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1)浙湖民终字第47号

裁判日期: 2011-06-22

公开日期: 2014-08-14

案件名称

陆某甲、陆某乙等与陆某丁法定继承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浙江省湖州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二审

当事人

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陆某丁

案由

法定继承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

全文

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11)浙湖民终字第47号上诉人(原审原告)陆某甲。上诉人(原审原告)陆某乙。上诉人(原审原告)陆某丙。上述三上诉人的共同委托代理人杨理银,浙江众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被上诉人(原审被告)陆某丁。委托代理人顾伟成,浙江兴博泰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为与被上诉人陆某丁法定继承纠纷一案,不服长兴县人民法院2010年12月16日作出的(2010)湖长矿民初字第245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1年1月12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同年3月31日、5月23日两次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陆某甲、陆某乙及其委托代理人杨理银,被上诉人陆某丁及其委托代理人顾伟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审法院审理查明,本案被继承人陆水土于2010年7月4日去世,其生前育有三子,分别为陆某甲、陆某丁及陆某乙、陆某丙之父陆树云(已先于陆水土去世)。陆水土生前在长兴农村合作银行城东支行东门分理处有存款20000元。陆水土生前原有老房四间,其后分别分给了三个儿子,其中陆某甲分得西面二间、陆某丁分得中间一间、陆树云分得东面一间,相应的土地使用情况也作了变更登记,另当时在该房西面有辅助房部分由陆水土使用,土地使用权登记在陆水土名下,面积44.85平方米,当时约定,该处房屋拆掉后,土地使用权归陆某丁,1995年2月该处房屋陆某丁进行了重新拆造,建成后实际建筑面积为459.14平方米,经相关部门确认,该房屋非法占地12.3平方米。2010年因城市建设,该新房屋和老房需拆迁,由于陆某丁户为三人,合法享受的建筑应为375平方米,对新房超出375平方米部分即84.14平方米及老房陆某丁分得的中间一间,拆迁部门为使拆迁的顺利进行遂以陆水土的名义进行分配,共有拆迁补偿费261495元。后双方对该款权属性质产生异议,双方遂纠纷成讼。原审法院审理认为,陆水土死亡后,因没有遗嘱,应按法定继承分配遗产,其中陆某甲、陆某丁作为被继承人陆水土之子,依法享有继承权,陆某乙、陆某丙的父亲陆树云作为被继承人陆水土之子先于被继承人死亡,陆某乙、陆某丙享有代为继承权,故陆水土的遗产应由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和陆某丁共同继承,其中陆某甲、陆某丁各享有其中的1/3份额,陆某乙、陆某丙各享有其中的1/6份额。对于遗产范围的确定,其中陆水土银行存款20000元,当事人各方无异议,该院认定属陆水土遗产;对于在陆水土名下的拆迁补偿费261495元,根据该院查明的事实,属陆某丁户新建房屋超面积部分房屋及老房中陆某丁分得的中间一间的拆迁费用,不属陆水土的财产,故该拆迁补偿费不应认定为陆水土的遗产。对于陆某丁提出陆某甲有虐待、遗弃陆水土的行为,不分或少分陆水土遗产的请求,该院认为,虽有证据表明,陆某甲与陆水土间存在家庭矛盾,平时来往较少,但并无证据证明其存在虐待、遗弃陆水土的行为,而1990年陆水土家中发生多人中毒事件,也无证据证明陆某甲有参与过,故陆某丁的该答辩意见,该院不予采纳。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一条之规定,判决:一、陆水土生前在长兴农村合作银行城东支行分理处的存款20000元,其中陆某甲、陆某丁各享有其中1/3份额,计6666.67元,陆某乙、陆某丙各享有其中的1/6份额,计3333.33元。二、驳回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4053元,财产保全费1927元,合计5980元,由陆某甲承担2922元,陆某乙、陆某丙各承担1461元,陆某丁承担136元。宣判后,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称:一、原审认定事实错误。1.原审认定陆水土名下的44.85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归陆某丁,以及261495元是陆某丁房屋超面积而以陆水土名义进行拆迁补偿的认定,缺乏事实依据。二、原审采信证据错误。原审采信了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而该证明内容失实、违法。该证明关于96000元拆迁款所对应的老房在分家时分给了陆某丁的认定,缺乏依据;该证明违背了依法如实支付拆迁款的原则,是违法的。故请求二审撤销原审判决并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一、二审诉讼费用由陆某丁承担。陆某丁辩称,261495元拆迁款是其本人的房屋拆迁款,其中老房96000元,新房超面积部分165495元,拆迁部门考虑到使拆迁户利益最大化而划到陆水土名下,是挂靠在陆水土名下,并非陆水土遗产范围。故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二审维持原判。二审中,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未向本院提交新的证据。陆某丁向本院提交如下证据材料:证据1.长兴县国土资源局档案室备案材料,欲证明在1991年3月的备案材料就记载44.85平方米的地基拆建后归陆某丁。证据2.房屋照片复印件,欲证明261495元拆迁款的组成,即由中间的房子96000元及陆某丁建造的新房子的补偿款组成。另提供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对《证明》(一审已经提交)的补充说明一份,拟证明老房子得96000元拆迁款,新房子为陆某丁余款165495元,拆迁方考虑到使被拆迁人利益最大化划到陆水土名下,而该款实为陆某丁新房子赔偿款。证据3.《声明》一份,欲证明陆汇头村2010年11月8日出具给陆某甲的《声明》作废。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对以上证据质证认为:证据1备案材料上“拆迁后归陆某丁所有”的相应文字是后来添加上去的,至于对是谁添加的以及是否有权决定宅基地的使用权都存在异议。证据2.照片证实了陆水土名下房屋拆迁款26万的组成,对房屋拆迁款的组成也没有异议,但这26万元是陆水土个人的,不是陆某丁的,如果是挂靠的话,那么陆某丁享受了两户的补偿,与法律规定不符,故是不真实的。证据3声明的原件是打印的,无法篡改,陆某丁在二审中提交的声明与客观事实不符,补充说明违反法律规定,证据内容不合法。本院经审查认为,对证据材料1,本院二审中在长兴县国土资源局查阅了备案资料的原件,确认该证据材料与原件相符,并调取了相关复印件,本院认为其具备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故予以认定。关于证据材料2,本院二审中亦前往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调查核实,该办事处向本院书面确认《证明》内容真实,并确认261495元拆迁款由老房子96000元和新房子余款165495元两部分组成,是陆某丁应得的补偿款,该办事处在计算补偿款时从人性化操作及拆迁户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划在陆水土名下。本院认为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作为本案争议款项所涉及房屋的拆迁事务的政府主管部门,其出具的书证在无其他足够相反证据予以否定的情况应予认定。关于证据材料3,本院认为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原审中提交的由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陆汇头村委会于2010年11月8日出具的声明系打印件,从形式上看内容完整,并未有删减、涂改之处,落款处盖有该村委会的印章,故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关于《声明》的原件是打印的、无法篡改的质证意见有其合理性,本院予以采纳。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陆汇头村委会系2010年11月8日的《声明》的出具人,该村委会在原审中先后出具两份内容前后矛盾的《声明》,原审法院均不予以采信正确。现陆某丁二审中又持该村委会出具的《声明》欲证明2010年11月8日的《声明》作废,且该《声明》的具体经办人又未出庭作证说明情况,故本院对该份《声明》不予认定。二审中,本院向长兴县国土资源局调取陆水土、陆某丁名下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审批表各一套,并前往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调查核实2010年10月22日出具的《证明》的真实性。来源于长兴县国土资源局综合档案室的编号为52-13-315土地使用者为陆水土的土地登记申请书中申请登记的依据栏中记载“八三年建造(查档案于1983年元月9日经乡政府土办批准145平方)批建楼房145平方归三子申报,本户属82年6月由生产队安排建造。”其中,陆水土独自使用面积为44.85平方米,土地用途为辅房。在盖房土地申请书的备注栏中又注明“在与陆树云柱中为界。拆迁后地基归陆某丁建造。”盖房土地登记申请表有陆水土的签名和按印,并该有长兴县下箬乡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办公室的印章。编号为52-13-331土地使用者为陆某丁的土地申请书中的申请登记的依据一栏中记载“查档于83年1月9日由父陆水土出面经公社批准建145平方米。”在盖房申请书的备注栏中记载“西辅房与陆水土柱中为界,拆迁后地基归陆某丁建造。”在1996年7月19日的变更土地申请表中申请登记的依据一栏中记载“1995年2月11日经政府批准原地拆建125㎡。”在填表日期为1996年11月12日的土地变更申请表查处情况一栏中记载“经查实,该户变更后使用宅基地壹宗,面积125㎡,其中于1995年2月11日经乡政府批准原地拆建125㎡,权属合法。另超用12.30㎡。已作土地违法行政处罚。”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向本院书面说明2010年10月22日出具的关于本案双方诉争款项共261495元的组成的《证明》内容实属。上述三份材料当庭交由双方当事人发表意见。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对保存于长兴县国土起源局综合档案室的土地登记材料的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与陆某丁在原审中提供的材料有矛盾。对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的书面说明认为是不真实、违法的。陆某丁认为该土地登记材料与其在原审中提供的内容一致,陆水土、陆某丁的土地登记申请书中土地申请栏中都注明了拆迁后地基由陆某丁建造,故拆迁款应当属于陆某丁。本院认为该土地登记材料来源于长兴县国土资源局综合档案馆的原始资料,有助于查明双方诉争的涉案拆迁款项所对应的房屋、土地权属状况,故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予以认定。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查明的一致。对原审查明的事实,本院予以确认。本院认为本案二审争议焦点为双方诉争的261495元的拆迁补偿款是属于陆水土的遗产还是属于陆某丁所有的财产。本院认为,根据一、二审查明的事实,陆水土生前将其拥有使用权的宅基地分别归其三子陆某甲、陆某丁、陆树云申报建造房屋以及将其拥有的44.85平方米的辅房拆造后的土地使用权归陆某丁建造。1995年2月陆某丁对44.85平方米的辅房进行了重新拆造,建成后实际建筑面积为459.14平方米,经相关部门确认,该房屋非法占地12.3平方米。上述事实有来源于长兴县国土资源局综合档案室的原始资料记载,在未有足够相反证据推翻上述记载的情况下应予认定。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作为陆某丁的房屋所在区域的拆迁主管机关所出具的拆迁款清单,记载了涉案拆迁款的组成,包括三层楼超过375㎡部分得62018元、老楼房得42081元、砖简3256元、(三层楼、老楼房、砖简)补差63130元、装修734元、附物3515元、签协10000元、三奖74861元、过渡费1900元,合计261495元。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在原审中出具的《证明》以及二审中向本院出具的补充说明,均确认261495元拆迁款中,老房子得96000元,另165495元是三层楼的拆迁款中的一部分,对此双方在一、二审中均无异议。根据上文所述,所涉拆迁房屋中的三层楼由陆某丁在44.85平方米的辅助房地基上于1995年建造,故其拆迁款应归陆某丁所有。老楼房系三间楼房中的一间,这三间楼房由陆水土建造,后归其三个儿子申报,故原审认定该一间老楼房的拆迁款亦属陆某丁并无不当。同时根据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在一、二审中出具的《证明》和补充说明,三层楼的拆迁款中有165495元挂靠在陆水土名下,是出于拆迁的人性化操作及拆迁户利益最大化考虑。结合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所盖章确认的拆迁款组成清单和当事人的陈述,陆某丁1995年所建房屋超出补偿面积84.14平方米,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为使拆迁顺利进行,才将该84.14平方米所对应的拆迁款挂靠在陆水土名下。由于本案双方诉争的款项为拆迁补偿款,故应由拆迁的主管部门对该款的所有人作出确认。原审根据拆迁主管部门出具的计算清单和相应证明认定该165495元事实上属陆某丁三层楼拆迁款,并无不当。由于涉案拆迁款项不属于陆水土遗产范围,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关于双方诉争的12万元遗产,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向本院申请调取陆水土自2006年4月27日以来长兴县农村信用合作银行12万元存款的取款清单,因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故陆水土从2006年4月27日至死亡时的取款清单,与查明本案遗产并无直接关联,且原审法院已经查询了陆水土在该银行的存款情况,并冻结了20000元存款,故本院对该申请不予准许。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另向本院申请张福康、吴益荣、钱忠强等证人到庭作证,但经本院依法传唤,以上证人均未到庭作证,现有证据无法证明陆水土存在该12万元遗产,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关于分配该12万元货币遗产的主张,缺乏相应证据,本院难以支持。综上所述,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的上诉请求因无相应的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实体处理并无不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4053元,由陆某甲、陆某乙、陆某丙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 判 长  许丹红审 判 员  茹卫泽代理审判员  沈国祥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书 记 员  谢敏飞 来源: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