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6)苏0583民初7806号

裁判日期: 2016-10-27

公开日期: 2017-02-24

案件名称

7806何某1、何某2与何某3继承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昆山市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昆山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何某1,何某2,何某3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四条

全文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6)苏0583民初7806号原告:何某1,女,汉族,1952年9月10日生,住江苏省昆山市。原告:何某2(又名何梅英),女,汉族1955年1月1日生,住江苏省昆山市。委托诉讼代理人:尤宏波,江苏六典律师事务所律师(同时代理上述两原告)。被告:何某3,男,汉族,1964年7月25日生,住江苏省昆山市。两原告何某1、何某2与被告何某3继承纠纷一案,本院于2016年05月24日立案,依法适用普通程序进行了审理。本院于2016年10月17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两原告何某1、何某2及两原告共同委托诉讼代理人尤宏波到庭参加诉讼;被告何某3经本院公告传唤未到庭。本案现已审理终结。两原告何某1、何某2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1、依法确认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竹园33幢11号车库归原告何某1所有,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竹园27幢9号、10号车库归原告何某2所有,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栖园31幢501室和31幢3号车库、凤竹园27幢404室归被告何某3所有,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竹园33幢304室由两原告与被告三人共同共有;2、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事实和理由:两原告与被告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何寒明、何袁妹共有三子女,分别为长女何某1、次女何某2、长子何某3。两老分别于2013年4月8日和1993年7月21日去世。何寒明夫妇俩1988年在昆山市××××组建造房屋一处,2008年该房屋动迁,拆迁安置房屋为: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竹园33幢11号车库、凤竹园27幢9号、10号车库、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栖园31幢501室、凤栖园31幢3号车库、凤竹园27幢404室、凤竹园33幢304室。何寒明夫妇生前未立遗嘱。何寒明夫妇去世后,原、被告三方考虑到父亲生前治病欠下的债务和被告本人经济状况,经过协商达成约定,对上述遗产房屋作如下分割: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栖园31幢501室和凤栖园31幢3号车库归被告何某3所有,由其出售用于偿还父亲去世前治病所欠的债务;凤竹园27幢404室归被告所有,由其出售偿还其个人债务;昆山市巴城镇石牌凤竹园33幢11号车库归原告何某1所有;凤竹园27幢9号、10号车库归原告何某2所有;凤竹园33幢304室,因三方未协商确定遗产的产权归属,继承后共同使用至今。由于被告下落不明,三方无法继续通过协商确定遗产份额,按继承法规定,该房屋应当确定为三方共同。以上所涉遗产房屋,在本案起诉前均未通过法定程序办理相关房产权属证书,被告又于一年前下落不明,导致现在原告对以上遗产房屋的权益无法通过协商进行确认,只得诉讼。被告何某3未答辩。本案经本院查明事实如下:一、何寒明与何袁妹夫妇俩共有三子女,分别为长女何某1、次女何某2、长子何某3,即本案原被告三人。何袁妹于1993年7月21日过世,何寒明于2013年4月8日去世。两老生前就涉讼房屋未有遗嘱。二、1988年,何寒明夫妇俩在昆山市××××组建造农村房屋一幢。2008年2月19日,何寒明作为家庭代表与昆山市巴城镇动迁部门签订上述房屋动迁协议。2012年10月17日,何寒明将动迁结算款支付动迁部门。上述房屋动迁后,动迁部门最终给予的拆迁安置物业有七处,目前均已形成房产初始登记权属证书并记载在动迁部门的房产开发商昆山市阳澄湖房产有限责任公司名下,随时可按规定更替为正式的不动产权属证书,具体列表如下:编号项目初始登记证号房屋坐落*建筑面积m21安置房昆房证明(初)第B0206860087号凤栖园31号楼501室92.232汽车库昆房证明(初)第B0206860062号凤栖园31号楼003室37.543安置房昆房证明(初)第B0190870023号凤竹园27号楼404室97.314自行车库昆房证明(初)第B0190920031号凤竹园33号楼011室15.745自行车库昆房证明(初)第B0190870029号凤竹园27号楼009室11.756自行车库昆房证明(初)第B0190870030号凤竹园27号楼010室11.427安置房昆房证明(初)第B0190920011号凤竹园33号楼304室128.15注:上表*为公安编号,全称均含昆山市巴城镇,如“凤栖园31号楼501室”的公安编号即为“昆山市××城镇××楼××室”。三、涉及上述动迁房遗产的分割,原被告三人先后两次签订协议。2014年1月2日,原被告三人签订《协议书》一份,该协议书载明:“经协商,同意将拆迁房凤栖园31栋501室两桶车库31栋003号由本人何某3出售,所卖得房款偿还父亲在世时因生尿毒症所欠债务,姐何某1、何梅英(即何某2)持支持态度,自愿放弃继续该处房产,特立此为证”。2014年1月30日,原、被告三人再次签订《协议书》一份,该协议书载明:“本人何某3因欠外债无力偿还,现将出售凤竹园27栋404室用于偿还债务。将凤竹园33栋011车库归何某1所有,将凤竹园27栋的009车库和27东的010车库归何梅英(即何某2)所有,本人放弃以上车库。特立此为证”。何某1、何梅英两人在“用于偿还债务”该句之后的空白处书写“同意放弃,何某2,何某1”,何某3在该协议的右下方空白处签名。由于海何某3下落不明,妥善处理遗产,两原告无奈诉诸本院。四、审理中,原告何某2本人在昆山市巴城镇凤竹园有自有房产,根据其本人提供的房产权属证书显示:坐落于昆山市××城镇××楼××室房产系王弟明与何某2夫妇共同共有,该房屋系动迁安置房。何某1本人在该小区无房产。庭审中,两原告明确表示:凤栖园31幢501室和31幢3号车库归被告何某3所有,凤竹园27幢404室归被告何某3所有,凤竹园33幢11号车库归何某1所有,凤竹园27幢9号车库、10号车库归何某2所有,凤竹园33幢304室由原、被告三人共同共有;其中两套分割给被告的房屋被告已卖了,所有涉案车库经两原告协商同意全部归何某2所有,在办理产证时,办理在何某2位于昆山市凤竹园小区的房产名下。庭后两原告共同出具书面《情况说明》一份,再次补充表示:凤竹园33幢11号、凤竹园27幢9号、10号三间车库过户时均过户至归何某2名下;归被告何某3所有的凤竹园27幢404室实际已经出售给陆金用、张建兰,房屋买卖合同中所涉27幢022号车库由何某2以其自有车库另行出售给陆金用和张建兰。上述事实由原告提供的户籍底册、死亡证明、火化证明、昆山市房屋灭失申请注销登记书、九八年未登记农村房屋情况表、拆迁房屋权属证明、巴城镇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书、巴城镇动迁房屋拆迁安置结算单、动迁交款收据、协议书两份、房产初始登记证七份、何某2房产证一份、情况说明一份以及庭审笔录在案佐证。本院认为,本案原、被告三自然人均系何寒明、何袁妹夫妇的子女,现两老均过世,原被告三人作为两老的合法继承人依法享受继承权,继承两老遗产;两老过世后的动迁房屋均属原、被告的继承权覆盖的范围;在遗产未分割前,属全体继承人即本案原、被告三人共同共有。经查实,原、被告三人先后签订两份分割协议,其内容并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此属民事主体意思自治之体现,本院予以尊重并确认。据此,结合庭审内容本院就涉案房产权属归属确定如下:1、凤栖园31幢501室和31幢3号车库、凤竹园27幢404室三处物业归被告何某3所有;其中凤竹园27幢404室房屋实际何某3已出售给他人,今后由何某3配合过户给购买人,其他继承人有协助配合的义务。至于何某2表示其自有车库另行出售给购买人,何某2该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同时由于此属另一法律关系,本院在本案中不予理涉。2、凤竹园33幢11号、凤竹园27幢9号、10号三间车库至归何某2所有。由于何某1本人在凤竹园无房屋产权,所分得的凤竹园33幢11号车库属辅房,无法单独落户,既然两原告一致商定将此物业直接过户给在该小区有产权的何某2名下,于法不悖,本院予以准许。至于由此产生的利益问题由两原告自行处置,本院不予理涉。3、凤竹园33幢304室房屋由原、被告三人共同共有。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凤栖园31号楼501室房屋(产权号昆房证明(初)第××号)、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凤栖园31号楼003室汽车车库(产权号昆房证明(初)第B0206860062号)和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凤竹园27号楼404室房屋(产权号昆房证明(初)第××号)三处物业产权归何某3所有,相关落户手续由何某3自行办理。二、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凤竹园33号楼011室自行车库(产权号昆房证明(初)第B0190920031号)、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凤竹园27号楼009室自行车库(产权号昆房证明(初)第B0190870029号)、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凤竹园27号楼010室自行车库(产权号昆房证明(初)第B0190870030号)三处物业产权归何某2所有,相关落户手续由何某2自行办理。三、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凤竹园33号楼304室房屋(产权号昆房证明(初)第××号)该处物业产权归何某3、何某1、何某2三人共同共有,相关动迁落户手续由其三人共同办理。四、在上述七处物业办理产证过程中,各方均有相互配合、协助义务,不得推诿,以确保上述物业落于各自名下。如果义务方未按本判决书指定的期间履行义务的,权利方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之规定,于本判决书规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二年内申请执行。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案件受理费7300元,公告费690元,合计7990元,由原告何某1负担2277元、何某2负担2277元、被告何某3负担3436元。此款两原告已共同预交,本院不再退还,被告何某3负担部分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给付两原告。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按照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规定,向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上诉案件受理费账户:户名: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苏州苏福路支行,账号:10×××76。审 判 长  沈中昊人民陪审员  孙国琴人民陪审员  杨 芬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书 记 员  陈 英附法律条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条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第三条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第五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抚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第二百五十三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 来源: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