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5)泰中民终字第00349号

裁判日期: 2015-06-17

公开日期: 2015-06-25

案件名称

严某甲、严某乙等与严某丁继承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江苏省泰州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严某甲,严某乙,严某丙,严某丁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

全文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泰中民终字第00349号上诉人(原审原告)严某甲。上诉人(原审原告)严某乙。上诉人(原审原告)严某丙。以上三上诉人共同委托代理人房正林(特别授权),江苏有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戴佳峰,江苏有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严某丁。委托代理人羊圣林,江苏兴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成月进(特别授权)。上诉人严某甲、严某乙、严某丙与被上诉人严某丁析产继承纠纷一案,泰兴市人民法院于2015年1月16日作出(2014)泰民初字第0930号民事判决。严某甲、严某乙、严某丙均不服该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严某丙与袁A系夫妻关系,共生有三子,长子严某甲,次子严某丁,三子严某乙。严某丙夫妇与子女原先共同居住在三间平房中,1986年严某甲出宅,由村委会另行安排三间宅基地给严某甲,由严某甲新建三间平房居住。1997年,严某丙与袁A在泰兴市姚王镇曾庄村十组原地翻建三间三层楼房,当时家庭人口为严某丙、袁A、严某丁、严某乙。2004年9月袁A去世。2006年12月,严某乙与严某丁为解决住房拥挤问题,签订分家协议书,协议约定:经双方协商,由严某乙出宅新建房屋,拼房后由严某丁给予严某乙经济补贴40000元,补贴后,现住的房屋严某乙放弃一切财产权和宅地权;拼房后,除父亲给予一定经济支持加严某丁补贴外,建房其他一切经济支出均由严某乙负责,不得刁难或对严某丁分家的毁约。协议还约定:严某丁、严某乙必须保障严某丙居住权,直至终身。本协议自即日起生效。严某丁、严某乙、严某丙均在协议书上签字。协议签订后,村委会于2007年另行安排严某乙三间宅基地建房。2012年3月26日,严某丁与泰兴市姚王镇东阳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东阳社区居委会)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协议约定:东阳社区居委会给付严某丁房屋拆迁补偿271542元,附着物及其他补偿305561元,一次性发放10个月的临时安置费15120元,如在规定期限内搬迁完毕的,给付搬迁补助费2016元,如在规定期限内提前评估搬迁完毕腾房交钥匙,经验收合格的,发放奖励40000元,另补偿有线、电话308元。同日,东阳社区居委会出具欠条一份,欠严某丁拆迁补偿款159253元。以上合计793800元。协议签订后,因东阳社区居委会未按协议及欠条给付严某丁拆迁补偿款,2012年5月28日,严某丁诉至原审法院,要求东阳社区居委会给付拆迁补偿款793800元。2012年7月2日,原审法院作出(2012)泰燕民初字第0513号民事判决书,判决东阳社区居委会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严某丁拆迁补偿款793800元。判决生效后,东阳社区居委会已给付严某丁拆迁补偿款793800元。原审另查,严某甲于2013年6月6日向原审法院起诉,要求确认严某乙、严某丁于2006年12月签订的分家协议书无效,并分割遗产。后严某甲撤回起诉。原审法院认为,本案涉讼房屋以严某丙名义于1997年申请建造,当时家庭人口为严某丙、袁A、严某丁、严某乙,故该房屋应为严某丙、袁A、严某丁、严某乙共有。但2006年12月严某乙与严某丁及严某丙签订的分家协议书中已对该房屋进行了分割,根据协议约定,协议自即日起生效,故从协议签订之日起,该协议对严某乙、严某丁、严某丙均具有约束力。严某乙主张严某丁未按协议约定给付经济补贴,严某丙主张严某丁未按协议约定履行赡养义务,故该协议对严某丙、严某乙不生效。原审法院认为,严某乙、严某丙提出的上述主张,均属协议履行问题。严某乙于2007年出宅并新建了房屋,进一步证明其对该协议已予以认可并实际履行。至此,严某丁已取得了涉讼房屋的所有权。协议签订时,严某乙、严某丙明知袁A已去世,仍与严某丁签订分家协议书,应视为已放弃对袁A遗产的继承,故严某乙、严某丙要求对涉讼房屋进行析产继承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因严某甲未在分家协议书上签字,故该协议对严某甲不具有约束力。故袁A的遗产应由严某甲、严某丁按照法定继承予以分割,各分得袁A遗产份额的二分之一,袁A遗产份额为四分之一,严某甲应分得其中的八分之一份额。涉讼房屋已被拆迁,故应对拆迁补偿款进行分割。根据严某丁与拆迁部门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房屋拆迁补偿为271542元,该款应作为遗产予以分割。关于东阳社区居委会出具欠条一份,欠严某丁拆迁补偿款159253元,对于该款的补偿性质,严某丁当庭陈述属于提前搬迁的补偿款,东阳社区居委会称系因拆迁公司在未签约时误拆房屋,对严某丁屋内可移动资产的损失赔偿,双方说法不一,且与欠条内容不符,原审法院不予认定。故该款应视为因房屋拆迁产生的收益,应作为遗产予以分割。其他补偿项目,属于对被拆迁人的补偿,不属于遗产范围。综上,本案遗产为430795元,严某甲应分得其中的八分之一,即53849.38元。因严某甲是否享有遗产继承权利,双方之间存有争议,至原审法院判决前尚未确定,故严某甲要求严某丁支付自2013年3月起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至实际给付之日止的利息损失,原审法院不予支持。原审法院考虑到严某丙年事已高,其名下的财产及应享有的继承份额已通过分家协议形式予以放弃,且分家协议中已明确约定严某乙、严某丁应当保障严某丙的居住权,直至终身,故严某乙、严某丁保障严某丙的居住权,既是履行协议约定义务,也是其应尽的法定义务。原审法院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第十条之规定,判决:一、严某丁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严某甲53849.38元。二、驳回严某丙、严某乙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895元,由严某甲负担1365元,严某乙负担1365元,严某丙负担6800元,严某丁负担1365元(此款严某甲、严某乙、严某丙已垫付,严某丁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严某甲、严某乙、严某丙)。上诉人严某甲、严某乙、严某丙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一、原审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1、原位于泰兴市姚王镇(原十里甸镇)曾庄村十组392平方米的房屋属于严某丙、袁A夫妻共有。2、分家(居)协议书应当认定至少部分无效、部分可撤销。严某甲作为法定继承人未签名,对袁A遗产份额的处分应归于无效。严某丁没有证据证明履行了协议约定的义务,原审认定严某丁已经履行义务及该协议生效错误。二、原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1、严某乙、严某丙、严某丁签订分家协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严某丁再获得一处宅基地,并不是真正将房屋分配给严某丁。2、分家协议签订后,严某丁在讼争房屋后面建设了房屋,其不仅没有履行义务,而且实际取得了两处房屋拆迁款。3、与该房屋相关的利益均应当作为析产的范围,只有与严某丁本人提前搬迁相关的金额不作为析产范围,原审以房屋补偿款430795元作为析产范围错误。三、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适用证据规则错误。1、严某丁没有证据证明讼争房屋所有权归其所有,即便分家协议书视为物权合同,严某丁也并不当然取得物权。2、严某丁没有证据证明其已补贴严某乙4万元,原审认定严某乙对协议认可并实际履行是错误。3、严某丁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履行协议义务即保障严某丙的居住权,原审认定严某丙已经放弃房屋的份额错误。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请求撤销原审判决,发回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由被上诉人承担诉讼费用。被上诉人严某丁答辩称,同原审答辩意见。对案涉房屋的拆迁补偿款应当依据评估价271542元确定,不应将东阳社区出具欠条中的159253元作为案涉房屋的拆迁补偿款。二审中,上诉人提供泰兴市人民法院(2014)泰民初字第0209、0212、0213号民事裁定书复印件各一份并出示诉状(未提交证据复本)一份,证明三上诉人曾分别起诉严某丁,后撤诉。上诉人提供严某丙的户口簿,证明严某丙是独立户,不涉及其他家庭成员,原审认定案涉房屋属于严某丙、袁A、严某乙、严某丁是错误的,应属严某丙、袁A的夫妻共同财产。另原审法院于2015年1月19日出具了一份情况说明,证明原审法院通过相关程序可以将诉讼费退还当事人的事实,说明上诉人不是完全自愿撤诉。上诉人提供了东阳社区居委会于2014年6月10日出具的证明一份(原件在原审卷宗中),证明严某丁共享受了两处房产宅基地。被上诉人质证认为,对上诉人提交的诉状和裁定书的真实性没有异议,但与本案无关联性。关于法院的情况说明,真实性无法确认,与本案也无关联性。关于严某丙的户口簿,不能证明上诉人的证明内容和目的,因为房屋和土地作为不动产应当以产权登记为准,户口簿不能作为认定房屋权属的证明。关于居委会证明,是不实的证明,不能证明其证明内容和目的。本院认证认为,上诉人二审中提供的上述证据与本案并无关联,且不能证明其主张,本院不予采纳。另上诉人严某丙二审中申请调取案外人成月进与东阳社区居委会签订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书及严某丁与成月进的离婚证、离婚协议书,因与本案待证事实无关联,本院不予准许。二审经审理查明,严某丙曾以严某丁为被告,严某乙为第三人提起撤销权纠纷诉讼,后申请撤回起诉。严某甲曾以严某丁为被告提起返还财产纠纷诉讼,后申请撤回起诉。严某乙曾以严某丁为被告提起返还财产纠纷诉讼,后申请撤回起诉。二审审理查明的其他事实与原审查明一致,本院予以确认。经双方当事人确认,本案二审争议焦点为:2006年12月的分家协议对严某乙、严某丙是否有效,案涉房屋的权属及拆迁补偿款如何认定,严某丙、严某甲、严某乙要求对案涉房屋全额拆迁补偿款进行析产分割的主张有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认为:根据法律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本案中,2006年12月的分家协议中约定该协议自即日起生效,并未附生效条件,故该协议从协议签订之日起即生效,对严某丙、严某丁、严某乙均具有法律约束力。至于上诉人诉称严某丁未按协议约定给付严某乙经济补贴,未按协议约定对严某丙履行赡养义务的问题,并非该协议所附的生效条件,而是涉及协议生效后的履行问题,不影响该协议对严某丙、严某乙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根据该分家协议,严某丁取得了案涉房屋中严某丙、严某乙应享有的权利份额,故严某丙、严某乙要求对案涉房屋进行析产分割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原审未予支持其诉讼请求,并无不当。关于权属问题,案涉房屋于1997年翻建时严某乙、严某丁作为家庭成员均已成年,该房屋依法应认定为严某丙、袁A、严某丁、严某乙的家庭共同财产。袁A去世后,其就该房屋享有的1/4份额作为遗产进行分割。因严某丙、严某乙作为共有权人已通过签订分家书的形式对自身权利进行了处分,而严某甲作为法定继承人之一并未在分家协议上签字,该协议对严某甲不具有法律效力,故袁A在该房屋上1/4份额应由严某甲与严某丁进行继承分割,严某甲应分得该房屋1/8的份额,其余归严某丁享有。因案涉房屋已被拆迁,严某甲有权要求对该房屋拆迁补偿款进行分割。根据严某丁与拆迁人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和生效法律文书,严某丁获得的拆迁补偿款793800元中对房屋本身价值的拆迁补偿款为271542元,应予分割。另有159253元,双方对该款的性质说法不一,严某丁虽陈述属于提前搬迁的补偿款,但并无相应证据证实,故原审将该款作为房屋拆迁产生的收益予以分割,并无不当。至于其他拆迁补偿款项,根据拆迁补偿协议属于对被拆迁人的补偿,严某甲要求分割没有事实依据。另本案当事人之间系家庭纠纷,应本着家庭和睦的宗旨妥善解决彼此争议,多说有利于矛盾缓解的事,防止矛盾激化。特别是严某丙的儿子严某丁、严某乙,应严格履行分家协议约定的义务和相应的法定赡养义务,保障严某丙的居住权。综上,上诉人严某丙、严某甲、严某乙的上诉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9530元,由上诉人严某丙、严某甲、严某乙共同负担(严某丙已预交10895元,剩余1365元由本院退还)。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于 焱审 判 员  刘艳生代理审判员  王小莉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七日书 记 员  邵 峰 来源: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