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园民初字第00485号
裁判日期: 2015-04-07
公开日期: 2015-06-24
案件名称
蒋某甲、杨某等与蒋某丙、蒋某丁等分家析产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蒋某甲,杨某,蒋某乙,蒋某丙,蒋某丁,蒋某戊,蒋某己
案由
分家析产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九条,第一百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四条
全文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园民初字第00485号原告蒋某甲。原告杨某。原告蒋某乙。法定代理人蒋某甲,系蒋某乙父亲,即本案原告蒋某甲。法定代理人杨某,系蒋某乙母亲,即本案原告杨某。委托代理人李日钧,江苏新苏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上述三原告。委托代理人杨菊,代理上述三原告。被告蒋某丙。委托代理人蒋晓强,男,1986年10月2日生。被告蒋某丁。被告蒋某戊。被告蒋某己。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诉被告蒋某丙、蒋某丁、蒋某戊、蒋某己分家析产纠纷一案,本院于2015年2月9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江福禄独任审判,于2014年3月30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蒋某甲、杨某(也即原告蒋某乙法定代理人)及两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李日钧,被告蒋某丙及其委托代理人蒋晓强、被告蒋某戊、蒋某己到庭参加诉讼,被告蒋某丁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本院依法缺席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诉称:原告蒋某甲与杨某系夫妻关系,蒋某乙系其女儿。被告蒋某丙、蒋某丁、蒋某戊、蒋某己与蒋某甲系兄弟姐妹关系,蒋某丙、蒋某丁、蒋某戊、蒋某己与蒋某甲的父亲是蒋水林、母亲蒋雪兴。2003年,原告的原邓巷村三组房屋动迁,其父亲蒋水林挂在原告户下一并安置。原告与各被告商议,蒋水林挂在蒋某甲名下拿房,蒋某丙与蒋某甲签订家庭协议,协议原则为谁拿房谁养老。根据该协议,原告安置房屋为23幢405室、23幢206室,蒋水林也随原告共同居住,原告按照协议负责其住房及生老病死等各项费用,直至2007年9月28日蒋水林去世。原告希望各被告配合、办理过户手续,现只有被告蒋某丙明确拒绝,导致过户无法完成,原告为维护合法权益诉讼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1、蒋水林(已去世)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浪花苑23幢405室、23幢206室房产共有的份额(30平方米)归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所有;2、被告蒋某丙、蒋某戊、蒋某戊、蒋某己立即配合将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浪花苑23幢405室、23幢406室过户至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名下;3、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蒋某丙负担。诉讼中,原告明确第1项诉请中注明的30平方米是立案诉讼费计算依据,原告主张的是蒋水林在23幢405室、23幢206室两套房屋中的所有动迁份额。被告蒋某丙辩称:就涉案房屋的分配,原被告从未协商过。蒋雪兴系拆迁之前2001年6月17日去世,不是原拆迁安置人口。家庭协议是真实的,但签该协议时父亲在世,被告蒋某丙并未表示过放弃父亲的遗产。被告蒋某戊、蒋某己辩称:原告所述属实,同意原告的诉请,对涉案房屋不主张权利,蒋某戊、蒋某己放弃权利,即使有份额也都给原告。被告蒋某丁未出庭参加庭审,但其表示没有意见,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对涉案房屋不作主张,即使有份额也都给原告。就原告提供的家庭协议,蒋某丁表示认可,其向本院陈述:当时他不在场,但知道家庭协议的内容,家庭协议是村干部主持兄弟俩协商签订的,父亲蒋水林挂靠在大儿子蒋某甲名下拿房,今后父亲蒋水林的生老病死就由大儿子蒋某甲负责,蒋某甲补贴蒋某丙5000元。经审理查明:2003年10月8日,��拆迁,原告蒋某甲妻子杨某作为户主向原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征地动迁办公室进行拆迁登记,拆迁安置人员为户主杨某、丈夫蒋某甲、女儿蒋某乙、公公蒋水林。安置动迁房屋公安编号为浪花苑23幢405室、23幢206室。2003年10月22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原胜浦镇吴巷村村民委员会干部蒋某庚的协调下,原告蒋某甲与被告蒋某丙签订了家庭协议,协议约定:经甲方(蒋某甲)、乙方(协议上书写蒋立欣、蒋利兴,即被告蒋某丙)协商,关于父亲蒋水林的拿房问题达成如下协议:一、经双方协商蒋水林在蒋某甲名下拿房,由蒋某甲安排蒋水林住房,直至死亡。与乙方无关。二、由甲方付给乙方人员调剂费5000元。三、蒋水林的生老病死及丧葬费用均由甲方负责。看病费用也由甲方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给予论定。与乙方无关。四、如父亲死亡做道场费用甲乙双方各半。五、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另外协商。蒋某甲在协议书上甲方处签字,蒋某丙在乙方处签名。动迁后蒋某丙已收到蒋某甲支付的调剂费5000元。另查明,蒋某甲、蒋某丙、蒋某己系蒋水林与蒋雪兴生育的三个子女,蒋某丁、蒋某戊与蒋某甲、蒋某丙、蒋某己系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蒋水林与蒋某丁、蒋某戊形成事实抚养关系。蒋水林于2007年9月28日去世,蒋雪兴于2001年6月17日去世。动迁后,蒋水林的生病直至去世的丧葬费均由原告承担。涉案浪花苑23幢405室及23幢206室房屋已于2010年9月8日办理了房屋所有权登记,均登记在杨某名下,另备注安置对象:蒋某甲、蒋某乙、蒋水林。针对原告提交的“家庭协议”,被告蒋某丁、蒋某戊、蒋某己称原告所述均属实,表示对涉案房屋不主张权利,如有份额也都给原告。被告蒋某丙质证意见为:对证据的真实性没有异议。就协议内容“蒋水��在蒋某甲名下拿房”这点,蒋某丙本来想用抽签决定,因为原告不同意,在无奈的情况下才签订了这份家庭协议,让蒋水林在蒋某甲名下拿房,同意将父亲蒋水林的份额挂靠在原告名下,但不表示蒋某丙放弃对蒋水林遗产的继承权利。当时所拿5000元调济费是同意将父亲的份额挂靠的补偿,不是放弃对父亲遗产继承的补偿;协议中丧葬费等虽约定与蒋某丙无关,但蒋某丙也经常去看望蒋水林,尽到了儿子的责任。诉讼中,原告蒋某甲申请草拟协议的原村委会负责动迁的干部蒋某庚出庭作证,其陈述:他在村里负责动迁工作,按照动迁安置政策,每个老人33个平方米左右。如果两个儿子又有老人的家庭,一定要写家庭协议书,确定老人挂靠在哪个儿子户下拿房,当时他还上门让他们兄弟俩协商。后兄弟俩商量下来后决定将父亲蒋水林挂靠在大儿子蒋某甲名下拿房。大儿子多拿了16个平方,由大儿子支付给小儿子16平方的调济费5000元,并且强调谁拿老人的房子就负责老人的居住。这份家庭协议由他草拟,蒋某丙当场签字,当时签字时还有一个治保主任蒋永斌也在场。签订这份家庭协议时,蒋水林不在场,但他曾征求过蒋水林意见,蒋水林说他不管,让俩兄弟协商。他将协商的方案告诉了蒋水林,蒋水林没有反对。协议上调济费5000元也是他们自己协商的,对少拿房子的一方作点补偿。当法庭询问,老人指标挂靠在大儿子名下,并且支付了调济费5000元后,是否老人的份额就约定为大儿子所有?蒋某庚回答:这是不成文的乡规民约,谁拿房房子就归谁,且大儿子还出了老人份额的购买价。原告对证人蒋某庚证言没有异议,被告蒋某丙对蒋某庚的所述家庭协议的形成过程辩称没有异议,但认为证人称将协商方案告诉过父亲,父亲也没有表示同意。另外,证人称一个老人33平方米与拿房标准及价格结算不属实,其他证言没有异议。另外,庭审中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表示,若最终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请,过户费及诉讼费均由原告自行承担。以上事实,由原告方提交的拆迁私有住房现场测量表(B1)、拆迁私有住房产权调换协议书(B3)、家庭协议、户表、死亡证明、户口注销证明、证人证言等证据以及双方当某本院认为:根据苏州工业园区相应的拆迁政策,安置房屋时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安置。蒋某甲、蒋某丙就父亲蒋水林的动迁份额进行协商,双方协商指向对象应为蒋水林在动迁安置房屋中所占的动迁份额。该协议是在原、被告所在村委会负责动迁的工作人员协调下进行,双方均在协议上签字,故双方达成的协议应具有法律约束力。该协议在村委会负责动迁的工作人员协调下签订,签订���动迁干部征求意见时蒋水林并未对协议内容表示反对,且诉讼中,被告蒋某丙对证人蒋某庚所述协议形成过程也表示无异议,该协议已履行完毕,故该协议应视为在蒋水林生前原、被告及其父亲蒋水林对蒋水林所有的动迁安置份额已进行析产协商,并分割完毕,该动迁份额不应再视为蒋水林的遗产予以分割,蒋水林的动迁安置份额应为原告所有。故原告要求判令蒋水林的所有动迁份额归原告蒋某甲所有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被告辩称其并未放弃继承应参与分割的抗辩意见,本院不予采纳。因涉案房屋已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故原告主张被告配合将涉案两套房屋过户至原告三人名下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九条、第一百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一百零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依法确认蒋水林在苏州工业园区浪花苑23幢405室、23幢206室房屋中所占的所有动迁安置份额均归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所有;二、被告蒋某丙、蒋某丁、蒋某戊、蒋某己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协助原告将涉案浪花苑23幢405室、23幢206室房屋过户至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名下;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为9052元,原告蒋某甲、杨某、蒋某乙自愿负担。原告预交之款,本院不再退还。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按照国务院《诉讼费用缴纳办法》规定向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营业部,账号:10×××99。审判员 ���福禄二〇一五年四月七日书记员 杨 惠 娟第页共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