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3)济民五终字第702号

裁判日期: 2013-12-11

公开日期: 2014-01-14

案件名称

苗思平与高希俊、苗思蕾、苗芳等析产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山东省济南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苗某甲,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苗某丁,苗某戊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一款,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

全文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3)济民五终字第702号上诉人(原审被告)苗某甲,男,1973年5月5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济南市。委托代理人楚某某(系上诉人苗某甲之妻),女,1973年7月7日出生,汉族,无业,住济南市。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高某某,女,1955年7月6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济南市。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苗某乙(系被上诉人高某某长女),女,1982年3月21日出生,汉族,济南华艺书店职工,住济南市。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苗某丙(系被上诉人高某某次女),女,1984年12月3日出生,汉族,统一银座售货员,住济南市。以上三被上诉人之共同委托代理人张传峰,山东大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审被告苗某丁,男,1970年9月27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济南市。原审被告苗某戊,女,1967年12月18日出生,汉族,无业,住济南市。以上两原审被告之共同委托代理人苗某甲(系两原审被告之弟),男,1973年5月5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济南市。上诉人苗某甲因与被上诉人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原审被告苗某丁、苗某戊继承纠纷一案,不服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2011)历城民初字第1405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苗某甲及其委托代理人楚某某,被上诉人高某某的委托代理人张传峰,被上诉人苗某乙、苗某丙及其委托代理人张传峰,原审被告苗某丁、苗某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苗某甲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认定,苗某乙与苗某丙系高某某之女。苗某丁、苗某甲、苗某戊系苗某山之子女。1989年苗某山前妻去世,1991年12月25日,高某某与苗某山结婚,结婚时苗某乙9岁,苗某丙7岁,跟随高某某与苗某山共同生活。苗某山与前妻曾在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合二村41号院内(简称41号院)建有北屋、东屋、西屋、南屋、厕所和大门。1993年3月20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向苗某山颁发上述41号院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1996年春,苗某山与高某某将上述41号院落中的房屋重建,建成北屋1间、西屋1间、东屋1间及套间1间、南屋2间、露天厕所1间、大门1座、北屋出厦封闭。翻建房屋时,苗某戊及苗某丁均已结婚成家另过,苗某甲在部队服役,服役期间,苗某山与高某某领取了苗某甲的拥抚金6300元。房屋建成后,由苗某山与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共同居住使用。1999年7月12日,苗某甲登记结婚,居住在上述院落中的西屋内。2001年12月8日,苗某甲与高某某发生纠纷,高某某与苗某山搬离上述郭店镇合二村41号院落,居住在另行购买的本村村民刘新华的房屋院落内。2002年1月11日,苗某山及高某某曾向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苗某甲腾出上述41号宅院,后经审理确认上述41号宅院具有苗某甲的份额。苗某山于2007年1月19日去世。庭审中,苗某丁及苗某戊均表示将其41号宅院所占份额赠予苗某甲,苗某甲表示同意接受。当事人对下列事实有争议:一、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主张41号院落由高某某、苗某山共同建设,为夫妻共同财产。苗某山去世后,该房屋的一半属高某某所有,另一半现由双方继承,为共同共有。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不认可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的上述主张,称苗某山生前已将41号院落赠予苗某甲个人所有。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针对其主张提交以下证据:1、陈某书面证明一份,证明高某某在1996年翻盖合二村41号房屋时,在陈某家买了1000块砖、400斤麦子和50斤面;2、高某书面证明一份,证明高某某于1996年翻建合二村41号院落时,向武家村水泥厂购买水泥7吨及在高二村委会购买木材4方;3、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合二一砖厂书面证明一份,证明高某某1996年购砖12000块用于建房。上述证据拟证实41号房屋重建时系由苗某山和高某某共同出资建设,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对上述证据真实性有异议,主张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购买红砖应当提交发票。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称证人未到庭的原因是受到威胁,但未提供证据证实,针对购买红砖未能提交购货发票。苗某甲针对房屋属于其个人所有的主张提交的证据有:1、申请证人段俊义、苗继田出庭作证;2、合二村委会的书面证明一份;3、提供唐冶新区管委会的公示一份以及公示的表格一份。证人段俊义证言内容为“争议的房屋系苗某山90年代翻建的,当时苗某山与高某某已结婚,具体由谁出资建设不清楚,是拆了原来的旧房又翻建的,拆下来的建筑材料能用的都用上了。当时苗某戊及苗某丁也参与了建房,建房期间苗某甲参军,中间回来几天参与建房了,具体花多少钱不清楚。“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对苗某甲参与建房有异议,主张苗某甲在建房期间只回来一天,未参与建房。证人苗继田证言内容为“争议房屋系苗某山于1994年翻建的,翻建之前的房屋是苗某山的,用了原来老宅院的材料,是谁出资不清楚,建房时苗某山再婚了,谁参与建房不清楚,建房时我去帮过忙,谁出力不清楚。建房时苗某甲在家,建完房屋后苗某甲走的。“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对该证言中苗某甲参与建房有异议。合二村委会证明内容为:“我村村民苗某山向村委提出将41号宅院给小儿子苗某甲,并将该宅院相关手续过户到苗某甲名下,但因我村正处于唐冶新城开发期间,所有房产无法变更过户手续,该院一直由苗某甲及妻子独立居住“。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对该证据的真实性有异议。苗某甲未能说明该证明的形成过程及书写人。唐冶新区管委会发布的公示及附表,附表载明41号院落在苗某甲之妻楚某某名下。苗某甲解释称“在2003年唐冶新区管委会进行双查时,苗某山对双查工作人员说41号房屋归苗某甲所有,因苗某甲当时还没落户,便以楚某某名义登记公示。“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对上述公示及表格有异议,称上述证据均为复印件,不应认定;管委会无权认定有争议的房屋权属。二、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主张在苗某山生前尽了主要扶助及赡养义务,对苗某山遗产应予多分。被告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在苗某山生前未尽赡养义务,对遗产应当不分或少分。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针对上述主张提供借款证明9份,证明内容均为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为苗某山住院治疗所借他人款项;提交苗某等五人共同出具的证人证言2份,内容为苗某乙、苗某丙分别自2000年和2002年至2006年底对苗某山予以照顾和赡养;(2002)历城民初字第141号民事判决书一份,判决内容为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支付赡养费。提供(2002)济民五终字第415号民事判决书复印件一份及苗某山书面答辩一份,证明苗某戊不愿向苗某山支付每月50元赡养费。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均有异议,认为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苗某甲提供章丘市殡仪馆收款收据一份,证明办理苗某山丧事时的花费系由苗某丁、苗某甲支付。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认为该证据不能证明苗某丁、苗某甲已尽赡养义务。三、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主张苗某甲有其他居所,符合腾房条件,针对该主张提交照片3张。苗某甲对照片真实性没有异议,辩称该照片显示地点是楚某某为搞养殖承包的院落,不是居住用房;苗某甲对41号房屋享有所有权,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无权要求腾房。原审法院认为,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2002)历城民初字第142号民事判决书已经确认41号院落内的房屋有苗某甲的财产份额。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提交的证据不足以否定已经认定的事实,故对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认为41号院落属高某某与苗某山的夫妻共同财产的主张不予采纳。苗某甲主张苗某山已将41号院落赠予其个人所有,针对该主张申请的证人仅陈述了建房的过程,未陈述苗某山已将41号院落赠予苗某甲的内容,该证人证言不能证实苗某甲的主张;苗某甲提交的合二村委会的证明中虽加盖了村委会印章,但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对其真实性有异议,苗某甲不能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实际出具人,对该证明内容不予采信,苗某甲认为41号院落属于其个人所有的主张不能成立。苗某甲主张原有旧房拆除后的材料用于新建房屋,在该新建房屋中其应继承其生母的份额。原有旧房在苗某甲之母去世后,属于苗某山及其子女的财产,拆除时各方均无异议,拆除后的材料用于新建房屋系共同出资建房行为,苗某甲认为新建房屋仍有其生母份额主张不能成立。41号院落建于1996年春,建房时苗某乙、苗某丙尚未成年,苗某丁、苗某戊已成家另过,该41号院落应为苗某山、高某某、苗某甲共同共有,所占份额应当均等。苗某山与苗某乙、苗某丙形成收养关系,苗某乙、苗某丙有继承苗某山遗产的权利。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主张在苗某山生前尽了主要扶助及赡养义务,对苗某山遗产应予多分,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在苗某山生前未尽赡养义务,对遗产应当不分或少分。针对该主张提交的证据仅能证实其尽了相应的扶助及赡养义务,以及因赡养问题产生的纠纷,但不能够证实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未尽赡养义务,且苗某甲、苗某丁支付了苗某山的丧葬等费用,对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多分遗产的意见不予采纳,苗某山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均有平等继承遗产的权利。因当事人不能达成分割协议,经勘查,该41号院落不宜进行实物分割,对各当事人所占房屋份额予以明确的前提下,酌情对该院落的居住使用权进行分配。因41号院落有苗某甲的财产份额,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要求苗某甲腾房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三条、第一百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第十条、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一、原告高某某占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合二村41号房屋院落十八分之七的份额。二、原告苗某乙占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合二村41号房屋院落十八分之一的份额。三、原告苗某丙占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合二村41号房屋院落十八分之一的份额。四、被告苗某甲占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合二村41号房屋院落二分之一的份额。五、被告苗某甲于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将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合二村41号房屋院落内的南屋及东屋腾出交由原告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该院落内的天井、厕所、大门共用。案件受理费550元,由原告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负担275元,由被告苗某甲、苗某丁、苗某戊负担275元。上诉人苗某甲不服原审判决上诉称,1989年苗某山前妻即上诉人苗某甲的母亲去世,1991年12月25日苗某山与被上诉人高某某结婚,两人婚前家中有老宅院一处。1993年41号院颁发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该院落于1995年重建翻修,原有房屋旧料用于新房屋的建设。因此41号院内房屋应系苗某山与苗某甲的家庭共有财产。苗某山生前,曾提出要将41号院赠与苗某甲,苗某甲在原审中已经提交相关证据足以证明。因此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改判坐落于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合二村41号院落归上诉人苗某甲所有,一、二审诉讼费用由被上诉人负担。被上诉人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共同答辩称,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原审被告苗某丁、苗某戊陈述意见同上诉人苗某甲。经审理本院认定,原审认定的事实属实,本院予以确认。二审中,上诉人苗某甲提交以下证据:证据一、农村宅基地统计表,拟证明1991年41号院居住情况;证据二、济南市历城区法院(2002)历城民初字142号民事判决书,拟证明苗某山住院期间苗某甲已经负担了较多的医疗费;证据三、照片一宗,拟证明老房屋的翻建材料用于新房屋及建房时间,同时拟证明苗某山迁坟系苗某甲、苗某丁出资;证据四、苗某丁的结婚证,拟证明苗某丁结婚后分家。被上诉人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对上述证据均不予认可,原审被告苗某丁、苗某戊认可上述证据。另,上诉人苗某甲申请本院对合二村房产统查情况进行调查。二审另查明的事实由上诉人苗某甲提交的证据及本院开庭、调查笔录为证。本院认为,上诉人苗某甲,被上诉人高某某、苗某乙、苗某丙,原审被告苗某丁、苗某戊均系被继承人苗某山之法定继承人,对苗某山之遗产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对于涉案41号院落,苗某甲主张系苗某山生前赠与其所有,但原审中之证人陈述仅为建房过程,苗某甲亦未能就其取得合二村委会证明之证据来源予以说明,因此苗某甲上述主张,本院不予采信。原审法院根据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2002)历城民初字第142号民事判决书认定苗某甲有41号院落的财产份额的事实,结合该房屋于1996年春翻建时,苗某丁、苗某戊已经成家的事实,综合确定41号院落由苗某山、高某某、苗某甲共同共有,符合法律规定及公序良俗,并无不当。苗某甲主张41号院落房屋翻建使用原有就房屋之材料,但在苗某甲生母去世后,对该材料的使用系基于苗某山、苗某甲共同对房屋的翻建行为,苗某甲上述主张不能成立。苗某甲申请对合二村房产统查情况进行调查,但房屋统查仅涉及房屋状况,其统查行为并非物权登记行为,不产生物权效力,因此苗某甲的调查申请,本院不予准许。综上,原审法院根据所有权份额对41号院落在当事人间进行分割并分配房屋使用权,并无不当,本院予以维持。上诉人苗某甲的上诉请求,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550元,由上诉人苗某甲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陈 平审 判 员  任志勇代理审判员  刘 洋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书 记 员  杨建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