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沙法民初字第09530号
裁判日期: 2015-09-11
公开日期: 2015-12-31
案件名称
何某达与刘某珍等继承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重庆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何某达,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人民政府,刘某珍,何某生,周某梅,何某成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全文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沙法民初字第09530号原告何某达,男,1951年1月20日出生,汉族,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某村乡村医生,住重庆市沙坪坝区。被告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人民政府,住所地重庆市沙坪坝区,组织机构代码不详。负责人钟文某,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人民政府镇长。委托代理人徐卫民,重庆大工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刘某珍,女,1950年10月20日出生,汉族,无固定职业,住重庆市沙坪坝区。被告何某生,男,1980年8月27日出生,汉族,无固定职业,住重庆市沙坪坝区。被告周某梅,女,1982年10月8日出生,汉族,无固定职业,住重庆市沙坪坝区。被告何某成,男,2005年11月10日出生,汉族,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中心小学学生,住重庆市沙坪坝区。法定代理人何某生(系何某成父亲),男,无固定职业,住重庆市沙坪坝区。原告何某达与被告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人民政府、刘某珍、何某生、周某梅、何某成继承纠纷一案,本院于2015年8月17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代理审判员田利辉独任审判,适用简易程序于2015年9月7日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原告何某达,被告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人民政府委托代理人徐卫民,刘某珍、何某升(同时亦为何某成法定代理人)、周某梅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何某达诉称,原告系何万发的干儿子。何万发生前一直未婚,没有收养或抱养子女,也没有兄弟姐妹。原告一直扶养何万发至死。何万发生前因征地获得30平方米的安置房回购指标,后原告户与何万发户合并安置,共回购了两套安置房,分别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房屋两套。原告与被告刘某珍、何某生、周某梅、何某成协商一致确认,何某达、刘某珍、何万发三人的安置房回购指标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房屋中;周某梅、何某升、何某成三人的安置房回购指标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房屋中。原告认为,原告虽然与何万发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对何万发进行了扶养义务,依法有权分得何万发的遗产。请法院判决确认何万发的遗产即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中30平方米份额由原告继承。被告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人民政府辩称,何某达非何万发的法定继承人,其对何万发进行扶养属实,但其尽扶养义务是基于双方之间的遗赠抚养合同。何万发没有继承人,其遗产属于无主财产,依法应当收归国有。被告刘某珍、何某升、周某梅、何某成共同辩称,原告所述的家庭关系属实,同意何万发的遗产即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房屋中30平方米份额由原告继承。经审理查明,何万发原系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某村某社社员,一生未婚,也没有收养或抱养子女,也没有其他兄弟姐妹。2005年,因生活无法自理,何万发自愿与原告一家一起生活。2006年6月14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公证处,何万发与原告何某达签订了房屋赠与合同。根据该合同,何万发将个人财产即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某村某组(原巴县保农乡苏家桥村8社)、用地面积98平方米、建筑占地98平方米的房屋全部赠与给原告何某达;由何某达负责何万发的生、养、死、葬。2010年9月16日,何某达户与重庆市西部现代物流园管理委员会用地拆迁办公室签订《征地拆迁货币安置住房协议》。根据该协议,何某达户共有农转非人员五人,分别是何某达、刘某珍、何某升、周某梅、何某成;每人享受30平方米的安置房回购指标,共计150平方米。何某达代何万发与重庆市西部现代物流园管理委员会用地拆迁办公室签订《征地拆迁货币安置住房协议》,根据该协议,何万发户共有一人,其享有30平米房的安置房回购指标。何万发于2011年1月26日去世。2012年5月14日,何某达用其一家五口与何万发的安置房回购指标回购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某号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房屋两套。2015年7月21日,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人民政府、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管理委员会用地拆迁办公室出具的情况说明载明,征地时,何万发已病入膏肓,无自主能力签订征地拆迁安置住房协议,且无家庭成员,在何某达提供赠与合同公证书的基础上,征求何万发的意见,自愿与何某达合户安置。上述事实,由原、被告的陈述,原告举示的征地拆迁货币安置住房协议、物流园拆迁还房(安置)协议书、证明、情况说明、(2006)渝沙证字第3092号赠与合同公证书等证据证明。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与合法性已经当事人庭审质证和本院审查,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本院认为,原告何某达虽然并非何万发的继承人,但其在何万发在世期间进行扶养,去世后进行安葬,依照《中某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其有权适当分得何万发的遗产。原告与何万发签订了《房屋赠与合同》,约定何万发将其所有的房屋赠与原告,原告对其进行生养死葬,但原告并非因此而丧失分得何万发其他遗产的权利。本案争议的30平方米安置房份额在何万发去世前已经确定,因此应当属于何万发的遗产。被告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人民出具的情况说明载明系何万发自愿与原告户合并安置,原告使用两家安置房回购指标回购了两套安置房。原告与被告刘某珍、何某升、周某梅、何某成协商确定,何万发的30平方米的安置房回购份额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房中,同意由原告继承。鉴于房屋具有不可分割性,为最大程度发挥功用,何万发的30平方米的安置房份额全部由原告分得为宜。据此,本院依照《中某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四条、第三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某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何万发的遗产即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园安置区某号(现在房屋编号名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兴隆苑小区某号)房屋中30平方米的份额由原告何某达分得。案件受理费1768元,减半交纳884元(原告已预交),由原告何某达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同时,直接向该院预交上诉案件诉讼费,递交上诉状期满七日内仍未预交诉讼费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双方当事人在法定上诉期内均未提出上诉或仅有一方上诉后又撤回的,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代理审判员 田利辉二〇一五年九月十一日书 记 员 龚 涛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