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3)怒中民一终字第38号

裁判日期: 2013-08-16

公开日期: 2014-07-02

案件名称

杨玉忠扒与杨玉宗、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及杨文新变更赡养关系纠纷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云南省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杨玉忠扒,杨玉宗,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杨文新

案由

变更赡养关系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

全文

杨玉忠扒与杨玉宗、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及杨文新变更赡养关系纠纷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3)怒中民一终字第38号上诉人(原审原告):杨玉忠扒,又名波付益,男。委托代理人:刘竹,泸水县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者。上诉人(原审被告):杨玉宗,男。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杨玉纳,男。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杨玉针,男。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杨文妞,女。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杨文新,男。上诉人杨玉忠扒因与上诉人杨玉宗、被上诉人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及杨文新变更赡养关系纠纷一案,不服泸水县人民法院(2012)泸民一初字第236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书面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审理确认的本案事实是:原告杨玉忠扒与被告杨玉宗、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杨文新系父子女关系,被告杨玉宗在××单位工作,其余四被告均在农村生活。2005年3月14日,原告与被告杨玉纳、杨玉针、杨文新签订了《和解协议》,协议约定被告杨文新每年承担原告的口粮大米500斤和每月生活费30元;被告杨玉纳、杨玉针每月各承担原告的生活用柴禾100斤,不足部分原告自行支配子女解决。现原告已经完全丧失劳动力,各种疾病缠身,但五被告没有完全尽赡养义务。原告因病住院期间杨玉纳、杨文妞和其它亲属看护外,被告杨玉宗、杨玉针、杨文新不按医嘱进行看护。原告提起诉讼,请求:1、解除原告与被告杨文新于2005年3月14日签订的“赡养”协议,变更由五被告共同赡养原告;2、判令被告杨玉宗承担每月生活费600元,其余四被告共同承担口粮、柴禾、油盐等费用,折价每月各承担100.00元;3、原告生病住院治疗费和护理工作由五被告共同分担。原告病逝后,财产、土地、自留山归五被告平均划分;4、诉讼费用由五被告承担。原审法院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本案原告杨玉忠扒年岁已高并且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被告杨玉宗、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杨文新作为原告的子女,应对原告尽赡养义务,结合农村实际消费水平和原告的生活环境考虑,原告与被告杨玉纳、杨玉针、杨文新签订的《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故该协议合法有效,应继续履行;被告杨玉宗提出从8岁开始就由奶奶波付益妈抚养,其与原告之间抚养和赡养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已经自然消除的主张,违背法律的规定,被告杨玉宗虽然由奶奶波付益妈抚养,但并不存在收养关系,被告杨玉宗仍应当对原告履行赡养义务,对被告杨玉宗的主张不予采纳;被告杨文妞同为原告的子女也应尽赡养义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判决:一、原告杨玉忠扒与被告杨玉纳、杨玉针、杨文新继续履行2005年3月14日签订的《和解协议》。二、由被告杨文妞每月承担原告生活用柴禾100市斤。自2013年1月起执行。三、由被告杨玉宗于每月支付给原告杨玉忠扒赡养费人民币100元。自2013年1月起执行,每月15日前给付。款交本院转交原告。四、原告杨玉忠扒生病住院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由被告杨玉宗、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杨文新依据实际支出平均分担。五、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50元,由五被告各负担10元。原审判决宣判后,杨玉忠扒和杨玉宗均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杨玉忠扒的上诉请求是:1、撤销泸水县人民法院(2012)泸民一初字第236号民事判决第一项、第三项。其主要上诉理由是:一、判决中第一项的事实认定不清,应当依法撤销。2005年3月14日上诉人杨玉忠扒与被上诉人杨玉纳、杨玉针、杨文新签订的《和解协议》是基于上诉人杨玉忠扒与三人的之间侵权纠纷达成的协商意见,协议上只有杨玉忠扒及杨文新的签字,没有杨玉针、杨文纳的签字,协议对杨玉针、杨玉纳没有约束力,如果他们俩以此为由拒绝履行协议,必然会影响到杨玉忠扒的合法权益。一审判决上诉人杨玉忠扒与被上诉人杨玉纳、杨玉针、杨文新按照《和解协议》履行上诉人杨玉忠扒的赡养义务,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撤销。二、一审判决被上诉人杨玉宗每月支付100元赡养费,不能满足上诉人杨玉忠扒的基本生活保障,要求依法改判。杨玉宗的上诉请求是:撤销(2012)泸民一初字第236号民事判决第三、四两项,驳回被上诉人杨玉忠扒对上诉人杨玉宗的起诉。上诉人杨玉宗八岁起由奶奶抚养长大,被上诉人杨玉忠扒未曾尽抚养义务,就没有权利要求上诉人杨玉宗支付赡养费的权利。被上诉人杨玉忠扒一贯只想索取,不愿付出,1998年因上诉人杨玉宗身患癌症,一年内住院做了6次血管造影化疗手术,而被上诉人杨玉忠扒却担心上诉人杨玉宗死后妻子不赡养奶奶,于是利用上诉人杨玉宗之妻茶益凤回去探视奶奶之际,与其签订了《赡养和继承协议书》,为了实现其强占奶奶的承包土地和财产的目的,奶奶病故时不通知上诉人杨玉宗一家回去吊唁。上诉人杨玉宗与被上诉人杨玉忠扒之间的抚养与赡养的权利义务关系早已自然消除,被上诉人杨玉忠扒只生不养,从小经常虐待上诉人杨玉宗,把父母应尽的义务推给奶奶负担,现被上诉人不应再强求上诉人杨玉宗支付他赡养费和医疗费等。综上所述,请二审法院支持上诉人杨玉宗的上诉请求。杨玉忠扒答辩称:杨玉忠扒是家中的独生子,1964年因婆媳关系不好,母亲分家独自生活,但母亲家里的事情都由杨玉忠扒承担。杨玉忠扒不但要孝敬母亲,还要抚养七个儿女(现其中:一个女儿失踪,一个女儿外嫁山东),生活过得很艰难。杨玉宗8岁起与独居的奶奶共同生活,但亲人之间的抚养不能视同为收养,杨玉宗与杨玉忠扒之间的赡养权利义务关系不因杨玉宗与奶奶共同生活而自然消失,上诉人杨玉宗的上诉主张不符合法律规定。现杨玉忠扒已是75岁高龄老人,无劳动能力,还长年忍受病痛折磨,只能靠儿女尽赡养义务才能生活,根据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一审判决款项已不能满足杨玉忠扒的基本生活保障,要求改判杨玉宗每月承担杨玉忠扒生活费600元。被上诉人杨玉针、杨玉纳、杨文妞、杨文新没有提交答辩意见。二审庭审中,各方当事人没有提交新的证据,二审查明如下事实:上诉人杨玉忠扒养育七个子女,即杨玉宗、杨玉纳、杨玉针、杨文妞、杨文新、杨新妞、杨文妹。其中,上诉人杨玉宗8岁起随奶奶生活,由已故奶奶抚养长大,现在怒江州纪委工作。被上诉人杨玉针、杨玉纳、杨文妞、杨文新在家务农,杨新妞嫁到山东省,杨文妹下落不明。2005年3月14日,上诉人杨玉忠扒与被上诉人杨玉纳、杨玉针、杨文新签订了《和解协议》,协议约定:1、杨文新每年承担杨玉忠扒口粮500市斤大米。其余6个人口所承包的土地面积由杨文新使用;2、杨文新每月承担杨玉忠扒30元生活费;3、杨玉纳、杨玉针每月各承担杨玉忠扒的生活用柴禾100斤,不足部分杨玉忠扒自行支配子女解决;4、现有一间房,年久失修,由杨文新承担修缮;5、现有一块宅基地归杨文新所有;6、现有经济林木(核桃树)等按人分割;7、现有自留地三个份额,其中杨文新份额归杨文新所有。协议签订后,杨玉纳、杨玉针自觉按协议履行义务,杨文新从2013年1月起不履行赡养协议约定的赡养义务。另查明,上诉人杨玉忠扒已是75岁高龄,为贰级残疾老人,无劳动能力。日常生活由被上诉人杨文妞照顾,生病住院期间也只有被上诉人杨玉纳、杨文妞护理,上诉人杨玉宗,被上诉人杨玉针、杨文新没有进行看护。上诉人杨玉宗2009年以前,每年都给上诉人杨玉忠扒一些钱物,2009年3月开始因父子关系恶化,不再给上诉人杨玉忠扒赡养费。再查明,上诉人杨玉忠扒现有收入来源,有政府发放的老年补助每年六、七百元左右;每年可以领到政府农业补贴六、七百元左右(六个人承包土地份额的补贴款);女儿杨新妞每年寄给的衣物及生活费1000元左右。本院认为: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本案中,上诉人杨玉忠扒现已是75岁高龄,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现有经济来源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确需赡养。被上诉人杨玉纳、杨玉针、杨文新三人与上诉人杨玉忠扒签订的《和解协议》实为“赡养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是合法有效的协议,上诉人杨玉忠扒请求变更协议的事由不能成立,应当继续履行。被上诉人杨玉纳、杨玉针均能按协议履行赡养义务,被上诉人杨文新也应当按协议履行赡养义务。同为子女杨新妞、杨文妞均能主动尽自己所能赡养上诉人杨玉忠扒,上诉人杨玉宗也应当尽赡养义务。上诉人杨玉忠认为自己从八岁起由奶奶抚养长大,与上诉人杨玉忠扒之间的抚养赡养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自然消除的主张,没有法律依据。根据农村消费支出及上诉人杨玉忠扒的生活收入来源,一审判决上诉人杨玉宗每月支付上诉人杨玉忠扒100元生活费及根据实际支出分担住院费用并无不当。综上所述,一审判决审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判决结果适当。上诉人杨玉忠扒、杨玉宗的上诉理由均不能成立,其上诉请求均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诉人杨玉宗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  赵丽华审判员  和毅繁审判员  和丽瑞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六日书记员  杜海丽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