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渝一中法民终字第04129号
裁判日期: 2013-11-12
公开日期: 2014-01-24
案件名称
曾祥海,曾祥鑫等与王学芝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重庆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王某某
案由
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
全文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3)渝一中法民终字第04129号上诉人(原审原告)曾某甲,男,汉族,退休工人,1928年10月2日出生。委托代理人王小琴,重庆中渡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马海栋,重庆中渡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原审原告)曾某乙,男,汉族,退休干部,1942年6月18日出生。委托代理人王小琴,重庆中渡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马海栋,重庆中渡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原审原告)曾某丙,女,汉族,1941年9月19日出生。委托代理人王小琴,重庆中渡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马海栋,重庆中渡律师事务所律师。被上诉人(原审被告)王某某,女,汉族,1934年7月28日出生。委托代理人祝明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上诉人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与被上诉人王某某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于2013年6月20日作出(2013)合法民初字第01668号民事判决,上诉人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对该判决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诉。本院于2013年9月26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3年10月31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询问,上诉人曾某甲、曾某乙及委托代理人王小琴、马海栋,上诉人曾某丙的委托代理人王小琴、马海栋,被上诉人王某某的委托代理人祝明华到庭参加询问。本案现已审理终结。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在一审中诉称,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父亲解放前已去世,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祖父解放前��其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的房产一分为二,一半由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叔父分得,另一半由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母亲及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分得。因历史原因祖父房产虽作了实物分割,但未办理房屋产权登记。1950年国家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政府登记土地时将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及母亲从祖父分得祖业房屋登记为四人共有。1972年,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母亲林某某到北碚生活,于1979年4月16日与王某某的丈夫曾某丁签订《出佃房屋文约》,以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母亲的名义将共有房产出租给王某某丈夫曾某丁。2011年5月,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得知王某某霸占了其共有房屋,遂向法院起诉,在庭审中,王某某提供了落款日期为1979年4月2日的《售房屋文约》,该《售房屋文约》没有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及其母亲签字盖章认可。并且《售房屋文���》日期在前,《出佃房屋文约》日期在后,按常理不可能将房屋出卖后再出租给同一人,该《售房屋文约》显然是伪造。为了维护合法权利,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落款为1979年4月2日的《售房屋文约》无效。王某某在一审中辩称,1979年4月2日的《售房屋文约》是由当时的村支书周某某执笔,并有其他在场人的情况下,由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母亲林某某与王某某之夫曾某丁自愿达成,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该协议符合当时的交易习惯并不违反当时的法律规定。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认为该协议系伪造,没有相应的依据。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也没有提供证据证明系房屋的所有权人。《售房屋文约》签订后,房屋一直由王某某居住使用,并于1991年8月16日经有权部门登记取得房屋所有权。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在其母亲去世前也一直未向王某某主张过权��。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要求确认《售房屋文约》无效没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请求驳回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诉讼请求。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王某某、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争议的房屋系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父辈由祖业分得,1979年4月16日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母亲林某某在当时的村干部及其他人的见证下将王某某、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争议的房屋两间半出售给王某某的丈夫曾某丁。王某某购买争议房屋后,一直居住使用该房屋至今,王某某在1991年8月16日取得争议房屋的产权登记。2005年10月31日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母亲林某某去世。2011年8月曾某甲、曾某乙向一审法院起诉确认争议的两间半房屋所有权为曾某甲、曾某乙共有,被一审法院驳回了诉讼请求。2013年3月曾某甲、曾某乙再次起诉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落款为1979年4月2日的《��房屋文约》无效。一审审理中,追加了曾某丙为原告参加诉讼。一审法院认为,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母亲将争议房屋出售给王某某的事实成立,虽然在售房屋文约上没有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母亲签名,但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没有证据证明该售房屋文约系伪造。该争议房屋长期由王某某居住使用,王某某在1991年8月16日取得争议房屋的产权登记,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母亲在去世前,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在2011年以前均未向王某某主张过权利,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也未举证证明对争议房屋拥有所有权。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要求确认落款为1979年4月2日的《售房屋文约》无效无事实依据,也不符合法律规定。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诉讼请求。本案一审案件受理费80元,减半收取40元,由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负担。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不服一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2013)合法民初字第01668号民事判决,依法确认落款日期为1979年4月2日的《售房屋文约》无效,一、二审诉讼费用由王某某承担。事实和理由:1、一审判决关于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母亲将争议房屋出售给王某某的认定是错误的。证人曾祥琼证实其没有在任何《售房屋文约》上签字,证人陈开照、杨炳光也系“听说”,并未亲眼所见是卖售房屋。没有买卖双方签字、盖章追认的《售房屋文约》,一审法院仅凭“交易习惯”而认定成立买卖关系,是认定事实错误。2、有事实显示《售房屋文约》系伪造,无须再由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提供证据证明。《出佃房屋文约》时间���《售房屋文约》之后,明显不合常理;《出佃房屋文约》上加盖有曾某丁私章,但《售房屋文约》无任何人签名盖章;王某某所持有的《乡村房屋所有权证》上“产权来源”登记为“分得”,就不是房屋买卖。3、曾某甲提供的《煤炭工业部重庆管理局招收培训人员登记表》和《重庆煤炭技工学校学生入学登记表》证明了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为争议房屋的共有权人。王某某答辩称: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事实和理由:1、《售房屋文约》虽没有当事人的签名,但有见证人的现场见证,也符合法律规定。加之,《售房屋文约》中林某某与曾祥琼关于一间厨房的买卖是真实的。2、《出佃房屋文约》并非所谓执笔人曾祥模所写。是无效的。本院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查明的事实相同。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本案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要求确认《售房屋文约》无效,但并未举示证据证明落款日期为1979年4月2日的《售房屋文约》存在法律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乡村房屋所有权证》以及《出佃房屋文约》均不能否定《售房屋文约》的效力。加之,《售房屋文约》已经事实履行,王某某已取得争议房屋产权,曾祥琼也取得了所购厨房,从1979年4月2日《售房屋文约》成立至2011年8月前,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没有证据证明其对《售房屋文约》的效力提出过异议。因此,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上诉理由不成立,本院对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的上诉请求不予支持。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80元,由上诉人曾某甲、曾某乙、曾某丙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 孔繁树审判员 晏 芳审判员 申和平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书记员 程 容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