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01民终322号
裁判日期: 2016-03-26
公开日期: 2016-04-26
案件名称
上诉人徐和琴、程晓菊与被上诉人张国忠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的民事判决书
法院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江苏省南京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徐和琴,程晓菊,张国忠
案由
民间借贷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
全文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6)苏01民终322号上诉人(原审原告)徐和琴,女,汉族,1968年7月1日生。委托代理人吕康俭,江苏巨楷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原审原告)程晓菊,女,汉族,1991年9月15日生。委托代理人吕康俭,江苏巨楷律师事务所律师。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张国忠,男,1969年4月27日生,汉族。委托代理人胡建伟,江苏苏恒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徐和琴、程晓菊因与被上诉人张国忠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不服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2015)六民初字第1258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6年1月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于2016年1月25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徐和琴、程晓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吕康俭,被上诉人张国忠及其委托代理人胡建伟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徐和琴、程晓菊一审诉称:徐和琴系程某乙之妻,程晓菊系程某乙之女。2010年7月3日,张国忠因资金周转需要向程某乙借款13万元。2015年6月11日,程某乙因病去世。后徐和琴、程晓菊向张国忠多次催要上述借款,但张国忠至今未还。故请求判令:张国忠归还徐和琴、程晓菊借款本金13万元。张国忠一审辩称:其已归还程某乙借款本金13万元,但忘记收回借条。2012年国庆节期间,其归还了程某乙借款10万元。2014年4月22日,其又归还程某乙剩余借款3万元,该款与代销茶叶款1.8万元,按程某乙的指示一并汇入其女婿李聪的账户。程某乙生前曾多次表示张国忠已还清借款,均有张国忠与程某乙共同的亲戚在场。综上,请求驳回徐和琴、程晓菊的诉讼请求。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程某乙于2015年6月11日因病去世,徐和琴系程某乙之妻,程晓菊系程某乙之女,张国忠系程某乙表哥,程某乙的父母在程某乙病逝前均已去世。张国忠因资金周转需要向程某乙借款13万元,并于2010年7月3日出具了借条。2014年4月22日,张国忠向程某乙女婿李聪名下账户汇款4.8万元。程某乙去世后,徐和琴、程晓菊以张国忠未归还程某乙借款为由诉至一审法院。一审中,张国忠申请证人陶某、程某甲、张某甲、张某乙、杨某甲、杨某乙出庭,证实其已归还借款13万元。陶某(系程某乙三姨夫、张国忠三姑父)陈述:2013年5月份,程某乙为陶某儿子婚宴提供烟酒,在谈及张国忠是否归还借款时,程某乙表示张国忠已归还借款10万元。程某甲(系程某乙大哥)陈述:2014年春节之后,程某甲在医院照顾程某乙,张国忠看望程某乙时主动提出归还尾款,程某乙表示同意。张某甲(系程某乙二姨妈、张国忠二姑妈)陈述:2014年5月份,张某甲去看望程某乙,在谈及张国忠是否归还借款时,程某乙表示张国忠已还清。张某乙(系程某乙三舅、张国忠三叔)陈述:2015年5月份,张某乙在看望程某乙时,向其询问张国忠是否还清借款,程某乙表示借款已还清。杨某甲、杨某乙(均系程某乙表妹夫、张国忠堂妹夫)陈述:张国忠为人正直,不会借钱不还。一审法院认为,徐和琴、程晓菊依据借条提起民间借贷诉讼,张国忠抗辩已经偿还借款,并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徐和琴、程晓菊应举证证明张国忠未偿还借款或者所偿还的借款并非本案主张的借款。本案中,张国忠向程某乙出具借条,双方形成借贷合意,程某乙向张国忠交付借款,双方借贷关系合法有效。本案出庭作证的证人多为程某乙与张国忠的共同亲属,其中程某甲为程某乙哥哥,且证人陈述的证言能够相互印证,再结合张国忠提供的汇款凭证,一审法院认定张国忠已归还程某乙借款本金13万元,故对张国忠的辩称予以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一审法院判决:驳回徐和琴、程晓菊的诉讼请求。一审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1450元,由徐和琴、程晓菊负担。上诉人徐和琴、程晓菊不服一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1.张国忠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借款时书写了借据,而归还借款后却未收回借据或要求程某乙书写收据有悖日常经验法则。2.案涉证人证言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谈话,且均不知道张国忠与程某乙是否有其他经济往来,故证人证言无法证实张国忠在程某乙生前已归还涉案借款。张国忠提供的证人虽与程某乙也有亲戚关系,但都是旁系血亲。且程某乙已去世,与其关系更为疏远。证人均与张国忠有利害关系,该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一审法院仍将证人证言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九条“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规定。故一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导致判决不公。请求依法撤销一审判决,依法改判支持其一审诉讼请求。被上诉人张国忠答辩称:张国忠申请的证人均是程某乙和张国忠共同的亲戚,其中证人程某甲是程某乙的亲哥哥,与上诉人徐和琴、程晓菊的关系更近。证人证言组成的证据体系结合4.8万元的汇款凭证,足以证明张国忠已全部归还了借款13万元。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公正,故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院经审理查明,一审判决查明的案件事实属实,本院予以确认。另查明:徐和琴、程晓菊二审中确认对程某乙生前曾向张国忠出借13万元不知情。二审中,李聪(程晓菊丈夫)到庭陈述:1.案涉借条是其整理程某乙遗物中发现的。2.其与张国忠不熟悉亦无经济往来,在程某乙去世后才知晓该4.8万元是张国忠付款。上述事实有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予以证实。本案二审争议焦点:张国忠应否向徐和琴、程晓菊归还借款13万元。本院认为,双方当事人对程某乙向张国忠已出借13万元的事实均无异议,而本案争议在于张国忠是否归还了该借款。对此,本院认为,徐和琴、程晓菊要求张国忠归还借款13万元的主张不成立,理由如下:其一,从本案现有证据分析,张国忠为证明在程某乙生前业已归还借款,提供了2014年4月22日经工商银行向程某乙女婿李聪账户付款4.8万元的汇款凭证以及相关证人证言加以佐证。就4.8万元的款项用途,张国忠称其中1.8万元系给付程某乙的茶叶款,余款3万元系归还借款。该4.8万元的付款时间在程某乙生前,李聪确认收到此款,并称其对张国忠不熟悉,双方亦无经济往来,不知晓张国忠付款原因。徐和琴、程晓菊二审中虽主张张国忠支付给李聪的4.8万元均系代销茶叶款,但无证据证明,故本院对徐和琴、程晓菊的该项主张不予采纳。据此,本院认定张国忠给付李聪的4.8万元中包括3万元还款。其二,本案诉争借款发生在亲戚之间,不排除借款人在归还借款后未取回借条的可能性。从情理分析,程某乙虽因重病去世,但非急症突发死亡。如案涉债务未消灭,程某乙生前有机会向其家人交代其和张国忠之间尚有未了结之债务。据李聪所述,案涉借条系其从程某乙遗物中发现,徐和琴和程晓菊诉讼中亦确认此前对张国忠借款不知情。本案中,程某甲、张某乙等证言对案涉借款已归还事实加以证明,上述证人虽系程某乙与张国忠双方的共同亲戚,但证言并非孤证,结合其他证据及当事人陈述,应予采信。徐和琴、程晓菊仅凭血亲远近否认上述证言的证据力,于法无据,本院不予采纳。此外,徐和琴、程晓菊本案中亦无证据证明除案涉借款外,张国忠对程某乙还有其他金钱债务未清偿。据此,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规规定,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证据有证明力和证明大小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的规定,本院综合判断,张国忠业已清偿了案涉13万元借款。综上,上诉人徐和琴、程晓菊的上诉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实体处理妥当,应予维持。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2900元,由上诉人徐和琴、程晓菊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吴劲松代理审判员 夏奇海代理审判员 陈 戎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书 记 员 李丽玲附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更多数据:搜索“”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