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3)遵民初字第727号

裁判日期: 2013-10-17

公开日期: 2014-12-10

案件名称

谢武春与张英、李景臣等买卖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遵化市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遵化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一审

当事人

谢武春,张英,李景臣,符连正,汪树海

案由

买卖合同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一百六十一条

全文

河北省遵化市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3)遵民初字第727号原告谢武春,农民。被告张英,居民。委托代理人张群,男,1962年7月8日出生,汉族,居民,代理权限为特别授权全权代理。被告李景臣,居民。被告符连正,农民。被告汪树海,农民。原告谢武春与被告张英、李景臣、符连正、汪树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13年1月22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审判员葛志国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因案情复杂,依法转入普通程序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谢武春、被告符连正、被告张英的委托代理人张群到庭参加诉讼,被告李景臣、汪树海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谢武春诉称:被告张英、李景臣、符连正、汪树海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期间拖欠原告的石头款、电费款、煤款、石粉款共计141500元。2009年10月5日,被告汪树海、符连正、李景臣为原告出具欠条,此款至今未偿还原告。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故向法院起诉要求四被告给付原告欠款141500元及利息,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被告张英辩称:2007年11月27日,被告张英与原告谢武春、被告汪树海、符连正合伙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被告张英负责处理该采石厂的外部事物,没有实际参与生产经营,该采石厂与被告李景臣没有关系。2009年10月8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以500万元的价格整体转让给袁振林,被告张英把其中的70万元转让款交给被告符连正、汪树海用于偿还合伙经营期间的共同债务,被告汪树海、符连正已将欠款结清。采石厂转让后,被告符连正、汪树海与被告张英三人因合伙财产及债务问题发生纠纷,被告汪树海、符连正将被告张英诉至遵化市人民法院,遵化市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25日作出(2012)遵民重字第30号民事调解书,对合伙期间的债权、债务作出处理,原告诉称的141500元欠款与被告张英没有任何关系,故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对被告张英的诉讼请求。被告符连正辩称:原告起诉的欠款是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合伙期间共同欠的债务,数额属实。被告张英说原告谢武春的石头有张英一半,被告张英不同意偿还原告谢武春的债务,所以被告张英只给了被告符连正、汪树海60万元用来偿还合伙期间的共同债务,欠原告谢武春的债务不在这60万元之内。经审理查明:2009年10月5日,被告汪树海、符连正给原告谢武春出具欠条一份,欠条内容为:“今欠谢伍春石头款80000元、电费款55000元、煤伍吨2500元、两车石粉4000元。合计欠款141500元大写壹拾肆万壹仟伍佰圆整2009年10月5日鸿业采石场经手人:汪树海李景臣符连政”。另查明:原告谢武春与被告张英曾合伙经营遵化市宏兴白云石矿,后来原告谢武春与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又合伙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2008年4月27日,原告谢武春与被告张英达成遵化市宏兴白云石矿、遵化市鸿业采石厂股份转让协议,原告谢武春将其在遵化市鸿业采石厂的股份转让给被告张英,被告张英将其在遵化市宏兴白云石矿的股份转让给原告谢武春。原告谢武春与被告张英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后,被告张英占有遵化市鸿业采石厂50%的份额,被告汪树海、符连正各占有遵化市鸿业采石厂25%的份额。2008年12月,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注册登记为投资人为李景臣的个人独资企业,但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实际为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三人出资设立,被告李景臣不是合伙人。2009年10月8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以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石庆福,但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实际为袁振林购买。2012年12月25日,符连正、汪树海作为原告起诉被告张英合伙协议纠纷一案,经本院调解,原告符连正、汪树海与被告张英达成调解协议,遵化市人民法院出具了(2012)遵民重字第30号民事调解书,调解协议中关于三人合伙债务部分的内容为:“一、符连正、汪树海、张英确认经清算后合伙债务为符连正、汪树海名下的合伙欠款及开支60万元,张英名下的合伙欠款及开支30万元,除上述合伙债务外,无其他合伙债务。二、已预支给符连正、汪树海的60万元,用于偿还二原告名下的合伙债务和开支;已预支给张英的30万元用于偿还张英名下的合伙债务和开支;符连正、汪树海与张英保证将预支的60万元和30万元用于偿还各自名下的合伙债务和开支,否则符连正、汪树海与张英各自承担相应的偿还责任,与其他合伙人无关。三、符连正、汪树海与张英同意对共同确认的90万元合伙债务与开支之外的原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名下的债务和符连正、汪树海与张英个人名下的债务不属于合伙债务,由符连正、汪树海、张英个人对各自经手的上述债务承担偿还责任,与其他合伙人无关”。上述事实,有原告谢武春提供的欠条及原告谢武春与被告张英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及被告符连正、汪树海、张英合伙协议纠纷一案(2012)遵民重字第30号民事调解书等证据予以证实。法庭根据原、被告双方的诉辩意见,归纳的争议焦点为:一、原告谢武春主张的欠款141500元数额是否属实;二、四被告之间是否存在合伙关系,原告主张的欠款是否应由四被告连带偿还。原告谢武春主张: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合伙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期间,使用原告的石头、电、煤、石粉,未及时付款,共欠原告现金141500元,并为原告出具了欠条。被告李景臣是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法定代表人,因此要求四被告连带偿还欠款。被告张英主张:遵化市鸿业采石厂于2009年10月8日转让给了袁振林,该采石厂在转让前几个月就已经停止了生产经营,而原告主张的欠款形成于2009年10月5日,故被告张英对该笔欠款不予认可,不同意偿还原告起诉的欠款。被告符连正主张:原告所诉的欠款数额属实,是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合伙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期间所欠的共同债务,被告张英曾经约定给被告符连正、汪树海70万元偿还合伙经营期间的共同债务,但实际上只给了被告符连正、汪树海60万元,被告符连正只同意给付原告欠款21500元。原告谢武春为证明自己的主张,提供以下证据予以证实:1、2009年10月5日,被告汪树海、符连正、李景臣给原告出具的欠条一份,用以证明被告方欠原告141500元债务,欠条是最后算总账时出具的,但欠条上被告李景臣的名字不是被告李景臣本人签的。经质证,被告张英辩称:遵化市鸿业采石厂于2009年10月8日已经转让给袁振林,在转让前的几个月,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已经停止生产,而原告提供的欠条形成时间为2009年10月5日;欠条是原告谢武春与被告符连正、汪树海商量的,被告张英不清楚欠条的内容,原告提供的欠条不能证明欠款的真实情况;欠条上注明李景臣是经手人,但李景臣不知道欠条的存在;原告与被告符连正、汪树海同村居住,且原告曾经和被告汪树海、符连正一起开办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反映出原告与被告汪树海、符连正之间存在利害关系,故被告张英对原告提供的欠条的真实性不予认可;遵化市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调解书已对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合伙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期间的债务进行了确认,故原告起诉的债务与被告张英无关。经质证,被告符连正辩称:被告符连正对欠条没有意见,欠条上所列的债务是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合伙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期间所欠的共同债务,但被告张英对该笔债务不予认可。2、2008年4月27日,原告谢武春(甲方)与被告张英(乙方)签订的协议一份,协议中约定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将遵化市宏兴白云石矿转让给甲方,该矿的债权、债务均归甲方所有,用以证明被告张英曾经和原告一起开办遵化市宏兴白云石矿,原告也曾经和被告张英、汪树海、符连正合伙开办遵化市鸿业采石厂;2008年4月27日被告张英将遵化市宏兴白云石矿的股份转让给了原告,原告将遵化市鸿业采石厂的股份转让给了被告张英,被告合伙经营的遵化市鸿业采石厂使用的石头全部归原告所有,与被告张英没有关系。经质证,被告张英辩称:对协议的真实性没意见,被告符连正曾向法庭表示被告张英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使用原告的石头中有一半是被告张英的为由不让被告符连正偿还原告欠款,原告提供的协议与被告符连正的上述陈述互相矛盾,被告张英不可能不让被告符连正偿还原告谢武春的欠款。经质证,被告符连正辩称:被告不清楚原告谢武春与被告张英达成协议的事情。被告张英为证明自己的主张,提供以下证据予以证实:1、遵化市人民法院(2012)遵民重字第30号民事调解书,调解书主要内容为:“原告符连政、汪树海与被告张英同意对已共同确认的90万元合伙债务与开支之外的原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名下的债务和原告符连政、汪树海与被告张英个人名下的债务不属于合伙债务,由原、被告个人对各自经手的上述债务承担偿还责任,与其他合伙人无关”。用以证明原告起诉的债务不在该调解书确认的90万元共同债务之内,该笔债务应该由被告汪树海、符连正负责偿还。经质证,原告谢武春辩称:被告张英提供的调解书是被告张英、汪树海、符连正之间内部的事,与原告无关。经质证,被告符连正辩称:被告符连正对被告张英提供的调解书没有意见,原告起诉的债务是被告符连正、汪树海经手的合伙债务,包括在被告张英给的60万元之内,但被告张英应该给被告符连正、汪树海70万元偿还合伙期间的共同债务,但实际上被告张英只给了60万元,被告张英应该再拿出10万元偿还欠原告的债务。被告符连正为证明自己的主张,提供以下证据予以证实:1、遵化市人民法院(2012)遵民重字第30号民事调解书一份,用以证明原告起诉的欠款是共同债务。经质证,原告谢武春辩称:这是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三人内部的事,与原告没有关系。经质证,被告张英辩称:被告张英对该调解书没有意见。2013年3月27日,法庭工作人员对被告李景臣制作了询问笔录,法庭在开庭时对该询问笔录进行了质证。李景臣在询问笔录中称:2008年3月,被告张英聘请被告李景臣到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担任矿长职务,负责管理,被告李景臣不是股东,遵化市鸿业采石厂的股东只有被告张英、汪树海、符连正三人。原告所诉的欠款不是被告李景臣经手的,具体怎么欠的款被告李景臣不清楚,该笔欠款是由原告谢武春和被告符连正、汪树海三人商量的,商量欠款的事情时被告李景臣在场,被告张英未在场,当时商量欠款的数额为5万元,而不是原告起诉的141500元。欠条的事被告李景臣不清楚,欠条上“李景臣”的名字也不是被告李景臣签的。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变卖时,被告李景臣、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和袁振林共同商量该采石厂的债权债务时,本来是想把原告谢武春招呼过来共同商量一下,但是被告符连正、汪树海坚决不同意,并且表示如果以后还有麻烦的话由被告符连正、汪树海负责处理,并且写了保证。经质证,原告谢武春辩称:被告李景臣说的欠款数额不符,对其他的内容没意见。经质证,被告张英辩称:对被告李景臣说的内容没异议。经质证,被告符连正辩称:厂子卖了之后,四被告经过算帐共有69万多元债务,当时李景臣经手着,欠款数额不是5万元。被告李景臣、汪树海未向法庭提供证据。审理中原告谢武春诉称: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和原告的厂子用的是一个变压器,欠原告电费50000元;石粉2车,每车2000元,计4000元;煤是用装载车铲了2铲,被告符连正、汪树海给估价2500元;鸿业采石厂用了原告的石头,被告符连正、汪树海给估价80000元。鸿业采石厂卖了之后,原告向被告符连正、汪树海要过帐,原告也打电话向被告张英要过帐。因鸿业采石厂卖了之后,原告没见过张英,也就没找张英在欠条上签字。欠条上虽然没有约定利息,但原告要求被告方自欠条书写之日起两个月后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被告李景臣是被告张英聘的法人,但李景臣不是股东,欠条上的“李景臣”签名,也不是李景臣本人签的,原告不要求被告李景臣承担还款责任了。审理中被告张英辩称:给原告出具欠条时被告张英不在场,欠条形成后原告也没找过被告张英要帐,被告张英也不清楚原告主张的欠款,而且李景臣的签名也是别人书写的,此笔欠款与被告张英、李景臣无关。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三人已对合伙期间的共同债务作出了确认,对合伙债务以外的债务也作出了约定,该笔债务应由被告符连正、汪树海负责偿还。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变卖后,被告张英给了被告符连正、汪树海60万元转让款用于偿还合伙期间的共同债务,不是70万元。审理中被告符连正辩称:原告提供的欠条上的东西都用在鸿业采石厂了,煤和电的价钱都是估的价,但被告符连正觉得电费没用那么多,石粉是被告符连正和原告谢武春借的,石头也是谢武春的。欠谢武春的钱已经列在厂子的共同债务里了,但被告张英不同意。欠原告的钱应由被告张英负担100000元,由被告符连正、汪树海负担41500元,被告符连正同意负担21500元,但原告谢武春尚欠被告符连正、汪树海40000多元。被告汪树海在开庭前调解时辩称: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最早是两大股,被告符连正和被告汪树海是一股,被告张英和原告谢武春是一股,四人共同经营,共同分担债权、债务。该采石厂于2009年10月8日以500万元的价格卖出去的,卖出去时已经没有原告谢武春的股份了,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共同认可的账目都已经还清。欠条是被告汪树海给出具的,当时觉得用原告东西了,数额差不多,就把欠条给打了。欠条上的“李景臣”的签名是被告汪树海代签的,是原告谢武春让被告汪树海签的。原告起诉的欠款数额属实,但该笔欠款不在被告张英、汪树海、符连正共同确认的90万元共同债务之内,被告张英不认可该笔债务,因此没有偿还该笔欠款。遵化市鸿业采石厂的转让款都在被告张英手中,原告起诉的欠款应该由被告张英负责偿还。本院认为:被告符连正、汪树海为原告谢武春出具141500元的欠条一份,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本院对原告主张的欠款数额141500元予以确认。原告谢武春主张该笔欠款系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三人合伙经营遵化市鸿业采石厂期间所欠债务,现在遵化市鸿业采石厂已经转让他人,故要求被告张英、符连正、汪树海三个股东承担还款责任,但被告张英对原告主张的欠款不予认可,且被告张英又未在欠条上签字,原告提供的欠条上亦未加盖遵化市鸿业采石厂的公章,原告提供的欠条不足以证明该笔欠款系遵化市鸿业采石厂的合伙债务,故原告谢武春要求被告张英与被告符连正、汪树海连带偿还欠款的诉讼请求,理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被告符连正、汪树海主张该笔欠款系合伙债务,但被告符连正、汪树海未能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实,故对其二人的抗辩主张,本院不予采信;被告符连正、汪树海认可欠原告款141500元,被告符连正、汪树海依法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原告放弃要求被告李景臣承担还款责任,是原告对自己权利的一种处分,本院予以认可。原告谢武春要求被告方自欠条出具之日起两个月后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因欠条未约定利息,故原告的该项诉讼请求,理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一百六十一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由被告符连正、汪树海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连带给付原告谢武春欠款141500元。二、驳回原告谢武春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3130元,由被告符连正、汪树海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提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 判 长  葛志国代理审判员  李 海人民陪审员  付瑞林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七日书 记 员  王 洋 更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