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5)清中法民一终字第256号

裁判日期: 2015-08-03

公开日期: 2015-10-12

案件名称

曾建平与杨凤珍、曾林赡养费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广东省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广东省清远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曾某平,杨某珍,曾某,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古,曾某如,曾某琼

案由

赡养纠纷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一款,第十九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

全文

广东省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清中法民一终字第256号上诉人(原审被告):曾某平。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杨某珍。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曾某。上列被上诉人委托代理人:盘良好,连州市法律援助处法律工作者。上列被上诉人委托代理人:何建团,连州市法律援助处工作人员。原审被告:曾某波。原审被告:曾某妹。原审被告:曾某古。原审被告:曾某如。原审被告:曾某琼。上诉人曾某平因与被上诉人杨某珍、曾某、原审被告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古、曾某如、曾某琼赡养纠纷一案,不服连州市人民法院(2014)清连法民一初字第40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查明,杨某珍和曾某共生育2子3女,共5个子女,分别是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如和曾某琼。曾某与前妻还另生育有一儿子,即曾某古,曾某古在七岁之后跟随杨某珍和曾某共同生活。在曾某平等六人先后结婚成家后,由于分家缘故,杨某珍、曾某分别跟随儿子曾某平、曾某波各自生活。2013年12月,杨某珍因家庭生活琐事与曾某平夫妇产生矛盾,经九陂镇联一村委会及村干部调解无效后,杨某珍同意在其能够自行生活的前提下,可独自生活,曾某平每月支付杨某珍赡养费150元,杨某珍可根据生活需要自行取用米、油,曾某平要确保煤气、柴火、厨具能正常使用。之后,因曾某平一家均离家外出,杨某珍便独自居住在曾某平家,由曾某波照顾其日常饮食。因曾某平无履行赡养义务等问题,杨某珍、曾某于2014年11月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如、曾某琼、曾某古每人每月支付赡养费300元及共同承担杨某珍、曾某的医药费、护理费等项。原审法院认为,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本案中,杨某珍与曾某年事已高,且已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故杨某珍与曾某请求子女尽赡养义务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支持。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如、曾某琼均是杨某珍与曾某的婚生子女,依法应当承担杨某珍与曾某的赡养义务。曾某古虽然是曾某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但其在七岁之后随曾某和杨某珍生活,由曾某、杨某珍共同抚养和教育,与杨某珍形成的继母子关系适用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故曾某古也应当承担杨某珍与曾某的赡养义务,其辩称没有能力负担杨某珍与曾某赡养费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因此,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古、曾某如、曾某琼均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对于杨某珍与曾某的赡养费用,参照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再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暂拟确定由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古、曾某如、曾某琼分别对杨某珍与曾某每月支付赡养费共300元为宜,并分别承担杨某珍与曾某今后医疗费的六分之一,医疗费以当地诊疗医院的诊断证明与医疗费的单据为凭,以今后实际发生的医疗费数额确定支付。据此,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三款,第二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一、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古、曾某如、曾某琼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分别支付杨某珍、曾某每月赡养费共300元,该款每月支付一次,并在每月的5日前支付;二、杨某珍、曾某今后的医疗费凭有效医疗单据数额,由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古、曾某如、曾某琼各承担六分之一。案件受理费100元,因适用简易程序减半收取50元,由曾某平、曾某波、曾某妹、曾某古、曾某如、曾某琼共同承担。宣判后,曾某平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1、请求核实查清本案事实,2、明确一审判决内容,3、要求进行调解。主要事实和理由是:1、被上诉人杨某珍经常无故骂上诉人曾某平及其妻儿,导致上诉人一家与被上诉人杨某珍相处不好,上诉人的妻儿情愿离家外出居住,只要不与杨某珍共同生活,原审判决六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上诉人都同意接受。2、按照户口本的登记,曾某与曾某平居住,杨某珍与曾某波居住,请求按此事实判决。此外,两被上诉人结婚60多年,应当同住一处,这样方便子女照顾,子女支付的赡养费也好安排。3、原审判决不够细化,为避免上诉人及原审被告日后的纠纷,请求法院将上诉人、原审被告对被上诉人的赡养扶助义务、今后医疗费、护理费以及被上诉人的遗产一并细化处理。4、原审程序不当。一是没有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二是庭审过程中没有允许上诉人辩论、陈述。被上诉人杨某珍与曾某答辩认为,曾某平一家均在外打工,没有人在家,被上诉人杨某珍仍然居住在曾某平的房屋。两被上诉人的居住情况要求继续维持现状,即杨某珍居住在曾某平的房屋,曾某居住在曾某波的房屋。原审被告曾某波认为上诉人的上诉无理,作为子女应当赡养老人,两被上诉人的居住状况应维持原状。原审被告曾某妹认为其自身也是靠子女赡养,没有财产可赡养被上诉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其愿意多少支付赡养费给两被上诉人,也不要求继承被上诉人的遗产。原审被告曾某如认为子女应当赡养父母,但其丈夫去世了,也是靠子女赡养,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其愿意多少支付赡养费给两被上诉人,也不要求继承被上诉人的遗产。原审被告曾某古、曾某琼既未到庭参加诉讼,亦未提交书面意见。本院经审理查明,原审查明的基本事实属实,本院予以确认。另查明,上诉人曾某平对于原审判令其每月向两被上诉人支付共300元赡养费及承担两被上诉人六分之一的医疗费(凭票)无异议。本院认为,本案是赡养纠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但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除外”的规定,本案二审应围绕上诉人曾某平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审理。上诉人曾某平对于原审判决其承担的费用并无异议,本院对此予以确认。上诉人曾某平认为原审判决的内容不够细化,未明确两被上诉人分别由谁照顾日常生活起居,并称其与母亲杨某珍相处不好,要求不与杨某珍共同生活,对此,首先,被上诉人曾某、杨某珍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时,请求子女每月支付赡养费并承担今后的医疗费、护理费,并未对由谁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问题提出诉讼请求,原审对此未予以审查,符合“不告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并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上诉人作为被上诉人的儿子,有赡养被上诉人的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赡养被上诉人。被上诉人杨某珍自儿子曾某平、曾某波分家后,长期以来跟随上诉人曾某平在其房屋居住,居住环境已经固定,若上诉人曾某平不愿意与杨某珍共同生活,应当妥善安排杨某珍的住房,其安排杨某珍的住房条件不应低于现居住的条件,并且除提供经济供养外,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亦应多加关心,精神上予以慰藉。具体执行事宜可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由上诉人、被上诉人以及原审被告共同协商处理。由于上诉人此节请求已超出一审原告的诉讼请求,本院在本案中不予处理。至于两被上诉人的遗产分割问题,继承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发生,两被上诉人仍健在,尚未达到由法院分割遗产的条件,上诉人此节上诉请求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上诉人曾某平的上诉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采纳。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及实体处理正确,本院依法予以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100元,由上诉人曾某平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谭 平代理审判员 何 燕代理审判员 林士嵛二〇一五年八月三日书 记 员 李慧玲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第十六条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第十九条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等权利。赡养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担力不能及的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