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4)常民三终字第25号

裁判日期: 2014-05-16

公开日期: 2014-07-14

案件名称

彭正英与罗功喜、陈书平、陈书华、娄远全、杨丕华所有权确认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湖南省常德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彭正英,陈书平,陈书华,罗功喜,娄远全,杨丕华

案由

所有权确认纠纷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百零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

全文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4)常民三终字第25号上诉人彭正英(原审原告),女,1951年8月3日出生,汉族,居民,住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系已故陈代银之妻。委托代理人于志勇,男,1960年4月12日出生,汉族,居民,住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系彭正英女婿。被上诉人罗功喜(原审第三人),男,1968年1月14日出生,汉族,村民,住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原审原告陈书平,男,1969年2月7日出生,回族,居民,住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组,系已故陈代银之子。原审原告陈书华,男,1973年3月4日出生,回族,居民,住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系已故陈代银之子。原审被告娄远全,男,1946年12月28日出生,汉族,居民,住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原审被告杨丕华,女,1952年1月15日出生,汉族,居民,住址同上,系娄远全之妻。上诉人彭正英因所有权确认纠纷一案,不服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2010)武民重字第01855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彭正英及其委托代理人于志勇,被上诉人罗功喜,原审原告陈书平、陈书华,原审被告娄远全到庭参加诉讼。原审被告杨丕华经本院传票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认定,1998年5月5日、12月14日,娄远全、杨丕华分两次向陈代银借款共计40000元,1999年10月15日,娄远全、杨丕华给陈代银重新立据,并在借据上注明“该款2000年5月还清,如不还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逾期娄远全、杨丕华未偿还借款40000元。2000年7月陈代银以民间借贷纠纷诉至法院,法院于同年9月作出(2000)武民初字第951号民事判决,判决娄远全、杨丕华偿还陈代银借款40000元。诉讼过程中,陈代银占有使用了娄远全、杨丕华作抵押的房屋,该房屋现已列入征拆范围。另查明,2000年5月15日,法院作出(2000)武民初字第431号民事判决,判决娄远全、杨丕华偿还第三人罗功喜借款本息73000元。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查封了涉案房屋。因娄远全、杨丕华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罗功喜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00年7月13日,罗功喜与娄远全、杨丕华及其女儿娄秀芬签订了《房屋抵款协议书》,约定将涉案房屋作价37000元抵偿给罗功喜,法院据此作出(2000)武执字第453号民事裁定书及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常德市国土局协助将涉案房屋所附着的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在罗功喜名下。同年8月10日,双方据此另行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同年9月18日,由常德市国土局将涉案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过户变更登记至罗功喜名下。再查明,陈代银占有使用涉案房屋后,因与娄远全、杨丕华及罗功喜就涉案房屋产权归属协商不一致,遂诉至法院(陈代银去世后,其妻子彭正英、儿子陈书平、陈书华作为法定继承人参加本案诉讼),请求依法确认涉案房屋归其所有。原审法院认为,本案争议房屋座落于常德市武陵区城东办事处岩桥居委会13组38号,未办理产权登记。娄远全、杨丕华向陈代银借款未还,以其房屋作抵押的意思表示真实,因该抵押未依法办理登记而不具有法律效力。对此,娄远全、杨丕华在庭审中陈述向陈代银借款时只有抵押意思表示,双方未签订以物抵偿协议,陈代银、彭正英、陈书平、陈书华亦不能提供抵偿协议佐证,证明双方没有形成以涉案房屋抵偿债务的合意。因此,陈代银与娄远全、杨丕华所设抵押并未生效,不属物的担保,其对娄远全、杨丕华仅享有40000元债权,系一般债权,不能享有涉案房屋的担保物权。故彭正英、陈书平、陈书华仅对陈代银40000元债权依法享有继承权。罗功喜系本案第三人,其申请参加诉讼,对彭正英、陈书平、陈书华与娄远全、杨丕华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享有独立请求权符合法律规定。娄远全、杨丕华应按法院生效判决向罗功喜偿还借款本息73000元,双方确定以涉案房屋抵偿37000元债务后,并与罗功喜签订了《房屋抵款协议书》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由法院作出民事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及时将涉案房屋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在罗功喜名下,可认定罗功喜依法取得了涉案房屋的所有权。至于娄远全、杨丕华与罗功喜就偿还所欠余款达成由法院执行扣划其女儿娄秀芬工资的合意,属另一民事法律关系,不影响罗功喜对担保物权的取得。因此,对罗功喜请求判决确认涉案房屋归其所有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遂判决:一、确认座落于常德市武陵区城东办事处岩桥居委会杨家巷13组38号房屋为罗功喜所有;二、驳回彭正英、陈书平、陈书华的诉讼请求。原审判决宣判后,彭正英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称,原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审判程序违法;娄远全、杨丕华与罗功喜对所欠债务达成了扣划工资偿还的合意后,罗功喜已通过法院执行扣划娄远全女儿工资的方式消灭了主债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主债权消灭,担保物权消灭”的规定,罗功喜取得涉案房屋的所有权因主债权消灭而消灭,对涉案房屋不再享有所有权,涉案房屋应归上诉人所有。请求二审法院查明事实,撤销原判,依法改判。为支持其上诉主张,在二审举证期限内,彭正英向本院提交了一份《武陵区人民法院执行款领取审批表》,拟证明罗功喜已通过法院从常德市环卫处领取娄远全之女娄秀芬工资51500元的事实。被上诉人罗功喜答辩称,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娄远全、杨丕华拖欠被上诉人借款73000元,经法院判决和强制执行,娄远全夫妇同意用其涉案房屋抵偿欠款37000元,所欠余款用其女儿娄秀芬工资偿还,被上诉人早已依法取得涉案房屋所有权及宅基地使用权;娄远全夫妇拖欠上诉人借款,法院只判决由娄远全夫妇偿还40000元,并未涉及本案争议房屋,陈代银在知道法院将涉案房屋判决执行给被上诉人后,向法院提起房屋确权之诉无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二审法院查明事实,驳回彭正英的上诉请求,依法维护被上诉人的合法权益。在二审举证期限内,罗功喜向本院提交了一份《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拟证明彭正英背着罗功喜代表陈代银、陈书平,以涉案房屋被征收人的名义与常德市武陵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办公室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获得调换98.2㎡房屋一套和领取房屋找补差价款58329元,侵害了其合法财产权益的事实。原审原告陈书平答辩称,上诉人在涉案房屋中居住了十几年,被上诉人直到陈代银去世后才起诉主张,这是典型欺诈,原审法院将涉案房屋判归被上诉人所有,显失公平。请求二审法院查明事实,依法改判。原审原告陈书华同意陈书平的答辩意见。原审被告娄远全答辩称,原审被告只负有偿还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的借款的义务,涉案房屋应归原审被告所有,原审被告可用涉案房屋拆迁补偿费用偿还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的欠款。请求二审法院明察。原审被告杨丕华未到庭参加诉讼,亦未提交书面答辩意见。经庭审质证,对彭正英提交的《武陵区人民法院执行款领取审批表》,陈书平、陈书华、娄远全认可无异议。罗功喜对其真实性认可,但认为与本案争议没有关联性。对罗功喜提交的《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彭正英、娄远全无异议,陈书平、陈书华以不知情为由未发表具体质证意见。本院认为,上诉人彭正英提交的《武陵区人民法院执行款领取审批表》,是根据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已产生法律效力的(2000)武民初字第431号民事判决及(2000)武执字第453号民事裁定书所作出的强制执行通知文书附表,只能证明罗功喜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收回了部分欠款,但不能达到其主张罗功喜不能取得涉案房屋所有权的证明目的,本院不予采信。对罗功喜提交的《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彭正英、娄远全均无异议,本院予以采信。该证据能证明彭正英、陈书平以涉案房屋被征收人的名义,与政府房屋征收部门签订了房屋产权调换协议的事实。据此,确认以下事实为本案法律事实1998年4月27日,原审被告娄远全、杨丕华为购买常德桥南市场门面,向被上诉人罗功喜借款51700元因到期不能偿还,2000年2月25日,娄远全与其女儿娄秀芬重新给罗功喜立据,承诺连本带息向罗功喜偿还借款73000元(月息1.8%),并以其位于常德市武陵区城东办事处岩桥居委会13组38号私房作抵押。因娄远全、娄秀芬仍无力偿还该笔借款,罗功喜遂于2000年4月12日,诉至武陵区人民法院,同时请求该院对娄远全、杨丕华位于常德市武陵区城东办事处岩桥社区居委会13组38号房屋依法予以查封。2000年5月15日,武陵区人民法院作出(2000)武民初字第431号民事判决,判决娄远全、娄秀芬共同偿还罗功喜借款73000元。该判决生效后,因娄远全、娄秀芬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罗功喜申请武陵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罗功喜于2000年7月13日与娄远全、杨丕华及其女儿娄秀芬签订《房屋抵款协议书》,双方约定将涉案房屋作价37000元抵偿给罗功喜,所欠余款用娄秀芬的工资分期偿还。武陵区人民法院遂作出(2000)武执字第453号民事裁定书和(2000)武执字第453号协助执行通知书,将涉案房屋所占宅基地执行过户给罗功喜,另每月从常德市环卫处扣划娄秀芬的工资500元。2000年8月10日,罗功喜与娄远全、杨丕华签订《国有土地上使用权转让合同》,约定连房带地一并转让。2000年9月18日,常德市国土局将涉案房屋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在罗功喜名下。另查明,1998年5月5日、12月14日,娄远全、杨丕华分两次向陈代银借款共计40000元,1999年10月15日,娄远全、杨丕华给陈代银重新立据,并在借据上注明“该款2000年5月还清,如不还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但双方既未办理房屋抵押登记,又未签订以房抵债协议。逾期娄远全、杨丕华未偿还借款。2000年7月18日,陈代银诉至武陵区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陈代银、彭正英开始占有使用涉案房屋。武陵区人民法院于同年9月5日作出(2000)武民初字第951号民事判决,判决娄远全、杨丕华偿还陈代银借款40000元。判决生效后,娄远全、杨丕华未自动履行偿还义务,陈代银未向武陵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再查明,2010年10月5日,陈代银又以原告身份向武陵区人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将娄远全、杨丕华列为被告,请求将涉案房屋判归其所有。武陵区人民法院经审理,于2011年1月17日作出(2010)武民初字第1855号民事判决,将涉案房屋确权判归陈代银所有。娄远全、杨丕华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1年5月20日作出(2011)常民二终字第58号民事判决,驳回了娄远全、杨丕华的上诉请求,维持了武陵区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罗功喜知道上述判决结果后,以案外人身份,于2013年7月5日向本院提起撤销之诉,申请撤销(2010)武民初字第1855号民事判决和(2011)常民二终字第58号民事判决。此时陈代银已病故,罗功喜遂将陈代银之妻彭正英、其子陈书平列为被申请人参加诉讼。本院经审理,于2013年9月26日作出(2013)常民三初字第17号民事裁定,撤销了(2010)武民初字第1855号民事判决和(2011)常民二终字第58号民事判决,将该案发回武陵区人民法院重审。武陵区人民法院重审时,鉴于陈代银已病故,依法将其第一顺序继承人妻子彭正英、儿子陈书平、陈书华列为原告参加诉讼。2012年底,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政府决定对涉案房屋所处地段的棚户区进行拆迁改造,涉案房屋被列入征收拆迁范围。彭正英得知这一情况后,于2013年7月14日代表陈代银、陈书平,以涉案房屋被征收人的名义与常德市武陵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办公室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一份,获得棚户区改造新建的致华园产权调换房屋一套(建筑面积为98.2㎡),及领取房屋找补差价款58329元。本院认为,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被上诉人罗功喜为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依据法院生效判决先后与娄远全、杨丕华、娄秀芬协商签订《房屋抵款协议书》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并通过法院裁决和强制执行程序,将涉案房屋作价抵偿了部分债权,同时向国家职能部门申请办理了该房屋土地权属变更、转移登记手续,其行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1条“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的规定,应认定合法有效。根据地随房走的原则,涉案房屋的所有权自此归罗功喜所有。原审被告娄远全、杨丕华向陈代银借款40000元时,虽约定以涉案房屋作抵押,但双方未办理房屋抵押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不能认定设立了抵押权。陈代银向娄远全、杨丕华主张40000元债权,在法院判决生效后,娄远全、杨丕华仍不履行还款义务时,陈代银在申请执行的法定期限内,未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视为陈代银放弃了要求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陈代银在时隔10年后,才向武陵区人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因诉请确权的涉案房屋系被人民法院已执行处置的财产,充分证明其不能取得涉案房屋所有权,其要求将涉案房屋判归其所有无事实和法律依据。虽然陈代银和彭正英在诉争房屋内居住了十几年,但并不意味着当然取得了涉案房屋的所有权。据此,原审法院重审判决驳回彭正英、陈书平、陈书华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彭正英上诉未提交合法有效证据佐证其权利和实体主张,其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对其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原审法院认定基本事实清楚,实体判决并无不当,应予维持。原审被告杨丕华经本院传票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符合缺席审判的条件。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案二审案件受理费800元,由上诉人彭正英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蒋晓玲审 判 员  刘松林代理审判员  戚 盛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六日代理书记员  徐晓敏附相关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