顺,互相之间没有矛盾,特别是于建华于某某天天去看望原告,收拾家、做饭,父母生病时过来照顾,张锡花张某某生前与其聊天时也说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很孝顺。原告质证称,该证人证言与本案无关。上述事实,有当事人的陈述,死亡证明、房屋所有权证登记档案等书证等在案佐证。本院认为,依据法律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本案中,各方当事人均认可涉案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文峰五街XX2号楼205室房屋系被继承人与原告夫妻共同财产,且对于该房产的分割达成一致意见:涉案房产(作价33万元)归原告所有,原告向给被告支付相应财产差价款,上述意见不违反法律规定,本院对此予以照准。本案主要争议焦点在于原告与四被告就涉案47万元款项是否已实际达成分割意见,对此本院认为,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主张原、被告共同对涉案款项进行了处理,但对此仅提交了其与原告的对话录音予以证实,根据对话内容看,原告在录音中并未明确陈述系经其同意将涉案款项分割与四被告,且因原告年事已高,在录音中表述模糊,反复等情况,被告于建军于某某对该事实亦予以否认,因此被告玉兰、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的关于原、被告对涉案款项处理已达成合意的抗辩主张,证据不足,本院不予采信。因各方均认可涉案款项47万元属于被继承人张锡花张某某生前与原告的夫妻共同财产,原、被告依法均有权继承相应款项,但各被告应当将多取得的款项向原告予以返还。综上所述,对于被继承人的遗产,根据原、被告庭审意见及对遗产占用的实际情况,依法予以分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第五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九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文峰五街XX2号楼205室房屋(房产证号:威房地字第5000036**号)归原告所有,原告分别向各被告支付财产差价款33000元;二、夫妻共同存款47万元,原告享有282000元,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华于某某、于建军于某某各享有47000元,被告于兰于某、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军于某某分别向原告返还60500元,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向原告返还100500元;三、上述一、二项兑除后,被告玉兰、于爱华于某某、于建军于某某分别向原告支付27500元,被告于建华于某某向原告支付67500元,限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履行完毕。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金钱给付义务,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5295元,由原、被告各负担1059元。如不服本判决,可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赵燕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书记员 高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