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湖吴民再字第6号
裁判日期: 2009-12-30
公开日期: 2015-12-27
案件名称
湖州市××××会与陈甲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再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
所属地区
湖州市
案件类型
民事案件
审理程序
再审
当事人
湖州市××××会,陈甲
案由
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
法律依据
全文
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09)湖吴民再字第6号原审原告:湖州市××××会。住所地:湖州市××村。代表人:严某某。委托代理人:吴某某。原审被告:陈甲。原审原告湖州市××××会(以下简称上××村××会)与原审被告陈甲(以下简称陈甲)土地安置款纠纷一案,本院于二○0八年四月十四日作出(2007)湖吴民一初字第2053号民事判决,已经��生法律效力。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于二○0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作出(2009)湖吴民监字第2号民事裁定,再审本案。本院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村××会的委托代理人吴某某、陈甲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现已审理终结。上××村××会在原审中起诉称:2003年湖州市埭溪镇城建办开发104国道进镇道路和街面房时,城建办将征收土地有关补偿金和费用汇入上××村××会帐户,上××村××会将该款中属于陈甲等五位上竹场组村民的原埭溪生活服务部土地安置工的补偿款和有关其他费用合计4万元发放给陈甲等五位村民。陈甲一人出具了领条向上××村××会财务领取。陈甲领款后只对其中1万元进行了分配,���留了3万元至今未分配到人。因此其余四位村民为索要应得款项,多次追讨。上××村××会经核查后认为陈甲不该截留3万元。为维护其余四位村民的合法权益,上××村××会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陈甲:1、立即返还土地补偿款3万元;2、承担本案诉讼费。陈甲在原审中未作答辩,亦未举证。上××村××会在原审中提交了两份证据:证据1,2004年1月13日领条,用于证明陈甲领取了土地安置款4万元。证据2,2007年8月28日证明,用于证明陈甲不是埭溪镇上竹场生活服务部人员。原审对证据的认定为:对证据1,认为能够证实上××村××会所主张的陈甲领到上××村××会发放的土地安置款等4万元的事实,予以认定。对证据2,认为该证据系证人证言,其要证明的��容与上××村××会陈述的起诉事实相矛盾,无法充分证明上××村××会所主张的事实,故不予认定。原审经审理,认定事实如下:2004年1月13日,陈甲出具领条一份,该领条写明:领到埭溪上强村上竹场安置款四万元。并由陈甲在具领人一栏签名确认。2004年1月15日,陈甲经上××村××会审批同意后领取了4万元。原审认为:上××村××会向法院主张,认为陈甲一人领取了属包括陈甲在内××××村民的原埭溪生活服务部土地安置工的补偿款和有关其他费用合计4万元,但只对其中1万元进行了分配,截留了3万元至今未分配给其他四位村民,故要求陈甲返还截留的3万元。现根据《中华某某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上××村××会有��任向本院提供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自己主张某某事实的成立。而上××村××会向本院提供的领条,只能证明陈甲经上××村××会审批同意后领取土地安置款等4万元的事实,但上××村××会陈述事实中关于“该土地安置款4万元属包括陈甲在内等五位原埭溪生活服务部土地安置工所有”这一关键事实,未能向本院提供相应证据加以证明,同时,陈甲领取土地安置款等4万元是经上××村××会审批同意后由陈甲一人领取,并由陈甲出具了领条,故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某某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对上××村××会主张“该土地安置款4万元属包括陈甲在内等五位原埭溪生活服务部土地安置工所有”的该部分事实因无证据证明而无法予以确认,应由上××村××会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故上××村××会请求陈甲返还土地补偿款3万元的请求,因无充分证据予以证明,不予支持。据此,原审依照《中华某某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某某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及《中华某某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判决:驳回湖州市××××会要求陈甲返还30000元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550元,由湖州市××××会负担。本案再审过程中,上××村××会陈述称:2004年陈甲领取的4万元是2003年埭溪镇城建办开发道路和街面房时的补偿款,陈甲领取后没有经过生产队集体商量,在未经村民民主议定程序情况下擅自处置。故要求陈甲返还领取的土地补偿款。再审过程��上××村××会变更原诉讼请求中的第一项为请求判令陈甲返还补偿款4万元。陈甲在再审中答辩称:首先,其领取款项是受村领导的委托办理的;第二,这笔款项中包含了生活服务部土地工的安置款,因为生活服务部本身是村办企业;第三,由于旧村改造,开发商来开发时出现问题,当时其受村领导委托负责协调郑某某房屋损失赔偿问题,4万元给了郑某某作为房屋补偿款,可以说这笔款子是取之于开发商用之于开发商的。所以这笔款子跟生产队是无关的,不是生产队的土地款,要求驳回上××村××会的诉讼请求。另外村领导曾承诺给生活服务部5人每个人2000元,让其垫付了1万元,要求在本案中一并退还其垫付的款项。上××村××会在再审中提交了如下证据:1、2004年1月13日领条一份,用于证明陈甲领取了土地安置款4万元。2、2007年8月28日证明一份,用于证明陈甲不是埭溪镇上竹场生活服务部人员。3、埭溪镇人民政府提供的情况反映一份,用于证明陈甲领取款项的性质。陈甲在本案再审中提交了如下证据:1、应村委会领导要求,陈甲垫付服务部人员款项的凭证,用于证明4万元中已发给了生活服务部人员1万元,另又给了郑某某房屋补偿款3万元。2、村民委员会证明复印件,用于证明4万元与生产队无关。对于各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结合对方当事人的质证意见,本院作认证如下。上××村××会提交的证据:证据1在原审中已提交,经质证陈甲对此无异议,该证据能证明陈甲已领取本案所涉的土地安置款4万元的事实,该证据符合有效证据“三性”要件,本院予以确认。证据2在原审中亦已提交,经质证陈甲对此有异议,认为其属于生活服务部人员。本院认为,该证据与上××村××会在原审起诉状中表述的内容相矛盾,故不予认定。证据3,经质证陈甲对此有异议,认为4万元不是集体所有的。本院认为,结合证据1,该证据能证明陈甲领取的土地安置款为该村上竹场村民所有,该证据中有关陈甲所领取款项性质的部分,本院予以确认。陈甲提交的证据:证据1,经质证上××村××会有异议。本院认为:首先,该份书证属陈甲单方制作,该证据上关于4万元的分配(徐某某、陈乙、钱某某、沈某某和陈甲每人2000元,郑某某3万元)与陈甲在庭上的陈述不一致(4万元全给了郑某某,另外给其他四人每人2000元是其自行垫付);其次关于3万元处理,是陈甲自己签字并非郑某某签名,且与所领取款项的性质不一致;第三,该书证时间在2006年10月,即陈甲领取款项后两年半之久;该证据缺乏真实性,故本院不予认定。证据2,经质证上××村××会无异议。本院认为该证据与上××村××会提交的证据3相互印证,能证明涉案的4万元系土地安置补偿款,且能证明该款项系埭溪镇政府划出的款项,不是来自于开发商,对该证据的证明力本院予以确认。本院再审查明:2004年1月13日,陈甲出具领条一份,该领条写明:“今领到埭溪上强村,兹由上竹场安置款合计四万元”。陈甲在该领条具领人一栏签名。2004年1月15日,陈甲经上××村××会审批同意后领取了4万元。另查明,本案所涉的4万元款项系进镇口改造土地补偿款,由埭溪镇城建办经审核后,支付给上××村××会,为上强村上竹场村民小组所有,陈甲原为上强村上竹场村民小组村民代表。陈甲在领取款项后,在未经村民主议定程序情况下擅自处置。本院再审认为:本案所涉的4万元经当事人在再审中提交的新证据可以认定性质为土地补偿、安置款,该款项理应属于被补偿、被安置的村民所有。《中华某某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该款属于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应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且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但陈甲在领取款项后,并未依该法的规定进行办理,对于上××村××会要求陈甲返还领取的土地补偿款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但上××村××会在再审中增加的1万元诉讼请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某某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超出原审范围增加诉讼请求的,不属于再审范围,故本院仅支持上××村××会返还3万元的诉讼请求。对于陈甲关于其领取款项是负责协调郑某某房屋损失赔偿问题,并都已经给了郑某某的辩解,本院认为该辩解缺乏证据证明,且与其领取款项的性质不符,故不予采信。同时对其要求一并处理垫付款1万元的主张,因属其擅自处置行为,同样未经过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某某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中华某某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某某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撤销(2007)湖吴民一初字第2053号民事判决。二、陈甲应返还湖州市××××会土地补偿款30000元,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付清。三、驳回湖州市××××会其他诉讼请求。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某某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原审案件受理费550元,由陈甲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本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或者直接向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审判长 孔剑萍审判员 潘文杰审判员 俞新江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书记员 孙利琴 来自: