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石民再终字第00208号
裁判日期: 2015-05-21
公开日期: 2015-06-16
案件名称
郭计秋与王建、王君不当得利纠纷再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再审
当事人
郭计秋,王建,王君,辛集市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
案由
不当得利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二百零七条第一款
全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4)石民再终字第00208号再审上诉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再审申请人)郭计秋,农民。再审被上诉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被申请人)王建,农民。委托代理人郭藏琢,农民。原审被告(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王君,农民,辛集市张古庄镇张古庄村。原审第三人辛集市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冯曼,职务:董事长。委��代理人王彦峰,该公司职工。委托代理人雒志宏,该公司职工。再审上诉人郭计秋与再审被上诉人王建、原审被告王君、原审第三人辛集市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不当得利纠纷一案,辛集市人民法院于2007年8月20日作出(2001)辛民一初字第80129号民事判决,郭计秋不服提出上诉,本院于2008年2月15日作出(200l)石民二终字第01196号民事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判决生效后郭计秋仍不服,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ll年3月29日作出(20ll)冀民申字第46号民事裁定书,指令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再审。本院于2013年8月14日作出(2012)石民再终字第00021号民事裁定书,裁定撤销本院(2007)石民二终字第01196号民事判决和辛集市人民法院(2007)辛民一初字第80129号民事判决;本案发回辛集市人民法院重审。辛集市人民法院于2014年5月15日作出(2014)辛民再字第2号民事判决书,判后郭计秋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再审上诉人郭计秋,再审被上诉人王建及委托代理人郭藏琢,原审被告王君,原审第三人辛集市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代理人王彦峰、雒志宏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原告郭计秋再审称,1、(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认定王建从张古庄信用社贷款7100元,王建还这7100元是用我的款还的。2、王建出名为我从张古庄信用社贷款,我曾经偿还过这笔款,还剩4200元至今未还。3、(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判决王建还信用社借款7100元,利息600元及逾期利息,王建用我给他的1.1万元中的8659.15元还了(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中执行款项。我认为此款应由王建偿还,第3034号判决书中的贷款与王建出名为我��款不是一回事,所以王建应该退还我8659.15元及利息。原审被告王建辩称,2002年11月15日我出名给原审原告郭计秋从张古庄信用社贷款1万元,用于原审原告经营大棚,还本付息都是原审原告还的,由于原审原告不能完全偿还信用社款,信用社让我们每年置换手续。2005年7月2日贷款本金改为7100元,是因为郭计秋有两个棚,由我和本村赵小更贷款各1万元。2005年7月份原审原告还了我名下本金5800元,还剩4200元本金,赵小更知道后便和郭计秋协商将我名下的2900元改到赵小更名下,这样我名下借款本金即由4200元变成了7100元,所以信用社在2006年起诉要求我还7100元。我交执行款8659.15元是用原审原告郭计秋在原审被告王君手里押的1.1万元保证金中的一部分还的,剩余部分又给了郭计秋。原审被告王君辩称,我从中为他们说合,没有花原审原告一分钱,原审原告起诉我没有道���。第三人辛集市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述称,我们证明王建在信用社贷过款,原审原被告之间的纠纷和信用社没关系。原一审法院再审查明,2002年11月15日,原审原告郭计秋以原审被告王建名义在辛集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张古庄信用社借款10000元,2002年10月18日,原审原告郭计秋以赵小更名义在该信用社借款10000元,两笔借款均由郭计秋经营大棚使用。原审原告曾偿还借款部分本金和利息。因原审原告郭计秋未能按期偿还金部借款,张古庄信用社即与借款人在期限届满后办理了倒约手续。至2005年3月7日,原审原告偿还原审被告王建名下借款本金5800元,尚欠4200元。另一借款人赵小更对原审原告还款行为提出异议,经协商在2005年7月2日信用社以转约方式将王建名下还款本金2900元转到赵小更名下,王建名下借款即由4200元变成7100元,赵小更名下借款本金由10000元变���7100元。原审被告王建陈述将其名下的还款2900元转到赵小更名下事先征得了原审原告郭计秋同意,原审原告否认。2006年5月8日,经原审被告王君说合,原审原告郭计秋与原审被告王建写下保证金字据一份,内容为:“在5月18日以前,郭计秋交王君11000元作为保证金,王健(建)不还为郭计秋出名贷款的本息,到时经法院判决后,执行王健(建)时做为不逮建时用。10日内郭计秋交不上8000元棚归王健(建),利息郭计秋付本王健(建)还,9日上午先交3000元,10日内再交不上剩的8000元,连3000元带棚给王建。”署名:郭计秋、王建。2006年8月1日,张古庄信用社作为原告对王建提起诉讼,要求王建偿还2005年7月2日因借新还旧所欠借款7000元、利息660元及逾期利息并承担诉讼费用。原告张古庄信用社提交借款合同、借款借据和对账单三份证据。被告王建提交了三份还款凭��和一份借款借据,信用社认为王建提交的证据是以前的手续,与所诉借款无关,对王建提交的证据不予认可。本院确认了信用社的证据,对被告王建的证据没有采信。2006年9月18日,辛集市人民法院作出(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判决王建偿还张古庄信用社借款7000元、利息600元及逾期利息并负担诉讼费用820元。该判决书本院认为部分写明:“被告提供的证据与原告所诉无关,也不能证明被告在2005年7月2日借款后偿还了原告借款,因此被告提供的证据,本院不予采信”。王建用郭计秋交给王君的保证金偿还了借款本金、利息和诉讼费用共计8659.15元后,经王君退给郭计秋剩余款项2340.85元。原一审再审中原审原告郭计秋认为原审被告王建偿还信用社的8659.15元不是王建出名为郭计秋经营大棚所借款,是原审被告王建个人借款,并以本院(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查明部分和本院认为部分写有“被告提供的证据与原告所诉无关”进行抗辩。原审被告王建、王君和第三人张古庄信用社认可本院(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案件所诉借款是由王建为郭计秋借款倒约而来,除该笔借款之外,原审被告王建在张古庄信用社没有其它借款。原审原告郭计秋认为辛集市人民法院(2007)辛民一初字第80129号判决书和(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论述矛盾,至少有一个错误,第三人信用社对原审原告争议的事实提交了原始凭证,原始凭证中2005年7月2日王建名下借款由4200元改为7100元,赵小更名下由10000元改为7100元,恰好反映转约了2900元。为原审原告经营大棚另一借款人赵小更2005年去世。因原审原告郭计秋未能按期偿还赵小更名下借款,2006年9月26日,张古庄信用社作为原告将赵小更妻子郭秀坦、女儿赵巧枝诉至法院,要求其偿还2005��7月2日赵小更名下在张古庄信用社借款7100元及利息797.17元。2006年11月14日辛集市人民法院作出(2006)辛民信初字第3084号判决书,判决郭秀坦、赵巧枝偿还信用社借款7100元及利息、逾期利息并承担诉讼费用。原审原告郭计秋承认对赵小更出名为其种大棚借款10000元还过利息,对于赵小更出名贷款的问题提交了帮助贷款协议、郭继秋与郭秀坦所签协议。帮助贷款协议写明:“大棚贷款,赵小更帮助郭继秋贷款,以小更名誉贷,郭继秋还。随大棚大多数贷,还款期限而行。如果郭不还,大棚产权归赵所有。(贷款郭用于草莓大棚)。立字为证,一式两份。立协议人:郭继秋(手印)、赵小更(手印),2002年10月18日”。郭继秋与郭秀坦协议内容为:“郭计秋建大棚用款,由赵出名贷款。到现在还不了贷款。现在大棚产权完全归还赵所有。现在大棚出租金1000元壹仟元由郭计秋给赵到2006年春节前还完。从2007年所有每年现金1250元整壹仟贰佰伍拾元整归赵所有。2006年11月2日。郭继秋(手印)、赵方郭秀坦(手印)”。赵小更妻子郭秀坦、女儿赵巧枝否认上述两份协议,在原审法院对其询问笔录中陈述:2006年10月份,信用社让她们还赵小更名下借款7100元本金及利息时,她们让郭计秋还,郭计秋称没有钱还,答应郭秀坦、赵巧枝还清赵小更名下借款后,大棚归其母女。郭秀坦、赵巧枝偿还了赵小更名下借款(包括诉讼费共7897.17元),大棚归其母女二人。上述事实有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及庭审笔录为证。原一审法院再审认为,原审被告王建和案外人赵小更分别为原审原告郭计秋经营大棚在张古庄信用社借款,因偿还借款和倒约转约导致原审被告王建名下借款在2005年7月2日由4200元改为7100元,赵小更名下由10000元改为7100元。2006年张古庄信用社要求王建偿还借款时使用原审原告所交保证金进行了偿还,原审被告王建除为原审原告郭计秋出名借款外,在该信用社没有其它借款,由此说明王建支付信用社款项是为原审原告出名借款而致。原审被告王建的还款行为其本人并未得到任何利益,另一原审被告王君是在原审原告和原审被告王建发生矛盾后参与了说合协商,也未取得任何利益,故原审原告主张原审被告二人不当得利缺乏依据,原审法院不予支持。原审原告郭计秋以(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已认定王建提供的证据与信用社所诉无关、(2007)辛民一初字第80129号判决书和(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论述相矛盾提出抗辩,辛集市法院(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中张古庄信用社诉称借款系因借新还旧,且原审原告郭计秋和原审被告王建曾对还款事宜立有保证金字据,判决书查明事实和���院认为部分并未影响案件实体处理结果,故原审原告抗辩理由不成立。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一百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审原告郭计秋的诉讼请求。原审案件受理费25元,由原审原告负担。再审上诉人郭计秋上诉请求:一、撤销(2014)辛民再字第2号民事判决,改判被上诉人不当得利。二、被上诉人承担起诉和上诉费。事实和理由:一、再审上诉人是依据(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书起诉被上诉人不当得利的。原张古庄信用社起诉王建案中庭审笔录载明“还7000元与4200元余贷无关”卷中1733326号票据大写柒仟壹佰元,小写7000元。7000元签约地在信用社(合同注明),王建、赵小更、信用社张波签约地为王建家(举报信证实)。在信用社签约时该社副主任李锁虎在场(3034号案卷笔录),在王建家签约时上诉人不在场,李锁虎也不在场,上诉人不知情,没有经上诉人同意(举报信证实)。王建曾当庭表示“此证据与本案无关”,这些证据充分证明,信用社诉王建还7千元与为上诉人出名借的1万元还的还剩4200元无关。二、原审再审没有举证证明王建非不当得利的证据,所举证据不是倒约时的原始凭证,而且不全差太多,也就是举报信上“张波一卷拿走了”的合同、借据、还款凭证、手续费、印花税等凭证,这些凭证借、贷双方都需保留。三、原审第三人出示的2696471号票据的大写壹万元借据证明被上诉人王建在履行与出名为上诉人贷的另一笔贷款,上面按有王建的手印,有四笔还息记录,这四笔不是上诉人还的,在王建家倒约前,上诉人还被上诉人出名所贷之款时都有信用社出具的凭证,留有王建手印的证明是王建还的。再审被上诉���王建答辩称,我贷了一万元钱,他用着呢,其中涉及到赵小更。陆陆续续还了6千,一开始还的是王建名下是贷款,后来又分到赵小更名下3千,王建名下还有7千,这时候他就不还钱了,信用社就起诉王建还款,然后王君当中间人,郭计秋交保证金11000元并签了协议。判决后拿保证金还的执行款8000多元,剩下2000多元还给郭计秋了,一分钱也没有多得,没有不当得利。原审被告王君答辩称,贷款的事是郭计秋贷款1万元,到期信用社要钱,我和郭计秋说好了从郭计秋处拿了11000元还大棚款款从郭计秋那拿的就还了王建了,王建还了信用社,剩余的钱王建又给了我,我给了郭计秋了,这钱一分不少,从中没有得利。原审第三人答辩称,他说证据没有质证,在辛集法院开庭时原始凭证都看了,原审判决都写清楚了,证据都质证了。再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查明的事实一致���本院再审认为,因再审上诉人郭计秋经营大棚资金短缺,经与再审被上诉人王建和案外人赵小更协商,分别以王建、赵小更的名义在辛集市张古庄信用社为再审上诉人郭计秋贷款2万元,双方对贷款事实无异议。贷款期间郭计秋与王建因还款发生纠纷,经原审被告王君说合,双方写下字据一份,郭计秋交给王君11000元保证金。因到期不能还款辛集市张古庄信用社将王建诉至法院,辛集市人民法院作出的(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判决生效后,再审被上诉人王建用郭计秋的保证金偿还了生效判决中其为再审上诉人郭计秋在信用社所贷款的本金及利息8659.15元,原审时辛集市张古庄信用社曾证明再审被上诉人王建在该信用社没有其它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本案中再审上诉人郭计秋本应偿还以再审被上诉人王建名义为其所贷款的本金及利息,再审被上诉人王建依据辛集市人民法院(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生效判决和双方签订的保证书,用再审上诉人郭计秋的保证金偿还了再审被上诉人王建为郭计秋所贷款的本金及利息后将余款还给了郭计秋,再审被上诉人王建从中并没有获得额外的利益,原审被告王君在此案中仅是参与调解协商,也未从再审上诉人郭计秋处获得利益,故原审法院认定王建、王君的行为不构成不当得利,判决驳回郭计秋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再审上诉人郭计秋如对辛集市人民法院(2006)辛民信初字第3034号生效判决不服可另案解决。综上所述,再审上诉人郭计秋的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百零七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辛集市人民法院(2014)辛民再字第00002号民事判决。二审诉讼费50元,由再审上诉人郭计秋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李鸿雁代审判员 李 洁代审判员 杨文涛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书 记 员 刘萌萌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