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4)鹿民初字第1439号

裁判日期: 2015-04-18

公开日期: 2015-06-21

案件名称

原告张某某与被告王某某、王某某、张某某婚约财产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鹿邑县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鹿邑县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案由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

全文

河南省鹿邑县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4)鹿民初字第1439号原告张某某,男,汉族,生于1992年12月19日,住鹿邑县宋河镇。委托代理人李长永,河南真源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王某某,女,汉族,生于1991年10月23日,住鹿邑县宋河镇。被告王某某,男,汉族,生于1968年6月19日,住址同上,村民。系被告王某某之父。被告张某某,女,汉族,生于1966年8月10日,住址同上,村民。系被告王某某之母。三被告共同委托代理人秦少敏,河南大象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告张某某诉被告王某某、王某某、张某某婚约财产纠纷一案,本院于2014年12月5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5年1月14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张某某的委托代理人李长永,被告王某某、张某某及三被告共同委托代理人秦少敏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诉称,原告张某某与被告王某某经人介绍相识,于2012年12月订立婚约,经媒人给付被告彩礼20000元及闰月衣钱1000元。婚前,被告王某某以要求买车,原告母亲王令将5万元彩礼分两次交给被告王某某、张某某。另原告张某某在婚前给被告王某某买有三金,价值15000元。原告张某某及被告王某某于2014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十)举办结婚仪式,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后不久,原、被告双方去山西太原打工,常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后被告从太原回来,长期在其娘家居住,没有和原告共同生活的意愿。请求依法判决被告返还原告彩礼款90000元。被告辩称,1、三被告只收到原告彩礼款20000元,其余都不是真实的。原告有过错,经常打骂被告王某某,也不让其回家居住,已迫使其解除同居关系,被告不应该返还彩礼;2、被告个人财产归被告所有;3、本案诉讼费应由原告负担。原告提供证据及认定如下:1、原告身份证复印件(与原件核对无异)一份,证明原告具有主体资格。经质证,被告无异议。经审查,该份证据的证明目的本院予以采信。2、光盘一份,证明目的证明原告结婚前给付王某某彩礼(下书)2万,婚前给付被告(准备买车钱)5万元,买四金1万多的事实;证明被告结婚后将彩礼(准备买车钱)5万带到原告家后(该款存于被告王某某银行卡),原告与被告王某某将上述彩礼款5万元,加上二人积蓄1万元共计6万元,借给被告王某某嫂子的事实。经质证,被告认为录音证据的时间、人物、地点原告应当提供;证据的来源不清楚;原告的录音总结书面内容不完整,无法查明真实性、客观性、关联性;不排除原告在诱骗的情况下进行的。综上四点,此份证据依法应不予采纳。经审查,该份证据是原告同其母亲、被告王某某及被告王某某的嫂子四人谈话录音。该录音虽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但并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亦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该份录音内容清晰、连贯、完整、真实,故可作为证据适用。被告的异议不能成立。该份录音内容各方仅对原告婚前给付被告50000元彩礼款(被告买车索要)并借与被告的嫂子的事情经过有所表态及明示,且有其他证据佐证。故该份证据的证明目的本院部分予以采信。3、证人黎桂英出庭作证,证明婚前原告的母亲分两次去被告家送彩礼5万元。4、证人张殿亮出庭作证,证明原、被告订婚时,给付被告彩礼款20000元及闰月衣钱1000元。5、证人王令出庭作证,证明原、被告订婚时的彩礼21000元是经媒人张殿亮、王庆华给付被告的。婚前彩礼5万元是其本人分两次到被告家给付被告王某某、张某某的。四金是原告张某某结婚前买的,花费约15000元,但不知道交给谁了。经质证,原告对上述证人证言无异议。被告认为证人黎桂英及证人张殿华与原告有利害关系,是原告张某某二姐的干爹和干娘。证人黎桂英所说送5万元是听原告母亲说的,是传来证据,不应采信。被告未见到证人王令所说的5万元及闰月衣钱1000元,至于四金是王令听其儿子王团结说的,三被告也没见到,下书20000元是真实的。经审查,证人张殿亮是原、被告缔结婚约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当地风俗习惯,证明给付被告彩礼款20000元、闰月钱1000元,其证言是真实可信的,故本院予以采信。证人黎桂英、王令证明原告除订婚彩礼外又给付被告彩礼款5万元。一般农村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往往参与者和知情人大多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好友,如以与一方当事人有利害关系为由,皆不采信的话,对于当事人来讲,有失公允。二证人虽与原告存在利害关系,其证言虽证据效力较低,但能与原告提供的视听资料相互印证,其证言是真实可信的,故本院予以采信。证人王令证明原告花费约15000元购买四金,但不能证实是否交付给被告,原告也未提供相关支出票据加以证明,且被告予以否认,故本院对此不予采信。被告提供证据及认定如下:清单(收据)五份,证明清单所列内容是被告陪送嫁妆应归被告所有。经质证,原告认为被告现有在原告家中的个人财产待本案结束后,原告同意返还。被告诉请返还个人财产与本案不是一个法律关系,被告应另案起诉。该五份证据都是收据和订货清单及被告所写清单,不是正规发票不能证明被告上述财产是否存在,不能达到证明目的。经审查,原告异议成立,对上述证据本院不予采信。经审理查明,原告张某某与被告王某某经人介绍相识,于2012年12月订立婚约,经媒人给付被告彩礼20000元及闰月衣钱1000元。婚前,被告王某某要求买车,原告母亲王令将5万元彩礼款分两次交给被告王某某、张某某(原、被告婚后将该款借给被告王某某的嫂子)。原告张某某及被告王某某于2014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十)举办结婚仪式,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后不久,原、被告双方同往山西太原打工,常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双方同居近九个月后,被告回到娘家居住,导致双方同居关系解除。原告要求被告返还上述彩礼时,遭被告方拒绝,为此酿成纠纷,诉至本院。本院认为,原告张某某与被告王某某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同居生活,原告按当地风俗在订婚时和婚前给付被告彩礼款共计71000元。双方同居期间,常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导致同居关系解除。故原告要求返还彩礼,本院予以支持。原、被告共同生活近九个月,被告返还原告的彩礼比例以40%为宜,故被告应返还原告彩礼款28400元。被告辩称原告存在过错,不应返还彩礼,庭审中被告方未提供相关证据加以证明,故本院不予采信。被告要求返还个人财产,因与本案不属同一个法律关系,应另行提起诉讼。原告其他诉讼请求,因未提交充分证据,本院不予支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王某某、王某某、张某某返还原告张某某彩礼款28400元,于本判决书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履行完毕;二、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2050元,原告负担1340元,被告负担710元。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 韩 杰审判员 宋全林审判员 李运祥二〇一五年四月十八日书记员 郭 玲 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