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李民初字第1442号
裁判日期: 2013-11-01
公开日期: 2014-03-10
案件名称
王某丙、王某乙、王某丁与王某戊法定继承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青岛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王某丙,王某乙,王某丁,王某戊
案由
法定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三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3年)》:第六十四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一款
全文
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3)李民初字第1442号原告:王某丙,男,汉族,青岛市崂山区公安局协警大队退休工人。原告:王某乙。以上两原告委托代理人:刘赞亮,山东克维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告:王某丁,男,汉族,青岛市崂山区。被告:王某戊,男,汉族,青岛市城阳区审计局职员。原告王某丙、王某乙、王某丁与被告王某戊法定继承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3年11月26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王某丙、王某乙的委托代理人刘赞亮,原告王某丁、被告王某戊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王某丙、王某乙诉称,原、被告继母去世后,在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姜社区留有房屋一处,因法定继承问题,案经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的(2012)崂民一初字第753号案件调解,房屋归案外人董春美所有,王某丁、王某丙、王某乙、王某戊腾出房屋,董春美给付本案原、被告48万元,该款由本案被告王某戊领取。被告在领取案款后,欲自己决定分配,自己多分、别人少分,原告认为应在扣除被告在崂山法院垫付的诉讼费、律师代理费等共计3万元后平均分配,但双方未能协商一致,故诉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支付两原告因房屋继承所得款项每人各11.25万元,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原告王某丁诉称,该不同意王某丙,王某乙继承遗产,王某丙没有赡养父母,没有给一毛钱,该同意被告王某戊继承遗产,王某戊赡养父母。被告王某戊辩称,原告王某乙已经继承了遗产,收到了钱,出具了收条,而且没有意见,因此,原告王某乙不能再提起诉讼,是浪费诉讼资源,王某乙应该把钱退回来。原告王某乙对被继承人王玉兰没有尽到赡养义务,应少分或不分遗产。原告王某丙对被继承人没有尽到赡养义务,不得继承遗产,该对被继承人尽到了赡养义务,应多分遗产。经本院开庭审理查明,原告王某丁与案外人王桂香原系夫妻关系,双方生育子女3人,原告王某丙、王某乙,被告王某戊,王桂香于1960年7月去世。被继承人王玉兰与案外人曲学厚原系夫妻关系,双方无亲生子女,于1963年收养了是年5岁的董春美,曲学厚于1967年去世。1968年10月,原告王某丁与被继承人王玉兰登记结婚,未生育子女,王玉兰于1999年11月去世。1969年1月起,原告王某丁与王玉兰以及王某丙、王某乙,王某戊、董春美共同生活。1971年,原告王某丙登记结婚,1971年10月,原告王某丙、王某乙与父母分家并各自迁出单独生活,自此原告王某丁、王玉兰与被告王某戊以及董春美共同生活,直至1983年董春美登记结婚、1986年1月王某戊登记结婚。以上事实,有原告向法庭提交的自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2012)崂民一初字第753号卷宗复印的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姜哥庄社区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情况说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西姜哥庄社区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常住人口登记表以及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的庭审笔录予以证实。2012年11月,原、被告王某丙、王某乙、王某丁、王某戊作为原告,以董春美为被告,向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王玉兰的遗产,经法院调解,王某丙、王某乙、王某丁、王某戊分得被继承人王玉兰遗产折价款48万元,扣除被告王某戊在诉讼时垫付的诉讼费、律师代理费等共计3万元,剩余45万元,现上述款项在被告王某戊处。以上事实,有原告向法庭提交的自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2012)崂民一初字第753号卷宗复印的土地登记审请表、土地登记审批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民事调解书以及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的庭审笔录予以证实。2013年5月10日,本案原、被告依据自原告王某丁与被继承人王玉兰结婚时每个人至18岁时的尚差年限,按每年3万元的标准计算,对45万元进行分配。按照上述分配原则,王某丙已年满18岁,不再继承遗产,一致商谈给王某丙4万元,王某丁再从自己的份额中拿出1万元,最后确定给王某丙5万元;确定给王某乙6万元,后王某戊、王某丁决定分别再从自己的份额中拿出1万元,确定给王某乙8万元,王某乙当时没有表示反对,王某丙嫌少。2013年5月13日,被告王某戊将8万元送到王某乙家中,王某乙收到上述款项后在被告书写的收条上签字。收条内容为“今收到沙子口南姜王玉兰房子款人民币捌万元整(80000元)其中有爹壹万元整(10000元),无意见”,被告向法庭提交收条1张用以证实自己的主张。原告王某丙,王某乙主张,是被告主导上述遗产分配,被告主张,是父亲王某丁主持分配遗产。被告提出,给王某乙送钱时,王某乙的小女儿在场,还宣读了收条内容。对此,原告王某乙予以否认,并称收到8万元属实,但王某乙不认识字,会签自己的名字,被告在给付上述款项的同时,要求王某乙签字,王某乙即签字,当时无其他人在场。被告对其提出的给付王某乙款项时,王某乙的小女儿在场的主张无证据证实。原告王某丁及被告王某戊均明确表示,对原告王某丙、王某乙提出要求分割的人民币45万元中自己的应得份额不需法院处理。原、被告有争议的事实包括:1、被继承人王玉兰是否留有口头遗嘱。被告提出,被继承人王玉兰留有口头遗嘱,遗产归被告与董春美所有,但崂山区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对此没有作出认定。被告对其主张,向法庭提交回忆录复印件1张予以证实,原件在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2012)崂民一初字第753号卷宗内。原告王某丙,王某乙予以否认,并提出,被告提交的材料是复印件,真实性不能确定,从形式上看是证人证言,证人应出庭作证,该材料不符合口头遗嘱的形式效力,且崂山区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时也未对此作出认定。2、原告王某丙是否有权继承王玉兰的遗产。原告王某丙主张,王某丙在孩子当中作为老大,参加工作时间较早,对原告王某丁和继母尽到了更多的抚养义务,对家庭生活尽了较多的辅助义务,因此有权继承王玉兰的遗产。遗产平均分配是基本原则,任何一方加重自己的权利份额,以各种理由减少对方权利份额的要求,均应具有法律上的依据。两原告对家庭尽了较多的义务,但并没有主张多分。鉴于现在原告王某丁与被告共同居住,暂时还不能轮养,因此原告王某丁当庭的表述证明力较低,原告王某丁得到遗产数额过多反而对老人今后的生活不利,请法庭酌定继承份额。原告王某丁主张,王某丙没有赡养父母,没有给一毛钱,因此不同意王某丙继承遗产。被告主张,原告王某丙已经参加工作,王玉兰没有养她,她也没有赡养父亲和继母。原告王某丙没有给家里做贡献,分家后,原告王某丙,王某乙均未赡养父母,两人自1971年分家起至1986年被告登记结婚一直没有回过家,后也只是偶尔回家,王玉兰去世后两原告才偶尔回家看望父亲,有证人证言和原告王某丁的自述可以证实。被继承人王玉兰去世时,王某丙,王某乙没有到场。被告对其主张,申请证人王某己、王某庚出庭作证。证人王某己、王某庚出庭证实,该二人为王玉兰的侄子,王某丁为二人姑父。该二人认识王某戊,在姑姑去世之前,逢年过节都去姑姑家走动,王某庚逢年过节必须去,平常干活路过姑姑家时也经常去姑姑家,但从没见着王某丙、王某乙,直到姑姑去世两年之后,过年时王某戊约王某丙到其家中探望父亲,才认识王某丙,到现在也不认识王某乙。姑姑王玉兰去世以前,王某丙、王某乙没有赡养姑姑,两个人在王玉兰去世时都没到场。听姑姑讲王某丙、王某乙十几年没进家门,姑姑、姑父的生活主要依靠王某戊,董春美也帮着照顾。原告王某丙,王某乙主张,被继承人王玉兰去世时,王某丙,王某乙没有到场,是他们故意不告诉,王玉兰的哥哥和王某丁也同意王某丙、王某乙不到场。关于证人证言,证人均系听姑姑说,系传来证据,并且其每年探视几次并不可能对其姑姑家庭生活及经济来源清楚,因此证人证言无效。两原告对其提出的对原告王某丁和继母尽到了更多的抚养义务的主张,未提交证据予以证实,本院据以确认上述事实的证据材料,已经开庭质证和本院审查,可以采信。本院认为,原告王某丁与被继承人王玉兰再婚时,原告王某丙已经年满18周岁,未与被继承人王玉兰形成法律上的抚养关系。自1971年10月,原告王某丙也即与父母分家并迁出单独生活,原告王某丙对其提出的赡养继母的主张未提交证据予以证实,作为父亲的原告王某丁也主张王某丙没有赡养父母。综合上述情况,结合在原、被告均在场的情况下,对人民币45万元进行分配时的情况,证人出庭证实的情况,原告王某丙未与被继承人王玉兰形成抚养关系,也不属于成年继子女长期赡养继母的情况,也即不能继承继母王玉兰的遗产,因此对其提出的要求被告支付其因房屋继承所领取继承款项人民币11.25万元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原告王某丁与被继承人王玉兰再婚时,原告王某乙尚未成年,与被继承人王玉兰形成了抚养关系,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王玉兰的遗产。在原、被告均在场的情况下对人民币45万元进行分配时,确定给王某乙8万元,王某乙没有表示反对。在被告王某戊将人民币8万元送到王某乙家中时,王某乙也在收条上签字,收条上也有“无意见”的表述,且王某乙也实际领取了这8万元,视为原告王某乙对其继承的遗产份额已予以认可,因此对其提出的要求被告支付其因房屋继承所领取继承款项11.25万元的主张,本院亦不予支持。因原告王某丁及被告王某戊均明确表示对45万元中自己应得份额不需法院处理,故本院对此不予处理。被告对其提出的被继承人王玉兰留有口头遗嘱的主张,仅提交回忆录复印件1张予以证实,且证据材料不符合口头遗嘱的形式要件,证人也未出庭作证并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质询,而且在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对此也未作出认定,因此,对其主张,本院不予支持。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第(二)项、第十条、第十三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王某丙,王某乙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4675元(原告王某丙已预交),由原告王某丙,王某乙平均负担。原告王某乙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给付原告王某丙2337.5元。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 王利大审判员 王俊杰审判员 陈密亮二O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七书记员 祝 君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