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5)滨刑二初字第0128号

裁判日期: 2015-09-15

公开日期: 2015-10-29

案件名称

滨海县人民检察院诉徐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刑事判决书

法院

滨海县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滨海县

案件类型

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徐某

案由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

全文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法院刑 事 判 决 书(2015)滨刑二初字第0128号公诉机关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徐某。因涉嫌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辩护人黄步斌,江苏海悦律师事务所律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检察院以滨检诉刑诉(2015)298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徐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5年6月25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审查后,于当日立案,适用普通程序,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检察院指派代理检察员王华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徐某及其辩护人均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滨海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徐某于2006年至2012年期间,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宣传,先后向梁某、刘某、孙某、刘某某、陈某、严某某、万某某、姜某某、王某某、蒋某某、唐某某、叶某某、李某某、薄某某、刘某某、吕某某、陈某某、谢某某、李某某、沈某某、周某某、左某某、水某某、王某某、朱某某、袁某某、陈某某、李某某、刘某某等人吸收存款合计人民币729万元(以下币种均为人民币)。为证明上述事实,公诉机关向法庭宣读和出示了被告人徐某的供述、被害人梁某、刘某、孙某等人的陈述、书证等证据,认为被告人徐某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之规定判处。被告人徐某辩解:我已经偿还了72.65万元,请求从轻处罚。被告人徐某辩护人提出以下辩护意见:被告人徐某认罪态度较好,自愿认罪悔罪,犯罪主观恶性不深,可以酌情从轻处罚。经审理查明:2006年至2010年9月期间,被告人徐某以高额利率为诱饵,采用口口相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宣传,先后非法吸收梁某等人合计724万元,所吸款项被被告人徐某高息转借他人和支付高额的利息。具体犯罪事实如下:1.被告人徐某直接非法吸收刘某某10万元、刘某某30万元、刘某21万元、孙某14.5万元、刘某某82万元、陈某19万元、严某某5万元、陈某某8万元、龚某某2.5万元,万某某5万元、姜某某9万元、王某某3万元、蒋某某54万元、叶某某4万元、唐某某6万元、薄某某15万元、刘某某48万元、吕某某102万元、谢某某27万元、沈某某34万元、周某某2万元、左某某6万元、水某某50万元、王某某5万元、朱某某19万元、袁某某5万元、刘某某29万元、陈某某3万元存款,合计618万元。2.被告人徐某非法吸收陈某某24万元及以陈某某的名义非法吸收杨某某15万元存款,合计39万元。3.被告人徐某以李某某名义二次非法吸收杨某某共计11万元。4.被告人徐某非法吸收梁某15万元及以梁某名义非法吸收杨某某5万元存款,合计20万元。5.被告人徐某非法吸收李某某6万元,通过李某某非法吸收徐红玉5万元,合计11万元。6.被告人徐某以李某某名义非法吸收王胜峰10万元,由李某某担保非法吸收陈庆华15万元,合计25万元。被告人徐某归还集资参与人孙某1万元、陈某某1.65万元、水某某20万元,合计22.65万元。上述事实,有公诉机关提交并经法庭质证、认证的下列证据予以证明:一、被告人徐某的供述和辩解。其供述从2000年左右开始,帮助朋友拿贷款、有朋友向其借款,很多人知晓便自愿将钱放在其处,其再将钱借给别人,从中赚取利息差。但是其借给他人的部分钱款无法要回,导致资金无力周转。于是向梁某等人借款以及请梁某、刘某某等人向社会上进行宣传。对公诉机关指控向梁某、刘某、孙某、刘某某、陈某、严某某、万某某、姜某某、王某某、蒋某某、唐某某、李某某、薄某某、刘某某、吕某某、陈某某、谢某某、沈某某、周某某、左某某、水某某、王某某、朱某某、袁某某、陈某某、刘某某等人吸收存款的事实均予以承认。二、被害人陈述。(1)、梁某的陈述。证实从2006年至2010年,徐某向其借款以及由其担保向刘古凡、杨某某、刘必凯借款合计60万元的事实。(2)、刘某的陈述。证实徐某通过刘某某介绍四次向其借款21万元的事实。(3)、孙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先后三次向其借款14.5万元的事实,借款后归还了1万元的事实。(4)、刘某某的陈述。证实通过刘某某的介绍,徐某先后多次向其借款合计82万元的事实。(5)、陈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先后五次借款19万元的事实。(6)、严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2011年2月向其借款5万元。2011年4月徐某通过其向其朋友龚某某借款2.5万元。2011年6月,其以陈明月的身份向徐某借款8万元,先后合计借给徐某15.5万元的事实。(7)、万某某的陈述。证实通过严某某的介绍,徐某向其借款5万元的事实。(8)、姜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9万元的事实。(9)、王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3万元的事实。(10)、蒋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54万元的事实。(11)、唐某某的陈述。证实通过其姐姐唐修梅的介绍,徐某向其借款6万元的事实。(12)、叶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6万元的事实。(13)、李某某的陈述。证实其先后二次替徐某向一个叫“老王奶”借款11万元的事实。(14)、薄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15万元的事实。(15)、刘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48万元的事实。(16)、吕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三次向其借款102万元,钱是其向其他亲友借的,后来被告人徐某人跑了。(17)、陈某某的陈述。证实其替徐某向“老王奶”借款15万元的,后徐某向其出具15万元借条,同时证实徐某向其本人借款24万元,合计的39万元的事实。(18)、谢某某的陈述。证实通过刘某某的介绍认识徐某,徐某向其借款27万元的事实。(19)、李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5万元,同时证实徐某向彭明利借款6万元的事实。(20)、沈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34万元的事实。(21)、周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2万元的事实。(22)、左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6万元的事实。(23)、水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50万元,借款后,偿还了20万元的事实。(24)、王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5万元的事实。(25)、朱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19万元的事实。(26)、袁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5万元的事实。(27)、李某某的陈述。证实其替徐某担保,向陈庆华借款15万元,徐某让其以其的身份替徐某向王胜峰借款10万元,徐某在信用社拿20万贷款,其替徐某担保5万元的事实。(28)、刘某某的陈述。证实徐某向其借款29万元的事实。四、书证。(一)借条等相关书证。(1)、徐某向梁某、刘古凡出具的借条,滨海县人民法院传票、民事起诉状等证据证实徐某向梁某、刘古凡、杨某某、刘必凯等人吸收存款的事实。(2)、徐某向刘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刘某吸收存款的事实。(3)、徐某向孙某出具的借款协议,证实向孙某吸收存款的事实。(4)、徐某向刘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刘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5)、徐某向陈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陈某吸收存款的事实。(6)、徐某向严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严某某、龚某某、陈明月吸收存款的事实。(7)、徐某向万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万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8)、徐某向姜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姜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9)、徐某向王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王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0)、徐某向蒋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蒋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1)、徐某向唐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唐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2)、徐某向叶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叶某某吸收存款6万元的事实。(13)、徐某向薄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薄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4)、徐某向刘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刘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5)、徐某向吕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吕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6)、徐某向陈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陈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7)、徐某向谢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谢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18)、徐某向李某某及徐红玉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李某某、徐红玉吸收存款的事实。(19)、徐某向沈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沈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20)、徐某向周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周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21)、徐某向左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左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22)、徐某向水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水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23)、徐某向王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王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24)、徐某向袁某某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袁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25、相关借条,证实徐某以李某某名义向王胜峰和由李某某担保向陈庆华收存款的事实。(26)、徐某向刘某某、陈乃华出具的借条,证实徐某向刘某某吸收存款的事实。(二)其他书证。(1)、发、破案经过、受案登记表等。证实案件的发生及被告人徐某归案情况。(2)、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览表。证实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已经归还情况。(3)、房屋所有权证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证实两证为假证的事实。(4)、户籍证明。证实徐某的基本情况。五、鉴定结论。滨海县公安局物证鉴定室出具的滨公物鉴(痕)字第(2012)063号物证鉴定书,证实房屋所有权证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上面所盖章印为假章。被告人徐某的辩护人当庭向法庭提交了刘永美等人34份借条,证实被告人徐某将非法吸收的存款转借给他人的事实。公诉机关对被告人徐某向江苏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贷款20万元,由李某某承担了其中5万元担保责任,指控被告人徐某非法吸收李某某5万元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本院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客观上表现为面向社会公众吸收或者变相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对于被告人徐某向金融机构借取的贷款,不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构成,对公诉机关指控的被告人徐某非法吸收江苏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由李某某承担担保责任的5万元事实,不予认定。被告人徐某辩解其已经向集资参与人归还了72.65万元。经查,被告人徐某向孙某归还1万元、陈某某1.65万元、水某某20万元属实,本院予以采信。向集资参与人吕某某归还50万元的事实,无证据证实,本院不予采信。本院认为,被告人徐某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以高额利息回报为诱惑,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徐某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是坦白,依法可以从轻处罚。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徐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罪名成立,但是指控被告人徐某犯罪的数额为729万元有误,本院依法认定为724万元。被告人徐某提出案发前已经归还22.65万元集资款的辩解属实,可以酌情从轻处罚。被告人徐某的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徐某认罪态度较好,自愿认罪悔罪,可以酌情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正确,本院予以采纳。为打击犯罪,维护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三款之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人徐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二O一五年三月十一日起至二O二O年九月十日止。财产刑限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一个月内向本院履行。)二、被告人徐某违法所得继续予以追缴,发还给被害人。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审 判 长  李范宇代理审判员  吴堂胜人民陪审员  张贵柱二〇一五年九月十五日书 记 员  胡 玲附录法律条文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第六十四条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第五十二条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第五十三条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0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500人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四)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以行为人所吸收的资金全额计算。案发前后已归还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