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3)三民终字第407号

裁判日期: 2013-07-10

公开日期: 2018-01-03

案件名称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明中心支公司、郑碧娥民间借贷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福建省三明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明中心支公司,郑碧娥

案由

民间借贷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

全文

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3)三民终字第407号上诉人(原审被告)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明中心支公司,住所地:三明市梅列区崇桂新村92幢江滨邮政综合大楼7层,组织机构代码:8XX773。负责人林子明,总经理。委托代理人张旺祥,福建律慧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田加溁,福建律慧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郑碧娥,女,汉族,1972年12月15日出生,大田县建设镇永盛木材加工厂职工,住大田县。委托代理人范祯量,大田县岩城法律事务中心法律工作者。上诉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明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财保)因与被上诉人郑碧娥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不服三明市梅列区人民法院(2013)梅民初字第399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平安财保的委托代理人张旺祥,被上诉人郑碧娥的委托代理人范祯量到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查明,2012年4月12日,郑碧娥向平安财保购买平安常盛卡两张(自助卡号码分别为01×××40、01×××41),并于当日拨打电话激活该卡(保单号分别为1913111XX431、1913111****),保险期限为2012年4月13日零时至2013年4月12日二十四时,其中意外身故、残疾保险金额为70000元,意外医疗保险金额为7000元,意外住院津贴保险金额为25元/天。2012年4月13日上午,郑碧娥上班时不慎被电锯锯伤左手指。郑碧娥在三明曙光医院住院治疗15天,花费医疗费16728.5元。郑碧娥的伤情经福建中博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评定为七级伤残。嗣后,郑碧娥向平安财保申请理赔,平安财保以不属于保险责任为由拒赔。为此,郑碧娥诉至法院,请求平安财保赔偿郑碧娥医疗费14000元、残疾赔偿金70232元、住院津贴375元,合计84607元;平安财保承担本案的诉讼费。原审认为,郑碧娥、平安财保之间的保险关系依法成立,郑碧娥向平安财保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平安财保应对郑碧娥受伤后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平安财保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向郑碧娥送达了平安常盛卡产品说明手册、保险条款并就条款内容特别是责任免除条款进行了明确说明,其以保险条款约定平安财保就本案事故可以免责为由拒绝向郑碧娥进行赔偿,缺乏依据。郑碧娥花费的医疗费16728.5元超过两份意外医疗保险金14000元的限额,故郑碧娥的医疗保险金以14000元为准。郑碧娥要求平安财保支付医疗保险金14000元、残疾保险金70232元、住院津贴保险金375元的诉讼请求,未违反法律规定,予以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判决:1、平安财保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向郑碧娥支付医疗保险金14000元;2、平安财保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向郑碧娥支付残疾保险金70232元;3、平安财保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向郑碧娥支付住院津贴保险金375元。案件受理费1915元,因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减半收费958元,由平安财保负担。宣判后,上诉人平安财保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称:1、一审认定其未就免责条款尽到明示告知不当。2、《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具有强制性效力,不应认为属于免责条款而要求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请求二审改判,全案诉讼费由郑碧娥承担。被上诉人郑碧娥辩称:1、一审认定平安财保存未就免责条款进行明示告知正确,平安财保应承担保险责任。2、《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效力低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有关规定,且属保险公司免除部分责任的条款,平安财保对此表的内容及计算方法没有告知其,该免责条款亦不生效。综上,请求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被上诉人郑碧娥为了证明其主张,向本院提供了两份大田县建设镇永盛木材加工厂及其法定代表人高加喜共同出具的证明,证明平安常盛卡是大田县建设镇永盛木材加工厂的法定代表人高加喜为其员工购买的,平安财保工作人员知道高加喜是从事木材加工行业的,该卡也是平安财保工作人员推荐买的,投保时平安财保工作人员只把员工的身份证拿去登记,并从网打印了电子保单。上诉人质证认为,两份证明是否已过举证期限由法院认定,两份证据属证人证言,证言需出庭作证,否则无法确认证据的真实性。本院认为,郑碧娥系大田县建设镇永盛木材加工厂员工,在上班时不慎被电锯锯伤左手指,大田县建设镇永盛木材加工厂与郑碧娥之间有利害关系,其出具的证明,本院不予采信。案经审理,双方当事人对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均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二审中,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在于:1、平安财保应否承担保险责任。2、郑碧娥主张残疾保险金应否按《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的给付比例计算保险金。对此,本院根据双方当事人陈述和举证、质证情况,作如下综合分析与认定:一、关于平安财保应否承担保险责任的问题。上诉人平安财保及其代理人主张,从郑碧娥提交的电子保单显示,木材加工业属于该险种的拒保职业和拒赔职业,且保单是用网络激活的方式投保,只有在投保人阅读并同意保险人的条款后该份保单才能生成,故一审认定其未就免责条款明示告知不当。被上诉人郑碧娥及其代理人主张,其在购买平安常盛卡时,平安财保工作人员事实上知道其职业及工种,平安财保工作人员并未询问其所从事的职业,电子保单也由该工作人员进行网上登记并从网上打印出来给其的,平安财保没有对免责条款进行说明告知,也没有提供平安常盛卡产品说明手册,故原审认定平安财保存未就免责条款进行明示告知,平安财保应承担保险责任。本院认为,郑碧娥向平安财保购买平安常盛卡两张,该卡激活后形成两份电子保单,由此说明郑碧娥购买平安常盛卡在前,取得电子保单在后,即在保险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之前或者签订保险合同之时,投保人并未取得电子保单,不能知道电子保单所载明的内容,故平安财保不能以电子保单载有木材加工业属于该险种的拒保职业和拒赔职业,而认为其尽到就免责条款明示告知义务,其不应承担保险责任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二、关于郑碧娥主张残疾保险金应否按《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的给付比例计算保险金的问题。上诉人平安财保及其委托代理人主张,《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属于部门规章,具有强制性效力,应作为法官判案的依据,不应认为属于免责条款而要求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请求二审改判,全案诉讼费由郑碧娥承担。被上诉人郑碧娥及其委托代理人主张,《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效力低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有关规定,此表计算保险金给付比例,是减轻、限制保险公司对保险责任的承担,属保险公司免除部分责任的条款,而平安财保对此表的内容及计算方法没有告知其,该免责条款亦不生效。本院认为,电子保单规定,平安财保对平安常盛卡投保的保险仅提供电子保单,说明本案保险人未向投保人提供《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且按该表所列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减轻、限制保险公司对保险责任的承担,就其实质与功能而言,属于免除部分责任的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对本案不产生效力,平安财保主张《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属于部门规章,具有强制性效力,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纳。由于平安财保举证的平安常盛卡产品说明手册的保险金额条款中规定:“意外伤害身故或残疾保险金额70000元”,电子保单所获保障也规定:“被保险人意外身故、残疾保险金额70000元”,且二者均未明确残疾保险金需按《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比例给付。郑碧娥主张的残疾保险金70232元未超过两份意外伤害保险的残疾保险金限额140000元,符合法律规定,一审据此支持郑碧娥的该项请求,并无不妥。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上诉人平安财保上诉请求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1915元,由上诉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明中心支公司负担。一审案件受理费按原审判决执行。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  陈翔熙审判员  迟建文审判员  乐彩凤二〇一三年七月十日书记员  许 薇附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更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