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2)唐民一终字2号

裁判日期: 2012-03-05

公开日期: 2014-05-23

案件名称

史某戊与史某己、史某丁等继承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河北省唐山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史某戊,史某己,史某丁,史某庚,史某甲

案由

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

全文

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2)唐民一终字2号上诉人(原审原告)史某戊,女,1966年9月28日生,汉族,农民。上诉人(原审被告)史某己,男,1942年4月10日生,汉族,农民。上诉人(原审被告)史某丁。委托代理人陈连丽(系史某丁之妻),1972年6月1日生,汉族。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史某庚,男,1964年11月3日生,汉族,农民。委托代理人刘亮云(系史某庚之妻),1963年8月17日生,汉族。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史某甲。上诉人史某戊、史某己、史某丁因析产继承纠纷一案,均不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2009)北民初字第1222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经审理查明,史某己与妻子罗秀英共育有三子一女,即史某庚、史某甲、史某丁、史某戊。罗秀英于2009年1月13日去世。集体土地使用证登记在史某己名下的共有三处房产各三间,一套座落在常各庄老大街东排15号付5号,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479号;一套座落在常各庄南大街东14号4号,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267号;一套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现三套房屋均已因平改拆迁。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479号的房产于1972年建成,建造人为史某己、罗秀英夫妻及史某己的父母。建成后未进行翻盖,现由史某丁居住。2008年10月14日史某己、罗秀英将该房公证赠与史某甲。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267号的房产建于1985年,史某庚1986年结婚就搬入此房且一直居住至今。建造该房屋时,史某庚、史某戊均已成年,并参加工作,且尚未结婚,二人与其父母史某己、罗秀英均不同程度出资出力。史某甲、史某丁尚未成年正在上学。史某庚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房产。2008年10月14日史某己、罗秀英将该房屋公证赠与史某戊。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的房产建于1991年。史某己将建造该房屋的工程承包给了施工队,建房时史某甲、史某丁均参加了工作,并将工资交给家里统一使用。盖此房屋后,史某甲即结婚搬入此房,且一直居住至今。2008年12月18日,罗秀英立遗嘱一份,内容为:“我罗秀英自愿将我的所有财产(房产土地)给我女儿史某戊一人继承。任何人无权干涉,将受法律保护。因为史某庚、史某丁带媳妇骂我打我,还说没有我的房产、土地,我的财产不给他们。”史某己、史某甲、史某戊认可该遗嘱系罗秀英亲笔所写。史某庚、史某丁虽对遗嘱的真实性提出异议,但未提供证据证实,也未申请进行笔迹鉴定。2009年1月14日,罗秀英去世第二天,史某己、史某庚、史某甲、史某丁达成《家庭房产分配议定纪要》。审理中史某己表示当时史某庚、史某丁的妻子威胁他说不签字不让发丧罗秀英,认为该协议是在受胁迫所立,是无效的。另史某庚、史某丁主张常新北楼7楼7门401室楼房一套是属于史某己与罗秀英的夫妻共同财产,该房屋关于罗秀英的部分应作为遗产予以分割。经查该房系史某戊个人财产与本案无关。上述事实有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及多份书证等证据证实。原审法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479号,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267号,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的三套房屋的宅基地使用证登记的使用人虽为史某己,但建造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267号、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的两套房屋时,史某己夫妇及其子女均不同程度出资出力。故不能因上述三套房产的土地使用证登记在史某己名下就认定为史某己夫妇的夫妻共同财产,应以建造上述房屋时子女的出资出力等情况认定为家庭共同财产。关于2009年1月14日史某己与其三个儿子签订的《家庭房产分配议定纪要》(以下简称协议),史某己虽未提供证据证实该协议其是受胁迫所签,但考虑到发丧罗秀英的当天签订协议并将房产赠与给三个儿子,从时间上看确实有违常理。另外,史某己处分的系家庭共同财产,房产中有史某戊的份额,但史某戊并不认可该协议,现史某己亦不认可该协议,故对该协议的内容不予认可。因此,对三套房屋应按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考虑历史及现状的原则进行析产继承。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479号的房产,是史某己、罗秀英夫妻及史某己的父母于1972年建成,故该套房屋应认定为史某己、罗秀英的夫妻共同财产。因史某己、罗秀英于2008年10月14日将该房屋公证赠与史某甲,故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479号的房产应归史某甲所有。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267号的房产,建造该房屋时,史某己、罗秀英、史某庚、史某戊不同程度出资出力,故该房产应为史某己、罗秀英、史某庚、史某戊按份共有。史某庚应占有二分之一的份额,史某己、罗秀英共占八分之三的份额,史某戊占有八分之一的份额。因2008年10月14日史某己、罗秀英将该房屋公证赠与史某戊,故公证赠与合同部分有效,即史某己、罗秀英二人仅是将该房屋的八分之三的份额赠与给史某戊。即,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267号的房产,史某庚占有二分之一的份额,史某戊占有二分之一的份额。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的房产因建房时史某甲、史某丁均参加了工作并将工资交给家里统一使用,故该房产应为史某己、罗秀英、史某甲、史某丁按份共有。史某丁应占有二分之一的份额,史某己、罗秀英二人每人占九分之二共占九分之四的份额,史某甲占有十八分之一的份额,因2008年罗秀英立下遗嘱,将其所有的财产赠与史某戊一人,故罗秀英名下的九分之二的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的房产份额归史某戊享有,即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的房产,史某己占有九分之二的份额,史某丁占有二分之一的份额,史某甲占有十八分之一的份额,史某戊占有九分之二的份额。原审法院于2011年5月30日判决:一、座落在常各庄老大街东排15号付5号的平正房三间[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479号]归被告史某甲所有;二、座落在常各庄老大街东14排4号的平正房三间[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267号]由史某庚、史某戊按份共有,史某庚占二分之一的份额,史某戊占二分之一的份额;三、座落在常各庄村的平正房三间[土地使用证号为唐北集用(2002)字第4591号]由史某己、史某丁、史某甲、史某戊按份共有,史某己占九分之二的份额,史某丁占二分之一的份额,史某甲占十八分之一的份额,史某戊占九分之二的份额。诉讼费800元,原被告各负担160元。判后,史某戊、史某己、史某丁均不服上述判决,史某戊上诉称:原审法院认定事实错误,常各庄三座房产全部为史某己夫妇所建。史某己夫妇的赠与合同尚未办理过户手续,赠与合同未履行,应当按照遗产来继承。请求撤销原判,依法改判。史某己上诉称:常各庄的三座房产均为我夫妻所建,原审法院确认合建,并将主要份额认定给史某庚、史某丁是错误的。请求撤销原判,依法改判。史某丁上诉称:座落在唐山市路北区果园乡常各庄老大街15排15号平正房三间应归史某丁所有,罗秀英所立的遗嘱不具有法律效力。座落在常新北楼7-7-401室楼房应当作为家庭共同财产析产后进行继承。要求撤销原判,改判或发还。史某庚庭审中主张对原审判决没有意见,史某己、史某戊的上诉理由不成立,认为史某丁的上诉理由成立。史某甲庭审中主张对史某戊、史某丁上诉有异议,对史某己上诉无异议。本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审法院依据在建造诉争房屋时史某己夫妇及其子女均不同程度出资出力的实际情况,认定该诉争房产为家庭共同财产并无不妥。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三上诉人上诉理由均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800元,上诉人史某己、史某戊各负担267元,上诉人史某丁负担266元。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 冷 玉审判员 刘江静审判员 刘群勇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书记员 张 倩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