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黄浦民四(民)初字第1780号
裁判日期: 2015-12-11
公开日期: 2016-02-22
案件名称
俞苗德、蒋凤君等与俞月珍共有物分割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上海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俞苗德,蒋凤君,俞颖,俞月珍
案由
共有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
全文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黄浦民四(民)初字第1780号原告俞苗德,男,汉族,1937年11月23日出生。原告蒋凤君(原告俞苗德之妻),女,汉族,1940年3月23日出生。原告俞颖(原告俞苗德之女),女,汉族,1971年11月1日出生。三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左靖,上海诺盛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俞月珍(原告俞苗德之姐),女,汉族,1932年11月28���出生,户籍所在地为上海市。委托代理人肖田,上海市申光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告俞苗德、原告蒋凤君、原告俞颖诉被告俞月珍共有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李慧独任审判,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俞苗德、原告蒋凤君、原告俞颖、三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左靖、被告委托代理人肖田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俞苗德、原告蒋凤君、原告俞颖诉称:原上海市徐家汇路XXX弄XXX号房屋(下称徐家汇路私房)系原告俞苗德父母即俞德根、俞林弟之私房。1983年10月,俞德根死亡。1985年,徐家汇路私房进行联建公助,当时三原告及俞林弟户籍均在该房内。同年4月,原告俞苗德及俞林弟与筹建组签订协议,约定徐家汇路私房交付筹建组,筹建组则将上海市思南路XXX弄XXX号XXX室、XXX室房屋以联建公助形式予以出售。1987��3月10日,原告俞苗德支付购房款即新旧房屋之差价。同年,俞林弟取得系争房屋产权,产权证中记明房屋性质为联建公助。之后,三原告及俞林弟均在系争房屋内实际居住。1996年12月,俞林弟死亡,但系争房屋产权未作变更登记。现三原告称原告俞苗德就系争房屋曾支付购房款,而原告俞苗德付款行为应当视为三原告作为家庭成员共同支付,故系争房屋产权应系三原告及俞林弟共同共有,三原告并就此起诉来院,要求就所付购房款人民币3,168.46元确认三原告对系争房屋享有75%之产权份额。三原告提供以下证据:1、1985年4月13日《思南路115“联建公助”住宅协议书》,以证明(1)原告俞苗德与俞林弟共同签署该份协议,故三原告及俞林弟均系系争房屋之共同享有人;(2)系争房屋属于联建公助房屋,系有限产权房;(3)原告俞苗德单位作为担保人保证原告俞苗德全额支付购房款;(4)协议对新旧房屋作价及应付购房款予以明确,而上述款项均由原告俞苗德盖章确认。2、1987年1月缴纳房款通知及1987年3月10日收据,以证明(1)购房款结算依据;(2)购房款实际由原告俞苗德支付,故系争房屋应系三原告与俞林弟共同共有。3、户籍资料,以证明(1)签订联建公助协议时,当时徐家汇路私房内户籍在册人员及实际居住人员为三原告及俞林弟;(2)三原告及俞林弟属系争房屋之安置人员,对系争房屋享有权利;(3)被告在联建公助协议签订之前已迁出户籍并在他处居住,被告对系争房屋并不享有权利;(4)系争房屋购置后,三原告及俞林弟迁入户籍并实际居住;(5)俞林弟无经济收入,长期与三原告共同居住于系争房屋内。4、邮政明信片,以证明1988年1月28日,原告俞苗���基于房屋权利人身份被通知办理系争房屋入住手续,由此,三原告及俞林弟系系争房屋之共同权利人。5、房屋所有权证,以证明三原告及俞林弟作为俞林弟户于1988年取得系争房屋之产权证明,系争房屋性质为联建公助房屋。6、原告俞苗德单位出具《证明》,以证明(1)系争房屋属联建公助性质,原告俞苗德支付全部房款;(2)单位为原告俞苗德支付房款提供担保;(3)原告俞苗德从未自单位处享受福利分房待遇。7、公安局户籍证明,以证明俞林弟于1996年12月21日报死亡。8、人民公社户口登记表,以证明被告户籍情况。9、社员建房用地申请表,以证明在联建公助协议签订之前,被告既已在他处享有土地建房,由此,被告并非系争房屋之享有人。10、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以证明被告从未在系争���屋内实际居住。被告俞月珍辩称:系争房屋产权应当以登记为准,根据房地产登记资料,系争房屋产权归俞林弟一人所有,故对三原告诉请不予认可。被告对三原告提供证据6表示异议,称其中内容并非单位对当时情况之客观陈述,对三原告提供其他证据形式真实性均予确认,但对三原告所称被告并不享有安置权及居住权不予认可。被告未向本院提交相关证据。经审理查明:原上海市徐家汇路XXX弄XXX号房屋(下称徐家汇路私房)系原告俞苗德父母之私房。1983年10月,原告俞苗德之父俞德根死亡。1985年4月13日,原告俞苗德及原告俞苗德之母俞林弟作为乙方与甲方即原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115弄住宅工地筹建组(下称筹建组)签订《思南路115“联建公助”住宅协议书》(下称《协议书》)一份,约定(1)筹建组在思南路115弄部分地段以联建公助形式翻建新房,俞林弟将原住徐家汇路私房参加联建公助,甲方则将上海市思南路XXX弄XXX号XXX、XXX室房屋(即系争房屋)售予乙方;(2)新建房屋优惠价为人民币5,728.24元,原住私房作价为人民币2,559.78元,乙方应付房款为人民币3,168.46元,如一次性付清则按八折付款计人民币2,534.77元。签约期间,原徐家汇路私房内户籍在册人员为三原告及俞林弟。1987年3月10日,原告俞苗德向筹建组支付房款人民币2,534.77元。之后,系争房屋取得房屋所有权证,所有权人登记为俞林弟,所有权证中记明系“联建公助”商品房。嗣后,系争房屋由三原告及俞林弟实际居住使用。1996年12月,俞林弟死亡,但系争房屋权利人未作变更登记。现三原告称在购买系争房屋时,三原告系原徐家汇路私房户籍在册人员,故三原告与俞林弟均属购房时之安置人员,另外原告俞苗德付款行为应当视为三原告作为其家庭成员共同付款,三原告与俞林弟应当均属系争房屋之共同共有人,三原告并以此为由起诉来院,要求确认三原告基于1987年3月支付房款行为对系争房屋享有75%之产权份额。另查明:原告俞苗德在购买系争房屋时支付房款行为由其所在单位提供担保。审理中,三原告明确表示对于原告俞苗德在购房时针对原徐家汇路私房所享有之继承份额,即使可视为在购房时对于系争房屋之出资情节,亦不要求在本案确认产权份额时一并作出处理。以上事实,由三原告提供的《协议书》、房款收据、原告俞苗德单位出具《证明》、房屋所有权证以及当事人陈述笔录等证据证实,本院予以确认。本院认为:系争房屋属联建公助商品房,根据《协议书》,系争房屋购买时房款计为人民币5,728.24元,其中部分房款2,559.78元以徐家汇路私房作价冲抵,剩余房款人民币3,168.46元则由购房人再行支付。1987年3月,原告俞苗德在单位提供担保情形下,实际支付房款人民币2,534.77元。根据《协议书》,应付房款人民币3,168.46元如一次性付清可按八折即人民币2,534.77元计付,由此,应当视为原告俞苗德已实际履行支付房款人民币3,168.46元之合同义务,故原告俞苗德就支付房款一节可依法认定为原告俞苗德在购房时实际出资人民币3,168.46元。鉴此,系争房屋作为联建公助房屋,房屋产权虽登记在俞林弟一人名下,但原告俞苗德基于子女身份、实际支付房款行为以及购房后实际居住行为,原告俞苗德可主张要求成为系争房屋产权共有人,其共有之产权份额可视出资情况予以酌定。对于三原告所称原告俞苗德支付房款应当视为三原告共同支付一节,鉴于房款收据中记明缴款人为原���俞苗德,且单位担保亦仅系单位为其职工个人所提供之担保,故即使所付房款来源系家庭款项,但对外亦应仅视为原告俞苗德之个人付款行为,由此,本院对三原告上述述称意见依法不予采纳。另因俞德根在购房时已经死亡,故购房时原告俞苗德及被告俞月珍就徐家汇路私房均可能享有继承份额,所涉继承份额在购房时亦可视为对系争房屋之出资,鉴于所涉继承未曾作出处理,且原告俞苗德在审理中亦明确表示对于继承份额所导致之出资,不要求在本案中作出产权共有之处理,当事人该项意思表示与法无悖,故本院仅针对原告俞苗德于1987年3月支付房款一节对其据此是否可成为产权共有人以及其可依法享有之产权份额作出处理。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原告俞苗德系上海市思南路XXX弄XXX号XXX室、XXX室房屋之���权共有人;二、原告俞苗德就1987年3月支付房款人民币2,534.77元之出资行为对上海市思南路XXX弄XXX号XXX室、XXX室房屋享有55%产权份额;三、驳回原告蒋凤君、原告俞颖要求对上海市思南路XXX弄XXX号XXX室、XXX室房屋享有产权份额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人民币22,800元(三原告已预付),适用简易程序减半收取为人民币11,400元,原告蒋凤君、原告俞颖共同负担人民币5,700元,被告俞月珍负担人民币5,700元,本院退还原告俞苗德、原告蒋凤君、原告俞颖人民币11,400元。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李 慧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一日书记员 暨秉恒附:相关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