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1)西民一终字第00586号

裁判日期: 2011-09-01

公开日期: 2014-12-12

案件名称

赵某甲、赵某乙等与赵某丙分家析产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民事二审

当事人

赵某甲;赵某乙;赵某丙;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

案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全文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1)西民一终字第00586号上诉人(原审原告)赵某甲,西安炭市街副食大楼退休职工。委托代理人郑从德,男,1938年1月14日出生,汉族,系赵某甲之夫。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赵某乙,西安国棉四厂退休职工。被上诉人(原审被告)赵某丙。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曹某甲,情况不详。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曹某乙,情况不详。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曹某丙,情况不详。上诉人赵某甲因与被上诉人赵某乙、赵某丙、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析产纠纷一案,不服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2010)新民初字第348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赵某甲的委托代理人郑从德、被上诉人赵某乙、赵某丙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赵佐元夫妇在本市东二路新中东巷10号原有土坯房1.5间,建筑面积20.88平方米,有西安市房屋所有权证书,产权证号为市房权字**。1958年赵佐元夫妇之子赵志忠去世,1960年赵佐元夫妇去世。上述房屋未予析产分割。2008年11月11日赵志忠之妻刘永珍去世。赵志忠、刘永珍夫妇有子女四人,即赵娥娥(已去世)、赵某甲、赵某乙、赵某丙。赵佐元夫妇、赵志忠去世后,赵某丙随母亲刘永珍在此生活。上述房屋未析产分割。1988年赵某丙以其名义申请对新中巷15号(原10号)房屋翻修成二层,办理修建许可证,许可证号为:8900026;修建范围:原有证房一间,面积为5.57×3.7米,原有无证房一间,面积为5.57×3.1米,均原基翻建为二层楼房,高5.6米,梯在室内……。建成后房屋坐东向西,一层两间共二层四间。赵某丙又以自己名义办理市房地(东)字第01886号土地租用证。2009年10月,赵娥娥去世,其夫曹勒于上世纪90年代去世。赵娥娥、曹勒夫妇有子女三人,即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2008年新中二巷地区拆迁改造,涉诉房屋在拆迁改造范围内。赵某丙持市房地(东)字第01886号租用证及8900026号修建许可证,就涉诉房屋与西安市新城区棚户改造办公室签订《西安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协议书》。该协议书上显示:原房屋地址新城区新中巷15号(原10号),建筑面积81.3平方米,拆迁补偿货币542588元,收款人赵某丙。2009年赵某甲以赵某丙将祖父赵佐元留下的家庭共有财产以个人名义与西安市新城区棚户改造办公室达成拆迁协议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双方所达成的拆迁协议无效。法院以(2009)新民初字第3235号民事裁定书驳回了赵某甲的起诉。赵某甲不服,提起上诉,后撤诉。2009年12月,赵某甲诉至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称,其与赵某丙系姐弟关系,其祖父赵佐元在本市新中东巷15号留有土坯房一间半。1958年其父赵志忠去世,1960年左右祖父母去世,房屋由其姐弟代位继承。1960年其对房屋进行维修,1976年翻建,1988年再次修建,该房屋为家庭共同财产。2008年11月1日,母亲刘永珍去世,赵某丙将房屋修建许可证及土地租用证抢走,据为己有。请求对新中巷15号四间房屋析产并分割。法院依法追加赵某乙、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为共同原告参与诉讼。赵某乙称,赵某甲所述事实属实。因房屋已被拆迁,赵某丙已领取了货币安置款,应对货币安置款予以分割。赵某丙辩称,赵佐元名下房屋的面积是20平方米,1989年自己办理修建许可证和土地租用证,翻修为76平方米,至今已过20年。赵某乙的起诉已过诉讼时效,依法应予驳回。曹某甲、曹某丙、曹某乙经合法传唤未到庭应诉。庭审中,当事人对涉诉房屋的翻建变动情况各执一词。赵某甲称其与1976年将原土坯房翻建成砖木结构厦房,1982年其自建无证房一间,1988年其在无证房、有证房的基础上翻建为二层楼房。赵某丙则称,涉诉房屋其仅于1988年翻建过一次,且赵某甲所诉的新中巷15号房屋与其拆除祖父的新中巷10号房屋并非同一房屋。原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西安市产权产籍登记簿、私房维修申请表、修建许可证及拆迁协议,赵某甲要求析产分割的东二路新中巷15号房屋原门牌号为新中东巷10号,涉诉房屋仅是门牌的变动,并非房屋的不同。故赵某丙辩称赵某甲所诉房屋与其拆除房屋不同,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采信。本案涉诉房屋是否为家庭共有财产是本案争议的焦点。赵佐元夫妇在世时的房屋为土坯房1.5间,赵佐元夫妇及赵志忠去世后,经过家庭成员翻建改造成为厦房,对赵佐元名下1.5间房屋,赵某甲、赵娥娥兄妹四人及其母刘永珍并未析产分割,仍共同使用,房屋已成为家庭共有财产。关于无证房,双方对该房来源各说一词,均无证据证明各自主张,应认定为家庭共有财产。赵某丙虽已其名义申请翻建赵佐元名下房屋及无证房,但并未改变房屋为共有的性质,故翻建后的四间房屋仍为家庭共有财产。赵娥娥去世后,其享有的财产份额依法由继承人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继承。赵某甲要求对涉诉房屋予以析产分割的请求,于法有据,应予支持。赵某乙要求分割房屋拆迁货币补偿款的请求,考虑到涉诉房屋已被拆除,且涉及到赵某丙与西安市新城区棚户改造办公室签订的《西安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协议书》效力问题,赵某乙应按其享有的财产份额待本案处理及拆迁安置协议效力确定后,另行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十条、第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三条、第九十五条之规定,判决:本判决生效后原告赵某甲、赵某乙、被告赵某丙对西安市东二路新中巷15号(原10号)座东向西一层两间共二层四间房屋各享有四分之一份额,原告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对上述房屋共同享有四分之一的份额。诉讼费3391元(其中含公告费800元)由原告赵某甲、赵某乙、被告赵某丙各承担850元,原告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共承担841元(原告赵某甲以垫付诉讼费、公告费,原告赵某乙、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及被告赵某丙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各自承担费用直付原告赵某甲)。宣判后,赵某甲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称,1、赵某丙与拆迁办恶意串通偷偷卖掉房屋、虐待母亲致死、拿走家中财产的行为违法,法院应予指责并应判决赵某丙返还房屋,但原审判决一字未提。2、原审判决认定家庭成员将土坯房1.5间翻建改造成为厦房,与事实不符。翻建改造成为厦房是赵某甲一人,没有其他任何人参与。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原土坯房因拆除重建而彻底灭失,新建厦房是赵某甲的合法私有财产,应得到保护。3、关于无证房,是赵某甲的丈夫郑从德用自己的劳动和材料建造的,这房既不是赵家的房屋,更不是赵家的共有财产。4、1988年翻建的二层房屋是在赵某甲的有证房和郑从德的无证房基础上加建的。加建后的二层房屋应为赵某甲、郑从德与母亲刘永珍的共有财产。刘永珍仅有使用权,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新中东巷15号房屋的修建许可证是赵某甲托街道办事处的高西林办的,修建许可证上的名字是误写的。总之,原审判决分不清家庭共有财产与家庭成员合法自建的个人财产,分不清家庭共有财产与家庭共有遗产,分不清家庭共有财产与家庭成员的配偶合法自建的个人财产,分不清家庭共有财产与家庭共同共有财产。原审将赵某甲合法建造的有证房和郑从德合法建造的无证房作为家庭共有财产是错误的。在上述二房之上以刘永珍名义加建的二层,才是家庭共有财产,才能分割,而且也应考虑出资、贡献的大小。赵某丙虐待老人致死,已丧失继承权。赵某乙未参与建二层房屋,无权分割。请求撤销原判;依法改判赵某甲多分得房屋。赵某乙对原审判决无异议。赵某丙认为原审判决查明的事实和适用法律均是错误的,房屋应全部归自己所有。赵某甲所述的上诉事实和理由均不能成立。但赵某丙未提起上诉。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未到庭参加诉讼。经审理查明,原审判决查明事实属实。本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7条规定:“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但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均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赵佐元夫妇原具有产权证的1.5间房屋,在赵佐元夫妇去世后,因赵佐元夫妇的惟一继承人赵志忠已先赵佐元夫妇去世,且赵志忠的晚辈直系血亲赵娥娥、赵某甲、赵某乙、赵某丙未对赵佐元夫妇的遗产进行分割,应视为赵娥娥、赵某甲、赵某乙、赵某丙对该1.5间房屋共同共有。几十年来,该房屋历经改建、翻建最终形成二层四间房屋。虽赵某甲与赵某丙均认为包括原无证房在内的房屋系自己加建、改建和翻建,但各方均无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故该二层四间房屋应认定为包括刘永珍、赵娥娥、赵某甲、赵某乙、赵某丙在内的家庭共同财产。因刘永珍、赵娥娥已经去世,故该二层四间房屋应为赵某甲、赵某乙、赵某丙及赵娥娥夫妇的法定继承人曹某甲、曹某乙、曹某丙的共同财产。综上,赵某甲上诉认为该二层四间房屋应为其与刘永珍的共同财产、赵某丙丧失继承权、赵某乙不是房屋共有人的理由,无充分证据证明,依法不予采信。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使用法律正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上诉案件受理费425元,由赵某甲承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刘     国     强审 判 员 姜     亦     君代理审判员 朱筱滢二O一一年九月一日书 记 员 马     延     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