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张乐民初字第00207号
裁判日期: 2015-10-08
公开日期: 2016-01-06
案件名称
陆某甲、陆某乙等与陆某己继承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张家港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陆某己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九条,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一款
全文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5)张乐民初字第00207号原告陆某甲。原告陆某乙。原告陆某丙。原告陆某丁。原告陆某戊。五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钱照林、钱军飞,张家港市乐余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被告陆某己。委托代理人顾永兴。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诉被告陆某己继承纠纷一案,本院于2015年4月10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沈坚适用简易程序于2015年5月5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后组成合议庭并于2015年9月23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陆某甲、陆某丙、陆某丁、五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钱照林、被告陆某己及其委托代理人顾永兴参加了第一次庭审。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五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钱照林、被告陆某己参加了第二次庭审。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共同诉称: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与被告系兄弟姐妹关系,被继承人陆志明与原、被告也系兄弟姐妹关系,被继承人陆志明于2015年2月25日病故时,原告陆某戊曾垫资12000元与死者生前剩下的数千元余款料理的其丧事,被继承人陆志明病故后,被告将死者的丧葬费及社保退款45042.86元占为己有,构成了不当得利。另有银行存款5万余元,被告也想占为己有。由于原、被告的父母陆三保、曹和妹分别于2011年5月29日、2012年12月18日病故,五原告依据第二顺序继承的规定,起诉至法院,请求:1、被继承人陆志明丧葬费、社保退款45033.86元,原告五垫资12000元,被告所得的6900元现金,扣除被告丧葬费开销23000元,余款40933.86元应当返还原告五12000元,余款28933.86元由原、被告六个人继承,被告应返还每名原告4822.31元;2、被继承人陆志明的银行存款65278.1元及相应的利息由原、被告每人各继承六分之一;3、全部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被告陆某己辩称:1、社保退款是45042.86元确实是我拿的。由于死者陆志明生前卡上还结欠9元,实际拿到的是45033.86元。但是该款不应由原告与我共同平分,因为陆志明生前一直单身,我帮他代养了一个儿子陆某庚,陆某庚是我生的,由陆某庚负责陆志明生老病死。陆志明的养老保险10000元,是我给陆志明的钱,他自己去交的,当时陆某庚还没有成家;陆某庚2、3岁的时候就一直陆志明在带,除了晚上睡觉跟我们一起,平时都是跟他在一起。只要陆某庚不上学,他也白天、晚上都会去看陆志明的。陆某庚应视为陆志明的养子,他才应该是陆志明的继承人。2、对于陆志明银行存款50000余元,我没有取走,还在银行里。由于存单不在我身边我也没有去取。对于这些银行存款也不应由原告与我平分,因为陆志明的丧葬所有开销都是我支付的。包括伙食费、火葬、道士费、开丧费等都是由我支付的。陆某戊确实出了12000元,这个钱是陆某戊垫付的,我也同意归还给他的;3、另外20年前父母亲在世时,陆志明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当时他们的吃、住都是我负责的。陆志明以前的老房子的翻建、场地的浇筑都是我帮他办的,上述人工钱作价为126000元,原告要分钱应该把这些账一起来算。对于陆某戊小时候我也负责照顾他的,他考上大学还给他买了手表、皮鞋,我父母去世总共花了83000元多,水电费不在里面,我负担了53000元,陆某戊负担了30000元。经审理查明:陆三保与曹和妹系夫妻关系,生育了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陆某己、陆志明。陆三保于2011年5月29日去世,曹和妹于2012年12月18日去世,陆志明于2015年2月25日去世。陆志明生前未结婚,也未生育任何子女。陆志明去世后,在本市中国农业银行南丰支行遗有45401.22元存款尚未支取,在本市农村商业银行有19876.88元尚未支取,同时本市社保部门发放丧葬费、抚恤金等合计45042.86元,该款已被陆某己所领取。为办理陆志明丧事,陆某戊交付给了陆某己12000元。另查明,陆志明去世后,医院退回相应的钱款11100元,其中5200元交付给了陆某己。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称,除给付陆某己的5200元,归还陆某甲借款2000元、归还陆某乙借款1000元、800元垫背钱,其余的都是用于购买陆志明丧葬用衣服花销了。陆某己称,购买衣服花销了1000多元,但并不清楚其他开支。另外,陆某己还得到陆志明遗留的钱款1700元,用于陆志明的丧葬开支。为继承上述财产,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提起本案诉讼。再查明,陆志明生前患有××,1990年3月30日,因陆某己申请,本市计生委等相关部门同意照顾陆某己在已生育一子女的情况下,再生育一子女,政策照顾生育申请表中相关村镇部门的意见载明:该户是兄弟二人,其弟从小患××,不能成家,哥哥陆某己已39岁,同意陆某己代养一子女,负担陆志明的晚年生活。后陆某己又生育了一子,取名陆某庚。平时陆志明都是单独居住,自己照顾自己,在陆志明病情发作住院时由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己照顾,陆某戊会补贴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己相应的钱款。以上事实,有户口注销证明、张家港市在职人员死亡待遇申请表、政策照顾生育申请表、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回执以及庭审笔录等予以证明。庭审中,五原告认可陆志明生前卡上还结欠9元,陆某己实际拿到的本市社保部门发放丧葬费、抚恤金等合计为45033.86元。同时对于陆志明的丧葬开支,陆某己认为其一共开支23000元,五原告认为,被告在村委称一共开销是22000元,对于22000元我们是认的。被告称还有1000多元是村里小店的钱。后原、被告一致认可,被告共开销23000元。对于医院退还11100元,扣除被告拿到5200元后,对于其余款项,五原告表示既然被告认可了购买陆志明的衣服款1000多元,那么就确认衣服款为1000元,其余4900元既然被告不认可,五原告表示对于该4900元同意作为遗产一并进行分割。对于被告代陆志明交10000元养老保险以及被告负责陆志明及父、母的吃住等事实五原告均予以否认。本院认为,原、被告一致确认,陆志明去世后,本市社保部门发放的丧葬费、抚恤金等款项45042.86元,扣除结欠的9元后,实际为45033.86元,本院予以认定。对于医院退还的11100元,五原告自认其中衣服款开销1000元(被告承认是1000多元),余款10100元,本院予以认定。上述55133.86元连同被告陆某己拿到的1700元,扣除陆志明丧葬开支23000元,余款为33833.86元。在陆志明去世后,该33833.86元以及陆志明的尚未被支取的银行存款65278.1元,合计99111.96元,均应当作为遗产由其继承人继承。因陆志明不存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则应由第二顺序继承人即五原告和被告继承。根据本案中原、被告提供的现有证据,尚不能证明哪一继承人存在应当予以照顾、可以多分、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的情形,故上述99111.96元应由五原告和被告均等继承,即每人分得1/6。对于其中的33833.86元每人应分得5638.98元,被告现实际得到28933.86元(45033.86元+5200元+1700元-23000元),故被告还应退还五原告23294.88元。对于银行存款65278.1元,每人应分得10879.68元,相应的利息也应由原、被告每人分得1/6。至于被告提供的政策照顾生育申请表仅能证明因陆志明未生育小孩,可由被告代为多生一个子女,但这并不能证明陆志明与陆某庚之间形成收养关系,被告也未能举证证明陆某庚对陆志明生前扶养较多,故对于被告主张应由陆某庚继承陆志明遗产的抗辩意见,本院难予采纳。对于陆某戊交付给陆某己的12000元,被告同意予以返还,本院予以认定。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陆某己应分别给付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款项4658.976元,合计23294.88元。限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履行。二、陆志明的银行存款65278.1元及相应的利息由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和被告陆某己每人分得六分之一。三、被告陆某己应给付原告陆某戊垫付款12000元。限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履行。四、驳回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其他诉讼请求。如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80元,由原告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陆某戊负担65元,由被告陆某己15元,在履行本判决时一并履行。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按照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规定向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苏州苏福路支行,帐号:10×××76。审 判 长 沈 坚代理审判员 陈 新人民陪审员 范玉生二〇一五年十月八日书 记 员 朱麒达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