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5)绍诸民初字第3587号

裁判日期: 2016-04-12

公开日期: 2016-09-30

案件名称

袁淼鲜与袁曰增、袁月新等物权保护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诸暨市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诸暨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袁淼鲜,袁曰增,袁月新,袁月成,袁颖,袁文琴,袁建广,袁力锋,袁曙锋,袁仕欢,袁月海,袁国杰,戴桂英,袁国品,袁国权,袁国初,袁月高,袁建栋,袁克锋,袁小开,吕芝华,袁永锋,袁永德,袁铁臣,袁国柱,袁光娜,袁永均,袁柏松,袁国岐,袁国灿,袁乃浩

案由

物权保护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四条

全文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绍诸民初字第3587号原告:袁淼鲜。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郦周辉、周东,浙江新兴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袁曰增。被告:袁月新。被告:袁月成。被告:袁颖。被告:袁文琴。被告:袁建广。被告:袁力锋。被告:袁曙锋。被告:袁仕欢。被告:袁月海。被告:袁国杰。被告:戴桂英。被告:袁国品。被告:袁国权。被告:袁国初。被告:袁月高。被告:袁建栋。以上第三至第十七被告共同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袁月新(本案第二被告)。被告:袁克锋。被告:袁小开。被告:吕芝华。被告:袁永锋。被告:袁永德。被告:袁铁臣。被告:袁国柱。被告:袁光娜。被告:袁永均。被告:袁柏松。被告:袁国岐。被告:袁国灿。被告:袁乃浩。原告袁淼鲜与被告袁曰增、袁月新、袁克锋、袁小开、袁月高、袁建栋、袁月海、袁仕欢、袁文琴、袁国杰、袁国初、袁国品、袁国权、吕芝华、袁永锋、袁永德、袁铁臣、袁月成、袁国柱、袁光娜、袁颖、袁曙锋、袁力锋、袁建广、戴桂英、袁永均、袁伯松、袁国岐、袁国灿、袁乃浩物权保护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由审判员张晓华独任审判,因案情复杂,依法转为普通程序并组成合议庭,于2016年3月22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袁淼鲜及其委托代理人周东,被告袁曰增、袁月新(兼袁月高、袁建栋、袁月海、袁仕欢、袁文琴、袁文琴、袁国杰、袁国初、袁国品、袁国权、袁月成、袁颖、袁曙锋、袁力锋、袁建广、戴桂英的委托代理人),袁建栋、袁月海、袁国杰、袁国初、袁国品、袁国权、袁建广、袁国柱、袁国岐、袁国灿到庭参加诉讼。被告袁克锋、袁小开、吕芝华、袁永锋、袁永德、袁铁臣、袁光娜、袁永均、袁柏松、袁乃浩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袁淼鲜起诉称,袁纪法、袁礼法、袁竹法、袁洪法四人系同胞兄弟,在生前曾建有7间二弄房产。成年之后,兄弟四人对此房产进行了分家,其中大间楼下房产作为做红白喜事的公共场所,一直是几家共用,土改登记时也没有登记在任何人名下。时过境迁,作为房子的建造者袁纪法、袁礼法、袁竹法、袁洪法均已亡故,就是他们的子辈和孙辈也都不在人世,现有玄孙辈继承这份祖业。2014年初,由于诸暨市市政建设的需要,这一属公共所有的房子被拆除,按拆迁政策共得到拆迁款681804元(另外香火大间袁纪法、袁礼法、袁竹法、袁洪法作为一股,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尚可得折迁款211792元,合计893596元)。2014年8月10日,诸中村白马墩自然村属大房的34户住户召开会议商议属大房房族所有的893596元拆迁款如何分配,但并没有通知原告。原告认为,原告及家人共五人作为袁竹法的后人理应得到相应的拆迁款,原告父亲早年病亡,后于1968年左右随母亲前往绍兴,现原告一家在绍兴生活。众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告家庭的合法权益。现起诉要求判令:确认原告系争议房产之共同共有人,并判令被告将原告应得的拆迁款支付给原告(约4.5万元);二、被告应承担本案诉讼费。被告袁月新(兼袁月高、袁建栋、袁月海、袁仕欢、袁文琴、袁文琴、袁国杰、袁国初、袁国品、袁国权、袁月成、袁颖、袁曙锋、袁力锋、袁建广、戴桂英的委托代理人)答辩称,一、关于139号大户堂中大间、178号中央香火大间,已在绍兴中院民事判决书中载明,相关部门在土改时未对该祠堂确权。1951年6月内务部发文,进行土改的农村、私人所立的寺庙(佛堂)、祠堂等,由农民协会决定处理,失去私有性质或无管理的房产,可以归公有或代管。139号、178号二个大间就是属于上述情况,原来178号大间为第二生产队作仓库使用,139号大间为第四生产队作仓库使用,如红白两事需做,告知仓库保管员后,由仓库保管员开门方可暂用。2014年5月,因市政建设需要,白马墩自然村整体拆迁,被征收拆迁房屋之一祠堂,原来也是五个房头的祖先集资建造,全村现在人口近九佰,其中有五分之二的人口(约三百六十人左右)不享有产权,有侧厢房头、下窗门房头、土改前外姓迁入的、有投亲靠友的、有大中型水库移民等。祠堂拆迁时,工作组就是根据土改时确权,结合市府三改一拆规定政策,确定祠堂产权归自然村集体所有,拆迁补偿款到位后,在年底按村现有在册农业人口人均壹万元分配到户,村在册的非农户口、挂靠户口不享受分配。如:本房族如长期外出,且已在外单位落户的袁益生、袁守良等户,虽出生地是本村,但现已为绍兴、杭州、嘉善、上海等户籍,在家乡虽有私人房屋,也只能享受房屋置换(拆一还一)和货币拆迁。139号、178号二个大间,村根据土改时确定的情况、原来大间使用状况及历代沿革的传统,要求答辩人袁月新把二个大间的拆迁补偿款代为领取,139号大间由四人签约、178号大间由五人签约,拆迁补偿款领取后,召开大房族人在册人口户长会议,按会议确定的方案分配。房族小集体参照自然村大集体分配政策为基础,考虑小集体内部的实际情况,本房族有非农户籍5人、挂靠户籍1人、人户分离17人,解放初期因工作关系,为方便生活整户外出落户的有4人。房族会议合情合理、人性化地对大集体自然村的分配政策略作调整:1、在村在册的人口户籍不分性质,分配全额享受;2、因入学、替职、工作调动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的人口享受半额(即50%);3、外出落户的人口按外出前的户头一次性补偿,略表家乡的心意;4、出于对房族老年人的尊重,高龄老人额外补贴。原告袁淼鲜其母吴水泉,在丈夫袁国凡(音)病亡几年后,改嫁本村村民袁培红(87年8月死亡)为妻,因无房租住村民袁祖洋屋,婚后生育一女儿中途夭折,吴水泉嫁于袁培红期间,原告由祖母及叔叔抚养。之后吴水泉与袁培红离婚,吴水泉迫于生计又改嫁到绍兴。吴水泉已随夫在绍兴落户,原告也随母亲在绍兴落户,在法律上讲已脱离白马墩村社会关系。综合上述情况,原告袁淼鲜确因身份发生变更,又无房产登记,在白马墩已算绝户,不能和房族其他外出落户的相比较,所以原告只能享受本房族出嫁囡的同等待遇。被告袁曰增答辩称,一、对原告诉讼答辩人坚决支持,139#大房大间和137#香火大间,分别获得拆迁赔偿款211792元和681804元,两项合计893596元,理应获得其中的一部分;二、上述拆迁款,本应由袁曰增、袁柏松、袁月新、袁国柱四人,各自代表自己的太公,与“三改”领导小组签订协议、声明书,在四人小组内部讨论,决定分配方案;但袁月新领到拆迁款后,从未召开四人小组会议,而占权独行,擅自决定分配方案进行分配,答辩人坚决反对;三、袁淼鲜未分配到拆迁款,责任完全在袁月新一人,因此袁月新应全部承担该项经济纠纷和全部法律责任;四、据答辩人排查,未领到拆迁款的除本案原告外,还有袁益生、袁仕俊、袁守良、袁梦来等家属,答辩人无法理解。被告袁建栋答辩称,白马墩祠堂拆迁款的分配是按照村制定的方案照办的,而且是经过开会讨论、参会人员签字决定的,是达成合意的。被告袁月海答辩称,三改拆迁小组有书面材料,拆迁款由答辩人等协商分配,答辩人等讨论决定了分配方案。被告袁国杰答辩称,答辩人认为应当首先对袁淼鲜的身份进行确定,答辩人不承认原告是白马墩人,其在白马墩是没有户口,也没有房产。拆迁款的分配方案是经过集体讨论的,进行了签到、开会。原告不符合分配的条件。被告袁国初、袁国品、袁国权、袁建广的答辩意见与被告袁月新、袁建栋、袁月海、袁国杰的意见一致。被告袁国柱答辩称,原告袁淼鲜是答辩人的堂侄,其父亲是答辩人的堂兄,是太公袁竹法的曾孙,答辩人与原告同年龄、同村、同学,原告因1967年转学到绍兴落户,其也是大房四个太公的子孙,理应参加分配;答辩人参加了2014年8月10日关于139#、187#两处大间拆迁款的分配讨论会议,但当时分配意见不统一,最终没有达成一致,答辩人提前离开。后来实施的分配方案在答辩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袁月新一人操作,该分配方案没有经过大家同意,袁淼鲜应得部分应由袁月新承担,不应由答辩人等承担;有四个代表分别代表四个太公在拆迁部门签字,拆迁款由袁月新一人暂时代领,拆迁合同中写明由四个代表协商分配方案,袁月新没有与答辩人等协商,强行制定了分配方案,答辩人认为该分配方案是无效的,没有得到大家的签字同意。根据物权法规定,本案所涉大间是四个太公所造,要求按四个太公平分。被告袁国岐的答辩意见与被告袁国柱一致。被告袁国灿答辩称,原告袁淼鲜是答辩人的侄子,他是否是白马墩大房人大家都知道。答辩人也参加了拆迁款分配讨论,但提前5分钟离场了,这个分配方案是他们自作主张的,答辩人没有同意。被告袁克锋、袁小开、吕芝华、袁永锋、袁永德、袁铁臣、袁光娜、袁永均、袁柏松、袁乃浩未提出答辩,亦未提供证据。原告袁淼鲜为证实其主张的事实,向本院提供下列证据:1、(2014)绍诸民初字第2683号、(2015)浙绍民终字第196号民事判决书二份,用以证明涉案房屋的拆迁安置情况,原告认为分配方案不合理,上述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作为证人出庭,陈述了自己的身份,对方当事人也没有提出异议;2、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声明书、拆迁公司对房产分配价值的确认材料等,用以证明涉案房屋拆迁的基本情况,以及房屋是四房共有的事实;3、拆迁款分户清单一份,用以证明该拆迁款分配方案不合理,没有将原告列为分配对象的事实;4、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用以证明原告现家庭组成人员情况;5、申请调取并出示(2014)绍诸民初字第2683号案件的庭审笔录、证人证言、家某。被告袁曰增、袁建栋、袁月海、袁国杰、袁国初、袁国品、袁国权、袁建广、袁国柱、袁国岐、袁国灿、袁月新(兼袁月高、袁建栋、袁月海、袁仕欢、袁文琴、袁文琴、袁国杰、袁国初、袁国品、袁国权、袁月成、袁颖、袁曙锋、袁力锋、袁建广、戴桂英的委托代理人)未提供证据。上述证据,经庭审出示、宣读并质证,均已收集在卷,被告袁克锋、袁小开、吕芝华、袁永锋、袁永德、袁铁臣、袁光娜、袁永均、袁柏松、袁乃浩未到庭应诉,应视为放弃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的权利。上述证据,到庭被告经质证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本院出示的(2014)绍诸民初字第2683号案件庭审笔录,到庭当事人经质证对证据的真实性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综上,本院认定如下事实:2014年,坐落于诸暨市浣东街道诸中村白马墩自然村的二间大间(以下简称139号大房堂中大间、178号中央香火大间)列入诸暨市人民政府房屋征收范围,该二间房屋无权属登记。其中139号堂中大间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由袁月新、袁曰增、袁仕欢、张小琴等人与房屋征收单位于2014年6月18日签订。征收部门核算:139号房产占地43.97平方米,货币补偿总计1045426元,其中二楼系袁仕焕户和张小琴户共有,一楼系堂中所有,扣除袁仕焕、张小琴户所有的份额后,其余681804元归堂中所有。同日,由袁月新、袁曰增、袁仕欢、袁国柱、袁柏松等人向“三改”专项行动房屋征收工作领导小组出具声明书一份,主要内容为:“堂中139号房屋被列入征收范围,共有人代表们商讨决定委托袁月新与工作组签订安置补偿协议并以袁月新的名义领取补偿款后再由其内部自行分配”。178号中央香火大间的拆迁安置协议由袁志安等人与有关部门签订,大房房族可得拆迁款项为211792元。以上两项拆迁款项共计893592元。2014年9月17日,被告袁国柱、袁国岐向本院提起诉讼,诉称被告袁月新作为保管人没有保管好拆迁款,将本应属于袁国柱、袁国岐所有的拆迁款分给了其他人,要求被告袁月新支付拆迁款223398元。本院于2014年12月10日作出(2014)绍诸民初字第2683号民事判决,判决驳回袁国柱、袁国岐的诉讼请求。袁国柱、袁国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后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14)绍诸民初字第2683号案件经审理查明:2014年8月10日,诸暨市浣东街道诸中村白马墩自然村属大房房族的34户住户召开会议,商议拆迁补偿款的分配方案,实际到会为26户。其中袁国柱、袁国岐等人提出堂中大间拆迁款应按袁纪法、袁礼法、袁竹法、袁洪法四位曾祖每位曾祖分得四分之一的方案进行分配,但未得到其他到会人员的认可,被告袁国柱、袁国岐遂中途离场。其余到会人员仍继续开会,后商议决定按以下分配方案进行分配:1、村在册人口按100%分配;2、因入学、替职、工作调动等原因,长期在村居住但户籍在外单位的人口按50%分配;3、解放初期长期外出人员且已在外安家落户,按户每户补贴壹万元(有袁仕俊户、袁益生户、袁国良户),袁梦来户不参加分配;4、核算后如果有余额,补贴给在村居住的老年人。另在“关于大房堂宗(中)大间分配方案情况说明”中载明:“以上分配方案袁国柱表示不同意见,作保留,袁国灿、袁国岐两兄弟不表态,三人提前退出会场,其余23人一致通过。”原告袁淼鲜在(2014)绍诸民初字第2683号案件庭审时出庭作证,陈述其父亲叫袁国凡(音),爷爷叫袁裕清(音),太公是袁竹法。被告袁国柱、袁国岐、袁国灿答辩时确认原告袁淼鲜是三被告的堂侄。被告袁曰增庭审中确认原告的父亲系其堂弟。被告袁月新答辩时确认原告的父亲叫袁国凡(音)。原告现家庭人口为五人(母亲吴水泉、妻子陈雅芬、儿子袁慷虎、媳妇李飞飞)。原告现起诉要求确认其系争议房产之共同共有人,被告支付原告应得的拆迁款45000元。本院认为,根据1951年6月原内务部(51)地字第7号《关于寺庙房产处理的意见》“(五)私人所立之寺庵(如佛堂)、祠堂在进行土改之农村中者,由农民协会决定处理。在非土改农村及一般城市中者,仍归原主所有;如其已失去私有性质或无人管理者,可收归公有或代管”之规定及1957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问题的批复》之精神,本案讼争二大间之处理,应根据“土改”时期的确权决定。因本案中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讼争二大间(139号大房堂中大间、178号中央香火大间)相关部门在“土改”时已经对该祠堂确权,故原告关于讼争139号大房堂中大间属袁纪法、袁礼法、袁竹法、袁洪法等四位曾祖共有,178号中央香火大间由四位曾祖各享有1/5份额的主张不能成立。原告以袁竹法对讼争房屋享有所有权,其系袁竹法的玄孙,对讼争房屋享有继承权为由,主张系讼争房屋的共有人,该主张同样因缺乏事实依据而不能成立。且讼争房屋已被征收,原告诉请确认其系讼争房屋共同共有人,本院不予支持。原告基于对讼争房屋享有共有权,要求被告方支付拆迁款45000元,缺乏事实依据,本院不予支持。被告袁克锋、袁小开、吕芝华、袁永锋、袁永德、袁铁臣、袁光娜、袁永均、袁柏松、袁乃浩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鉴于本案事实已查清,依法缺席判决。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袁淼鲜的诉讼请求。本案受理费925元,由原告袁淼鲜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 判 长  张晓华人民陪审员  杨科晔人民陪审员  周苗来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二日书 记 员  杨天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