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5)杭下商初字第00070号

裁判日期: 2015-09-15

公开日期: 2015-11-13

案件名称

许玉敏、胡某与施某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杭州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许玉敏,胡建国,施巍

案由

借款合同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

全文

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杭下商初字第00070号原告:许玉敏。原告:胡建国。两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邴朝祥。被告:施巍。委托代理人:傅靓。原告许玉敏、胡建国为与被告施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14年7月17日作出(2014)杭下商初字第1544号民事裁定书,裁定驳回原告许玉敏、胡建国的起诉。原告许玉敏、胡建国不服本院裁定,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市中院)上诉。市中院经审理后于2014年8月29日作出(2014)浙杭商终字第1731号民事裁定书,裁定撤销本院(2014)杭下商初字第1544号民事裁定并由本院继续审理。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后于2015年7月13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许玉敏、胡建国的委托代理人邴朝祥、被告施巍的委托代理人傅靓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许玉敏、胡建国起诉称:2009年6月1日,案外人方某以向银行贷款需要担保为借口,向原告借房卡。原告并于当日被方某带到房产交易中心,按照方某的要求在一些资料上签字。方某因集资诈骗罪案发后,原告去杭州市房产档案馆查询得知,原告于2009年6月1日签字系办理房产抵押登记的资料,并且,抵押人和借款人变成了原告,借款人不是银行而是被告。原告与被告素不相识,不存在向被告借款的可能,案外人方某与被告素有借贷往来。市中院刑事判决书认定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在房管局备案的抵押借款合同系方某进行集资诈骗的犯罪手段。涉案借款被告并未交给原告而是交给了方某,而且借款利息也是方某支付被告的。根据案涉抵押借款合同的约定,表面上看,原告系借款人和抵押人,实际上,本案所涉450000元借款系方某与被告达成的借款合意,被告对此应是明知,原告签订的抵押借款合同系被告转移风险的手段,案涉《抵押借款合同》有违社会公德,应属无效,不受法律保护。故诉至法院,要求判令:1、确认原告与被告于2009年6月1日签订的《抵押借款合同》无效,被告协助原告办理抵押权注销登记手续;2、被告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为证明自己的主张,原告许玉敏、胡建国向本院提交如下证据:1、《抵押借款合同》、《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记录》各一份,以证明原告受骗签订《抵押借款合同》以及办理了抵押登记的事实;2、《刑事判决书》【(2010)浙杭刑初字第107号】一份,以证明案外人方某触犯集资诈骗的事实,本案涉及的《抵押借款合同》系方某诈骗的手段;3、《民事判决书》【(2010)浙杭商终字第1499号】、《民事调解书》【(2013)杭下商初字第551号】各一份,以证明被告通过相同方式与岳再荣签订的《抵押借款合同》已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有悖社会公德,后与岳再荣达成调解协议解除抵押登记的事实;4、《民事判决书》【(2010)浙杭商终字第1500号】、《民事调解书》【(2013)杭下商初字第552号】各一份,以证明人民法院对相同案件的处理结果。被告施巍在答辩期内未向本院提交答辩状,在庭审中口头答辩称:1、原告陈述的不是事实,原告对于将房屋抵押给被告并向被告借款450000元,并由被告将该款项交付给方某是充分知晓的,且均为原被告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该事实通过原被告签订的《抵押借款合同》,原告出具的借款委托书及原告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委托书的相关事实可以证明。原告对于借款方式及后果是充分了解的。原告诉状中所称只是去办理银行借款担保手续的说法与相关事实有明显矛盾的。相关的证据足以证明本案所涉借款是各方形成的借款合意,对于其中的风险,原告作为成年人应当清楚认识的,原告称被告转移风险没有依据;2、方某所涉案件刑事判决书,已经明确原告为被害人,该判决已经认定原被告的借贷关系是真实有效的,双方的借款因方某的诈骗行为造成原告的损失,因此原告也依据该判决向方某进行追查,而被告则无权向方某要求任何赔偿。若认定该《抵押借款合同》无效,这明显是对被告权利的损害和侵犯;3、原被告双方签订的《抵押借款合同》及现有证据事实不具备任何使得合同无效的依据,请求法院驳回原告诉请。为证明自己的主张,被告施巍向本院提交如下证据:1、公证书【(2009)杭证民字第5596号】一份,以证明原告在与被告办理借款事宜中签订过多份协议,原告对于借款的关系及后果充分认识,同时证明原告所谓的受骗签订该份合同是不成立的;2、收条一份,以证明案涉款项交付给案外人方某是得到原告委托和认可的,原告对于还款人的风险也是有充分的判断和认知的,原告所谓的被告转移风险的说法也是明显不成立的;3、《房屋他项权证》一份,以证明被告依据合法的《抵押借款合同》取得了房屋的抵押权的事实;4、《抵押借款合同》一份,以证明借款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5、《房屋所有权证》、《契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各一份,以进一步印证原告将房屋抵押给被告系原告真实意思表示,原告才会将所有证件的原件交给被告。经庭审质证,对原告许玉敏、胡建国提交的证据,被告施巍质证认为:对证据1的真实性无异议,但对证明对象有异议。认为只凭这两份证明不能达到原告主张,而恰恰证明原告陈述的被骗签订合同的陈述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该《抵押借款合同》中的抵押人、借款人等处均有原告的签名和捺印,由此说明原告在签订该份合同时对合同内容作了充分的了解,因此该份合同的签订是原被告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原告作为借款人,方某作为担保人。如原告认为方某才是实际借款人的话,各方完全可签订以方某为借款人,而原告为担保人的《抵押借款合同》,而各方并没有如此订立合同,说明该合同系各方真实意思表示。该借款是原告借给被告后,被告再向方某放贷,被告才能从中获利。对证据2的真实性没有异议,对证明对象有异议。认为该刑事判决书不能证明原被告双方间的借款合同是方某向原告诈骗的手段,而恰恰能证明方某的诈骗对象以及该案的被害人就是原告,方某向原告骗取借款的形式构成犯罪,该刑事判决书认定的犯罪事实与本案是不同的法律关系。原被告的法律关系应当依据相应的材料以及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做出认定。对证据3、4的形式真实性无异议,对关联性有异议,认为与本案无关。被告认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类似案件的判决对本案不具有效力。该份判决所认定的事实、所使用的法律被告也认为是错误的,其判决结果严重侵犯了被告的合法权利,法院不应以该错误判决为依据。经庭审质证,对被告施巍提交的证据,原告许玉敏、胡建国质证认为:对证据1的真实性无异议,但对合法性以及关联性有异议。该公证书是方某集资诈骗的手段,所涉委托书也与本案无关联性。即使有关,所涉委托书也是不合法的,是被告转移风险的手段。对证据2的真实性无异议,但对合法性、关联性、证明对象有异议。认为该证据中显示收款人是方某,许玉敏、胡建国的签字本身不影响收条内容,且其签字也系受方某欺骗所为。实际是被告与方某之间的转移风险的手段。对证据3的合法性和证明对象有异议,其余同证据2的质证意见。对证据4的合法性和证明对象有异议,认为该证据是受案外人方某欺骗所签订的。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对证据5的真实性无异议,对合法性有异议,认为该证据不是被告从原告手中取得的,而是被告从房管局和方某手中领取出来的,不能因该些证件在被告手中就说系原告的真实意思表示。结合各方的举证及质证,本院对各方提交的证据认证如下:对原告证据,被告对证据1真实性无异议,本院确认其真实性。证据2系法院生效判决,本院予以确认。原告证据3、4与本案无关联,本院不予认证。对被告证据,原告对该些证据的真实性无异议,本院确认其真实性。依据上述有效证据及当事人陈述,本院认定如下案件事实:2009年6月1日,许玉敏与胡建国(抵押人、借款人)、施巍(抵押权人)、担保人(方某)签订抵押借款合同约定:抵押权人向抵押人提供借款450000元,用于资金周转。抵押物为朝晖一区XX幢X单元XXX.XXX(1/2)室的房产。次日,各方为此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案外人方某集资诈骗罪一案,经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认:方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投资饭店、房地产等为名义,月息3%到15%为诱饵,先后向多人非法集资。其中,2009年6月,其以资金周转为由,骗取被害人胡建国、毛某人民币680000元。证人施巍在该案中陈述:其从事放贷生意。胡建国以朝晖一区房产向其抵押借款450000元,抵押借款手续都由房东本人办理,其按房东的意思把胡建国的450000元现金给方某,该事实有方某出具给胡建国的借条印证等。后该院判决方某犯集资诈骗罪,责令方某退赔其余违法所得发还被害人等。本院认为,案外人方某集资诈骗的犯罪事实已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而本案所涉的《抵押借款合同》系案外人方某进行集资诈骗的犯罪手段,所涉借款亦实际上由方某获取。施巍对方某以欺诈的方式获取借款应系明知,且对借款的实际使用人为方某亦为清楚。考虑到施巍与方某之间素有借贷关系且施巍系从事营业性的放贷生意,故施巍于本案中对于借款相对人应负有较高的注意义务。在此情况下,施巍仍旧与许玉敏、胡建国签订抵押借款合同而为案外人方某的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并进而造成了犯罪损失。故该《抵押借款合同》应属无效。至于合同无效后相关事宜的处理,因原告许玉敏、胡建国与被告施巍在本案中均未提出,本院不作评述,当事人可另行主张。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原告许玉敏、胡建国与被告施巍于2009年6月1日签订的《抵押借款合同》无效;二、被告施巍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协助原告许玉敏、胡建国办理位于朝晖一区XX幢X单元XXX,XXX(1/2)室的房产的抵押权注销手续。本案受理费80元,由被告施巍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受理费按照不服本院判决部分的上诉请求由本院另行书面通知。审 判 长  俞 瑛审 判 员  杨 政人民陪审员  赵晓洁二〇一五年九月十五日代书 记员  蒋丽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