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李民初字第204号
裁判日期: 2013-07-10
公开日期: 2014-03-19
案件名称
纪某甲与纪某乙、纪某丁英等分家析产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青岛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纪某甲,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
案由
分家析产纠纷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三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六十四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一款
全文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2)李民初字第204号原告:纪某甲,男,汉族,青岛即墨温泉镇政府职工。委托代理人:韩秀云,汉族,青岛北方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委托代理人:姜小夔,男,汉族,青岛北方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被告:纪某乙,女,汉族,青岛预制加工厂退休职工。委托代理人:纪某丁英,汉族,青岛海信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被告:纪某丁英,汉族,青岛海信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被告:纪某丙,女,汉族,青岛市海运电器厂退休职工。被告:纪某丁(曾用名纪某丁琴),女,汉族,青岛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商店退休职工。被告:纪某戊(曾用名纪某丁环),男,汉族,无业。被告:纪某己,女,汉族,青岛市环保局职工。被告:纪某庚,女,汉族,无业。被告:纪某辛,女,汉族,青岛五十九中职工。被告:纪某壬,女,汉族,青岛凤凰有限公司职工。原告纪某甲为与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分家析产纠纷一案,原告于2011年11月10日起诉至本院,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纪某甲的委托代理人姜小夔、韩秀云,被告纪某乙的委托代理人亦即被告纪某丁英、被告纪某丙、被告纪某丁、被告纪某戊、被告纪某己、被告纪某庚、被告纪某辛、被告纪某壬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诉称,2004年7月3日,原告的爷爷纪家福将属于自己所有的青岛市李沧区上王埠869号房屋赠与原告。现请求法院判令:1、依法确认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上王埠869号赠与合同及拆迁所得利益为原告所有;2、案件受理费依法承担。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共同辩称:同意原告诉讼请求。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辩称:一、富字第09233号《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所载明的原坐落于青岛市李沧区上王埠869号房屋已于2011年拆迁。上述房产为土地改革时确权给当时全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参加土改的全体家庭成员,即归姓名开列在富字第09233号《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上的纪家福、纪某丁鸿(纪某丁正)、张勤生、纪某丁花、纪仁嫚(纪某乙)、纪暖嫚(纪某丁英)共同所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十一条规定,他们每人各占该房屋的六分之一。按法律法规规定,上述房产应进行析产,属于我们父亲纪某丁正的六分之一份额,应由我们四人继承。二、因我们爷爷纪家福、奶奶张勤生已经去世,他们的份额属于我父亲继承的部分,由我们转继承。三、原告提交的赠与合同无论从送给的标的物不属于赠与人所有,还是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擅自对析产进行处置上讲,均应认定为无效。本案经本院审理查明,一、纪家福、张勤生系夫妻关系,共生育子女六人,分别为长子纪某丁正、次子纪某戊(曾用名纪某丁环)、长女纪某乙、次女纪某丁英、三女纪某丙、四女纪某丁(曾用名纪某丁琴)。张勤生于1961年死亡,纪家福于2007年7月19日死亡。纪某丁正与矫秀珍系夫妻关系,共生育四女,分别为长女纪某己、次女纪某庚、三女纪某辛、四女纪某壬,纪某丁正于2008年5月31日死亡,矫秀珍于1997年10月18日死亡。原告纪某甲系纪某戊之子。二、原坐落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区上王埠社区869号房屋(以下简称“原869号房屋”)一处与富字第09233号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1952年1月24日发)上所载房屋系同一处房屋,“原869号房屋”1952年以后没有进行过翻建、改建,没有再办理过房产证、土地证等权属证件。土地所有权证中记载的纪某丁花是纪某丙、纪仁嫚是纪某乙,纪暖嫚是纪某丁英、纪某丁鸿是纪某丁正,上面记载的是乳名。现该房屋已拆迁,拆迁协议由被告纪某戊之子纪某甲与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办事处上王埠社区居民委员会签订。以上事实有原告提供的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办事处上王埠社区居委会出具的证明2份、青岛市公安局云南路派出所出具的证明1份、青岛市公安局永清路派出所出具的证明4份、纪家福单位档案复印件1份、土地房产所有证1份、土地房产所有权存根盖章复制件1份、拆迁补偿协议书(房屋)1份,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提交的青岛市公安局云南路派出所出具的证明1份、青岛市公安局永清路派出所出具的证明1份及原、被告陈述一致的笔录在案为凭。本案争议焦点一:“原869号房屋”的权属问题。庭审中,原告纪某甲主张“原869号房屋”产权归纪家福所有。为此,原告提交1952年1月2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1份、土地房产所有权存根盖章复制件1份,证明青岛市李沧区上王埠869号房屋(草房三间、瓦房四间)归纪家福所有,纪家福有权处分。针对原告提交的上述证据,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质证认为无异议,该房屋是纪家福的,后在庭审中有明确认为是其父母纪家福、张勤生的共有财产。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质证认为真实性无异议,该土地房产所有证上载明有祖母张勤生的名字,该房屋应是纪家福、张勤生的共同财产。后在庭审中变更为认为“原869号房屋”产权属于其姓名开列在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富字第09233号上载明的家庭成员,参加土改的全体家庭成员人均一份。庭审中,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提交青岛市档案馆出具的档案材料盖章复制件1宗,分别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关于填发土地房产证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0年11月25日关于填发土地房产证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6月3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证明该房产是土改时期政府确权给参加土改的全体家庭成员的,其姓名开列在富字第(09233)号山东省土地房产证即上王埠8**号上的家庭成员,参加土改的全体家庭成员人均一份。原告对上述证据质证认为:对以上证据不予认可,1、本案房屋在没有办理产权证的情况下,是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房屋的产权是原告的爷爷纪家福,其有权处分该房屋。2、上述文件已经废止。3、从1952年计算,本案已经超过20年的诉讼时效期限。4、被告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本案事实,没有法律依据。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针对上述证据质证认为:对证据不予认可。1、上述文件1986年已经废止。2、“原869号房屋”房屋1952年颁发了证,其上的名字不能代表全部的家庭成员,在办证的时候纪某戊和纪某丁没有出生,证书只是根据政策的要求,实际上过后已经废止了。1952年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最大的只有14岁,没有能力建造房屋,该证据实际只起到户口簿的作用。本案争议焦点二:原告提交的赠与合同书的效力及履行问题。庭审中,原告提交赠与合同书1份,原告述称,其内容为“我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我有大儿玉正自结婚以后出去自居,对我的生活(活)没有干系,只有四个女儿和小儿纪某戊他们都很孝顺一切生活需要该做的都做到啦全部生活都有他们招理,使我安心享受晚年,我今年已经八十七岁,趁我现在身体健康,将我的正房四间厢房三间及一切家什赠送给孙子纪某甲小女儿纪某丁收执别人无所争执纪家福(签字按手印)2004年7月3日”。证明原告祖父纪家福于2004年7月3日在涉案房屋内书写并签字按手印的赠与合同一份,将涉案房屋赠与原告纪某甲所有,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纪某甲均在场。针对原告提交的上述证据,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质证认为:无异议,该证据为我们父亲亲笔书写,并且生前多次提到过该意愿。被告纪某己、纪某庚质证认为:该合同不是我祖父纪家福写的,我父亲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被告纪某辛、纪某壬质证认为:不知道此事,对该赠与合同有质疑,不认可。经庭询,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称对赠与合同真伪进行鉴定,但提供不出比对材料。后被告纪某己、纪某庚撤回鉴定申请,明确表示不申请鉴定。庭审中,原告提交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办事处上王埠社区居委会与纪某甲于2011年6月29日签订的上王埠社区(旧村)拆迁补偿协议书(房屋)1份,证明涉案房屋(确认面积:143平方米应安置面积:150.2平方米优惠购买面积:20平方米超出优惠购买面积:4.8平方米)拆迁安置给纪某甲,房屋选择高层房屋90平方米及多层房屋85平方米各一套,拆迁补偿款共计183820元。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质证认为:无异议。被告纪某己、纪某庚质证认为:纪某甲签订拆迁协议时,纪某甲还签有具结书1份,内容大致为房屋系纪某甲,如有不实,一切法律后果由纪某甲负责,另外对拆迁安置面积有异议。被告纪某辛、纪某壬质证认为:无异议。庭审中,针对涉案房屋拆迁前是否闲置的问题,被告纪某己提交如下证据:1、上王埠村委出具的证明1份,证明该房屋自2007年一直闲置至2011年规划改造拆除。2、上王埠村民出具的证明1份,证明我们对我爷爷尽的赡养义务,房屋一直闲置的。3、2009年6月拍摄的照片2张,证明2007年之后房屋一直闲置,无人居住。原告质证认为:1、真实性无异议,但证明内容有异议,房屋实际自2004年系原告父亲代管和居住使用,纪某甲放假回来也居住,房契、钥匙交给纪某甲和父亲纪某戊,赠与合同交给纪某丁收执。2、真实性无法确认,与事实不符。3、无法证明何时拍照的,也无法证明无人居住,对照片不认可。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质证认为:1、对证明不认可,我们父亲从2004年7月3日书写赠与合同后将钥匙给纪某戊,将房契、房屋一并交付给纪某甲,赠与合同交给纪某丁收执。2、事实不属实,不予认可。3、无法证明何时拍照的,也无法证明无人居住,对照片不认可。被告纪某庚、纪某壬质证认为:均无异议。庭审中,被告纪某己提交2009年6月拍摄的照片2张,证明所赠的标的物与实际房产不符,地契中是瓦房4间、草房3间,赠与的是正房4间、厢房3间,全部是砖混瓦房,且没有门牌号,无法证明就是上王埠869号房产和“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中标注的房产。因此,应属无效合同。原告质证认为:赠与合同所述房屋就是上王埠869号房屋,老人就这一处房屋。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质证意见与原告相同。被告纪某庚、纪某壬质证认为:无异议。关于赠与合同中有多处改动,是否当时本人改动,是否一次完成,“和纪某丁收执”中“和”是否划掉,签合同时纪某甲是否在场,为何纪某甲没有签字等问题。经庭询,原告及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均称,是纪家福本人改动,老人自己手写一次完成,“和”划掉了,纪某甲在场。农村就是此风俗习惯,纪某甲未签字,纪某甲当面接受钥匙、房契、房屋。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认为,更改、涂改处没有纪家福的签字及手印,应该认定无效。经庭询,原告及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均称纪家福名下除涉案房屋外没有其他房屋,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壬称不知道纪家福名下除涉案房屋外有无其他房屋。被告纪某戊称:两次办证村里没有通知我们,错过了办证时间,所以涉案房屋没有办理相关证件,没有登记手续。关于为何没有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经庭询,原告称:当时国家政策,手续办不了。老人认为是自己房屋,农村习惯,所以认为不必办公证手续。本案用以确认的上述事实的证据,已经开庭质证和本院审查,可以采信。本院认为:一、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之规定,有关土改遗留的房屋确权纠纷,一般应以土改时所确定的产权为准。本案“869号房屋”为土地改革时登记,1952年后未再进行翻建、改建,没有再办理过房产证、土地证等权属证件。依据上述规定,从富字第09233号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所载明的内容看,“原869号房屋”应归纪家福、张勤生、纪某丁正、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共同所有,各享有该房屋六分之一的份额。二、因张勤生已于1961年死亡,生前未留有遗嘱,故原“869号房屋”归张勤生所有的份额,应由其法定继承人纪家福、纪某丁正、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继承所有,各继承该房屋1/42的份额(六分之一/七)。三、因纪家福已于2007年7月19日死亡,其份额应由其继承人继承。但因原告纪某甲提交纪家福生前留有的赠与合同书一份,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纪某丁、纪某戊均予以认可,且均称书写该赠与书时,他们在现场,且纪某甲当面接受钥匙、房契、房屋。虽被告纪某己、纪某庚、对该赠与书真实性不予认可,认为即使真实也是无效合同,但均未提出鉴定申请,故应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因此本院对该赠与书的真实性及实际履行予以认可。虽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认为该合同书存有涂改等瑕疵,但本院认为,纪家福书写该赠与书时年事已高,虽有所涂改,但综合看赠与书全文,不影响其真实意思表示。因此“原869号房屋”属于纪家福所有的份额4/21(1/6+1/42)应归纪某甲所有。四、因纪某丁正已于2008年5月31日死亡,其配偶矫秀珍已于1997年10月18日死亡。故该涉案房屋属于纪某丁正的份额应由其法定继承人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继承所有,各享有“原869号房屋”1/21[(1/6+1/42)/4]的份额。因“原869号房屋”现已拆迁,故该房屋的拆迁所得利益,应由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每人享有4/21(1/6+1/42)的份额,由纪某丁、纪某戊每人享有1/42的份额,由纪某甲享有4/21的份额,由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每人享有1/21的份额。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原坐落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区上王埠社区869号房屋拆迁所得利益由原告纪某甲享有二十一分之四的份额。二、原坐落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区上王埠社区869号房屋拆迁所得利益由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每人享有二十一分之四的份额。三、原坐落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区上王埠社区869号房屋拆迁所得利益由被告纪某丁、纪某戊每人享有四十二分之一的份额。四、原坐落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区上王埠社区869号房屋拆迁所得利益由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每人享有二十一分之一的份额。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1665元(原告已预交),由原告纪某甲承担2221元,由被告纪某乙、纪某丁英、纪某丙每人承担2222元,由被告纪某丁、纪某戊每人承担277元,由被告纪某己、纪某庚、纪某辛、纪某壬每人承担556元。上述被告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将上述款项支付给原告。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 判 长 王宏伟人民陪审员 连庆荣人民陪审员 刘发繁二〇一三年七月十日书 记 员 丛 媛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