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3)成华民初字第2212号

裁判日期: 2013-11-01

公开日期: 2014-08-08

案件名称

傅玉芳、蒋东荣、蒋晓钰与蒋黎波、蒋明岑分家析产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成都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丁,蒋某乙,蒋某丙

案由

分家析产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九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

全文

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3)成华民初字第2212号原告傅某某。委托代理人张骥。。原告蒋某甲。委托代理人张骥。。原告蒋某丁。委托代理人张骥。。被告蒋某乙。委托代理人陈劲。。被告蒋某丙。法定代理人蒋某乙。原告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丁与被告蒋某乙、蒋某丙分家析产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于2013年10月11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傅某某、蒋某甲及委托代理人张骥,被告蒋某乙及委托代理人陈劲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丁诉称,原告傅某某、蒋某甲系夫妻关系,与蒋某乙、蒋某丁系父母子女关系,蒋某乙与蒋某丙系父子关系。原告傅某某于1987年2月经金牛区政府批准在红花堰村1组1号修建284.84平方米的自有农房。修建房屋时以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乙、蒋某丁名义申请宅基地。1993年2月26日成华区国土局给原告傅某某发放了农房宅基地使用证。2007年11月7日以原告傅某某为户主与成都市成华区土地征用开发办公室签订《拆迁住房安置协议书》,按此协议分得了五套住房。五套住房的共有人为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乙、蒋某丁、蒋某丙。之后原告傅某某将位于荆竹小区6号院A房屋以赠与的形式分割给蒋某乙,蒋某乙将该房出售给刘国璋。位于荆竹小区6号B分给了蒋某丁,剩下2号院C、7号院D、8号院15栋2单元E未办理产权。原告办理产权时被告蒋某乙拒绝配合。为维护原告合法权益,提起诉讼。诉讼请求:1、依法判决位于荆竹小区2号C套一和荆竹小区7号D的套三房屋属于原告傅某某。蒋某甲所有;位于荆竹小区6号院B套二房屋属于蒋某丁所有;位于荆竹小区8号院E房屋一套属于蒋某丙所有。2、本案诉讼费由原、被告共同承担。被告蒋某乙、蒋某丙辩称,2005年住房安置补偿对象明确为1998年农转非安置人员,安置基础为家庭成员。1998年蒋某乙的家庭成员为妻子唐志苹和儿子蒋某丙,傅某某的家庭成员为蒋某甲和蒋某丁,属两个家庭。2007年11月7日傅某某和唐志苹与成华统征办签订拆迁住房安置协议重复分户侵害了蒋某乙的合法权益,傅某某又据此与成华国土局征地中心签订《征地拆迁安置协议》,严重侵害蒋某乙的合法权益。2012年2月13日,原告提交不实申明办理房屋产权证,原告种种违法行为都侵害被告合法权益。位于荆竹小区2号院C和7号院D号房屋应判归被告所有,拆迁协议充分证明,蒋某甲是退休工人,不是合法安置对象,不应分得房产。原告要求将荆竹小区6号院B判归蒋某丁没有法律依据,蒋某丁不是拆迁安置对象。原告傅某某不能随意处分被告蒋某乙的房产。被告对原告提出的将荆竹小区8号E房判归蒋某丙无异议。原告未提出对A的分割,应当对全部五套房产进行分割。为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请求判决位于荆竹小区7号院D房屋和荆竹小区2号院C房产归被告所有。经审理查明,傅某某、蒋某甲系夫妻关系,蒋某乙与蒋某丁系傅某某和蒋某甲的子女,蒋某丙系蒋某乙的儿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青龙乡红花堰村1组,建筑面积284.84平方米的农房系蒋某乙与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丁共有的农房,该农房在1993年5月10日办理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证(户主为傅某某)。2007年11月7日,成都市成华区土地统一征用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统征办)与傅某某签订《拆迁住房安置协议书》,约定由统征办拆除傅某某位于成华区红花堰村的农房,傅某某选择现(建)房安置,新增人口购35平方米(新增人口为蒋某丙)。安置房屋套型及数量为套一房屋两套、建筑面积84平方米;套二房屋两套、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套三房屋一套,建筑面积105平方米。尔后,拆迁单位向原、被告交付了位于荆竹小区2号C、8号院E两套套一房屋;荆竹小区6号B、A号两套套二房屋;荆竹小区7号院D一套套三房屋。2008年7月15日,原告蒋某乙与被告傅某某、蒋某甲签订《财产赠与协议》,内容为傅某某将位于荆竹小区6号A70平方米的房屋赠与蒋某乙,由蒋某乙自行处分。其余四套房屋由傅某某处理,蒋某乙无权干涉,蒋某乙不再享有分割权、财产继承权。同日,傅某某与刘国璋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将荆竹小区6号院A房屋以25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刘国璋,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乙、蒋某丁于同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公证处签订了委托刘国璋领取前述房屋权属证明、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等事宜的授权委托书,蒋某乙收取了刘国璋支付的购房款。2009年11月18日,傅某某将荆竹小区21栋B套二房屋出售。2011年底,蒋某乙、蒋某丙向本院提起诉讼,要求分得成华区荆竹小区7号院D房屋,本院经审理于2012年1月20日作出驳回蒋某乙、蒋某丙诉讼请求的一审判决。蒋某乙、蒋某丙不服判决,提起上诉。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于2012年6月2日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蒋某乙、蒋某丙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2013)川民申字第422号裁定,驳回蒋某乙的再审申请。2013年4月22日,购房人刘国璋就其与傅某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提起诉讼,本院经审理于2013年5月29日作出(2013)成华民初字第1336号《民事判决书》,判决刘国璋与傅某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乙、蒋某丙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协助刘国璋办理荆竹小区6号院A房屋的过户手续等。另查明,位于荆竹小区6号院B号、A号房屋于2012年5月22日办理了房屋所有权登记,登记权利人为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丙。本案在审理过程中,蒋某乙申请本院到成都市成华区国土局调取蒋某甲、蒋某丁是否属于安置对象的的证据材料、到双水碾派出所调取拆迁安置前蒋某甲、蒋某丁的身份档案材料,并向本院提出对《财产赠与协议》上其签名真实性进行鉴定的申请。上述事实,有经过庭审质证的如下证据及原、被告庭审陈述在案为证。2005年《常住人口登记卡》、《农房宅基地使用证》、农房建房审批资料、《拆迁住房安置协议书》、《分房表》、《财产赠与协议》、《房屋买卖合同》两份、(2012)成华民初字第150号《民事判决书》、(2012)成少民终字第133号《民事判决书》、(2013)川民申字第432号《民事裁定书》、(2013)成华民初字第1336号《民事判决书》、《房屋信息摘要》两份。本院认为,坐落于成华区青龙乡红花堰村1组,建筑面积284.84平方米的农房系原、被告的家庭共同财产,原、被告均系该农房征地拆迁后的安置对象,位于荆竹小区2号院C、8号院E、6号院B、A号以及7号院D号五套安置房屋属原、被告因征地拆迁取得的共有财产。蒋某乙与傅某某、蒋某甲签订《财产赠与协议》系对安置房进行分割的财产分割协议,合法有效。依据该《财产赠与协议》约定,蒋某乙分得荆竹小区6号院A房屋,原、被告已将该房屋卖给他人,并由蒋某乙取得该房屋价款,该《财产赠与协议》已实际履行。荆竹小区6号院A号房屋已出售,不应再对该房屋进行分割,蒋某乙也不再享有分割其他房屋的权利。现位于荆竹小区2号院C号、8号院E、6号院B、7号D号四套安置房应由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丁、蒋某丙进行分割。具体分割方式,本院综合房屋状况以及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丁、蒋某丙的意见确定。蒋某乙主张蒋某甲、蒋某丁不是拆迁安置对象,要求分得两套安置房于法无据,本院依法不予支持。蒋某甲、蒋某丁属拆迁安置对象的事实以及《财产赠与协议》系蒋某乙签订的事实已由法院生效判决所认定,蒋某乙申请调取的证据以及笔迹鉴定不能达到其证明目的,本院对蒋某乙调取证据的申请以及进行笔迹鉴定的申请均不予准许。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成都市成华区荆竹小区2号院C房屋、成都市成华区荆竹小区7号院D房屋归原告傅某某、蒋某甲所有。二、成都市成华区荆竹小区6号院B房屋归原告蒋某丁所有。三、成都市成华区荆竹小区8号院E房屋归被告蒋某丙所有。四、原、被告对办理上述房屋所有权登记及变更互负协助义务。案件受理费7062元,由原告傅某某、蒋某甲、蒋某丁承担6062元,被告蒋某丙承担1000元。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梁珍梅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一日书记员  向 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