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5)栾民初字第276号

裁判日期: 2015-05-21

公开日期: 2015-06-23

案件名称

李留信、李爱萍、李花萍与李留强继承权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栾川县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栾川县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李留信,李花萍,李爱萍,李留强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第一款

全文

河南省栾川县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栾民初字第276号原告李留信,男,1960年9月11日生,汉族,住河南省栾川县。原告李花萍,女,1967年10月12日出生,汉族,住栾川县。原告李爱萍,女,1963年3月5日出生,汉族,住栾川县。三原告委托代理人刘彦生,男,司法局退休干部,一般代理。被告李留强,男,1969年12月6日生,汉族,住河南省栾川县。委托代理人水红柱,男,系河南鸾州律师事务所律师,一般代理。原告李留信、李爱萍、李花萍与被告李留强继承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王海涛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李留信、李爱萍、李花萍及其委托代理人刘彦生和被告李留强及其委托代理人水红柱到庭参加了诉讼,庭审中原告李爱萍、李花萍放弃诉讼请求,另一继承人李留栓放弃了对被继承人李士健遗产的分割。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诉称:原被告系同胞兄弟,父亲系冷水镇干部,1981年退休,亡时83岁。母亲崔玉兰与父同龄,务农,父母亲多年以来一直单独生活,晚年期间姊妹五人共尽孝道,兄弟三人轮流伺候。母亲于2011年去世,因原告李留信常在外打工老大李留栓无房居住,故安排父亲暂住被告李留强家,因父亲的赡养问题李留栓主动与原告打电话征求意见,原告的意见为:“1、首先把家庭以前的事情说清;2、轮流伺候;3、送往老年公寓”。没有征求原告二位妹妹李爱萍、李花萍的意见。原告哥哥李留栓非但没有采纳原告的意见,更没有给李爱萍、李花萍打招呼,便擅自做主和被告李留强签订了一份李留栓对父亲生不养死不葬的协议,约定父亲李士健百年后的遗产全归被告李留强所有,后三原告知道后都非常生气,便托人给被告李留强协商如何妥善处理此问题,但被告态度十分坚决,综上所述,被告李留强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所签订的协议属无效协议,无奈原告现诉至法院请求:1、判令被告将被继承人李士健的40个月工资95474元均等分给原告;2、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被告辩称:原告李留信系恶意诉讼,本次诉讼不是李爱萍、李花萍的真实意思表示,也不是本案的适格原告。原告诉状中提及关于赡养老人协议的形成过程与实际实施不符,纯属虚构。原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为:证明一份。拟证明被告李留强将被继承人李士健的40个月工资95474元遗产领取的事实。被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为:赡养协议一份。拟证明该赡养协议是一份负有赡养义务的遗嘱,赡养方案中被继承人李士健的三个儿子均有对被继承人挑选独自赡养权,被继承人李士健同意自该赡养协议形成之日起自己由李留强赡养,被继承人遗产和补偿金全归李留强,该赡养协议形成时由原被告表兄崔柱子等人参与,过程透明,协议内容公平合法,该赡养协议合法有效。李爱萍的证人证言一份,李花萍的证人证言一份,2、3号证据拟证明:(1)2011年2月份形成的赡养老人协议,长兄李留栓已征得两个妹妹的意见,她们同意该协议内容;(2)该赡养协议形成后,李士健由被告李留强一人赡养;(3)原告李留信所提交的诉状中涉及李爱萍、李花萍的签名和手印不是二人所为,李留信捏造签名及捺印。李占京证言一份,崔柱子证言一份,李留栓证言一份,冷水镇东增河村委证明一份,4--7号证据拟证明(1)赡养协议的形成前提和过程,赡养协议形成过程合法;(2)该赡养协议是一份附赡养条件的遗嘱;(3)被告已按照赡养协议约定履行了对李士健的生养死葬义务;(4)李士健年老时,原告李留信未对李士健履行赡养义务。经庭审质证,被告李留强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认为其不具备证据特征,对领取李士健死亡后的95474元工资予认可。原告李留信对被告提供的1号证据真实性无异议,但该协议书上李士健签名并不是其本人所签,该赡养协议上崔柱子的签名不知道是谁,该协议是李留强的个人意思所出具的,该协议是一份附赡养义务的遗嘱不符合法律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对2、3号证据因证人未到庭作证,其不能作为证据。对4号证据因李占京未捺印也未到庭,对此不予认可。对5、6号证据系复印件,其证人未到庭,对此不予认可。对7号证据真实性无异议。本院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评析如下:对原告提供的1号证据被告对该证据中数额予以认可,本院对该证据予以采信。对被告提供的第1号证据原告对其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该证据中的签名并非系李士健本人所书写,后经法庭询问及告知,原告放弃笔迹鉴定,经结合证人李留栓、崔柱子出庭证言本院予以确认。对第2、4、5、6号证据证人李爱萍、李留栓、崔柱子均到庭作证并接受质证,证人证言真实有效与本案具有关联性对此本院予以确认。第7号证据原告对其真实性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经审理查明:原告李留信、李爱萍、李花萍与被告李留强系同胞兄妹。父亲李士健生前系冷水镇退休干部,共有五个子女。李士健夫妻晚年由其子女共同轮流赡养。2011年原被告的母亲去世后。于2012年2月份李士健长子李留栓建议,为了李士健晚年能有一个稳定幸福的生活环境决定变换轮替护理为专子护理,并经李留强、李爱萍、李花萍及李士健本人同意,由李留栓、李留强、崔柱子和李士健签字订立赡养老人协议书一份。协议约定:“李士健同意由被告李留强一人赡养,工资收入归李留强支配,李士健百年后,国家补偿无论数额大小归其子所有,任何人无权利谈论分配,在赡养老人期间,确实有不尽孝心行为,其与子女有申诉、变更赡养老人之权利”。签订该赡养协议时,原告李留信因外出务工未在家中。签订赡养协议后,李士健随被告李留强共同生活。2013年2月份,李士健因病去世,后事由被告李留强办理。被告李留强从冷水镇政府领取40个月工资及补助,共计95474.00元。现原告要求平均分割该40个月工资及补助。庭审中原告李爱萍到庭撤回起诉,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李留栓出庭作证,并当庭明确放弃继承。原告李花萍也以书面形式撤回起诉,并放弃继承。被告李留强系残疾人并享受农村低保。本院认为: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本院原被告的父亲李士健在2012年2月12日与被告李留强和其长子李留栓及崔柱子签订赡养老人协议时原告因在外务工,但经其他子女同意,其父亲李士健随被告李留强共同生活,并承担扶养义务。从该协议签订到李士健病故,原告均在外务工,对父亲扶养问题并未明确提出异议。李士健病故后,被告所领取的工资和补助,李留栓、李爱萍、李花萍自愿放弃继承,并不违反法律不强制性规定。原告现要求平均分割该款,因李士健生前与被告签订的赡养老人协议,实为附扶养条件的遗嘱,该财产扣除老人丧葬费用17101.5元(依2013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203元/年的50%计算),下余78372.5元结合本案实际,被告对其父尽了主要扶养义务,且被告为残疾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故在分配遗产时被告可以多分。在签订赡养老人协议前,老人系轮流扶养,原告也尽到一定扶养义务,对原告继承遗产份额酌定为6000元。尊老爱幼、兄弟合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继承人李士健已病故,希望原被告今后能够和睦相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李留强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五日内将被继承人李士健的遗产给付原告李留信6000元。驳回原告李留信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本案受理费400元,由原告李留信负担200元,被告李留强负担200元(被告负担部分暂由原告垫付,待执行中一并返还)。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王海涛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书记员  褚国阳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